专家指导:高考科技文阅读题出题陷阱详细批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5/16 15:46 《考试》 | |||||||||
高考科技文阅读题的考点内容非常明确,在做科技文阅读题时,考生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还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才能很容易地识破陷阱,从而会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结合高考实例,笔者总结出科技文阅读题设置陷阱的以下十种主要类型,与考生共享。
一、以偏概全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如2004年湖南卷第8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B项:“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对应阅读材料中原文是“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比较一下,原文中的“多种”却在选项中成了“所有”,犯了将部分替代为整体的错误。 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 “全部”等,见到这些词时,就用笔划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二、无中生有 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比如2004年上海卷第2题的A项:“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根据原文来看,三种报纸排名依据均为“发行量”,未提及“国际影响深远”,所以A项“国际影响深远”的说法文中没有事实材料,是凭空臆造的。 因此,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三、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比如2004年湖南卷第9题B项:“中医学使用青藏高原特有的药物治疗,有西药所不及的功效。”而原文叙述的是“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现代医药学所不及的奇特功效”,而B项中把“中医学”的帽子戴在“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头上。 因此,考生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四、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如1999年全国卷第18题B项:“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而与之相关的原文是:“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从心脏细胞中排出时,心脏就舒张。”两相对照,就可以发现选项恰恰是颠倒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2004年广东卷第10题的A项:“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根据原文,“在制作过程中保留了鲜叶的原色”是所有绿茶的一个共性特点,与“是茶叶中的精品”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作者未将六种茶比较。所以A项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因此,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五、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2004年全国卷(四)第7题B项:“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而原文有“ ‘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领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根据原文,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补充”了军费之需。“补充”指“在主要事物之外追加一些”,因此,B项说“主要来源”则主次颠倒。 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六、混淆时间 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比如2004年全国卷(一)第10题A项:“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而原文中只是在“小鼠”身上实验,至于在人类身上得以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因此A项中“已经证实”就明显地设置了把“未然”当作“已然”这样的陷阱。 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来”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的混淆。 七、信息遗漏 就是命题者在设置“陷阱”时,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全面。 如2004年全国卷(三)第9题C项:“适应化学药品需要若干个世纪,而人生太短,所以人类能够适应化学药品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对应的原文是:“适应这些化学药品所需要的时间应该用大自然的尺度来衡量——人的一生太短暂,而它所要求的是若干个世纪。”相对照一下就会发现答案C项少了“这些”这两个修饰语,而“这些”是指上文所说的“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而并非全部的化学药品。 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题设计方式,认真阅读把握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八、曲解原意 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9题,要求选出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答案D项“因雷击和虫害……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文中强调了灾难的严重,但没有强调人类对灾难已是“束手无策”,答案D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对于此类型的陷阱,要从整体上感知,在原文中准确寻找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找出语句含有的条件,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用信息,跳出命题人设置的陷阱。 九、指代不明 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 如1999年全国卷第18题C项:“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心脏仍能保持在非低温条件下收缩和舒张的原状不变。”只要弄清楚原文第二自然段“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的“此”所指代的内容,就能判断C项是错的。因为,“此”指代“非冬眠动物”“随着温度的降低”“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那么,与“非冬眠动物”这一特征“相反”,即冬眠动物在低温条件下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反而提高,这也就必将导致心脏的舒张加强。因此说“保持”“原状不变”就是不对的。 解答此类试题,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十、逻辑错误 主要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逻辑错误类型出题方式有两种。一是条件不充分。 例如2002年全国卷第10题A项:“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所利用。”此项推断依据是“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斯塔曼海……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新西兰、法国……减缓酸雨的发生”,但原文只是说曾给这三个国家带来过好处,并不能推断出“将被人类利用”的结论,条件不充分。 二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且必要条件。 例如2003年全国卷第10题的B项:“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原文是说全球气候变暖后,“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但不能反过来说,因为气候变暖与“滑雪运动”“台风袭击”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且必要条件。 总之,明白命题人常用什么样的方式设置陷阱,为我们解析此类题提出了一个方向,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对我们快捷地排除干扰、准确地筛选答案一定会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作者:河南 张学德)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