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是怎样炼成的--成长环境与条件综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7/15 11:34 荆楚在线-楚天都市报 | |||||||||
今年高考成绩揭晓,原来默默无闻的两名中学生康静、朱师达,一夜之间成了“名人”:他们分别摘取了湖北省今年高考文、理科“状元”。 高考制度恢复28年来,湖北省高考“状元”不少于几十人,上北大、清华的高分考生,更是数以千计。那么,面对高考这根独木桥,如何把理想变为现实?如何才能打开成功之门?高考“状元”是怎样炼成的呢?
近日,记者采访了华师一附中、武汉外校、省实验中学、襄樊四中、黄冈中学等校,相关人士就“状元”的成长环境、条件等进行了分析。 综合条件是成功的关键 单兵作战的时代已经过去,每个“状元”背后都有一个支撑体系 “单兵作战的时代已经过去,每个状元背后都有一个支撑体系。”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刘国卫长期研究高分考生的成功规律。他说,表面上看,高考是考生之间的单兵较量,实质上是每名考生背后的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等综合因素的竞争。 根据刘国卫多年调查分析,能考上北大、清华的高分考生们,都有以下共性: 从学校看,高分考生多集中在省、市重点高中。这些学校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进入良性循环,师资、生源、学风、眼界等,早已与一般学校不在一个层面上,高分考生群几乎被这些学校垄断。如华师一附中,一直注意保持教师队伍的一流水准,出国考察、攻读学位的教师占很大比重。 从学科看,偏科必走麦城,门门拔尖,才会获得高分。武汉外校连续三年产生高考“状元”,秘诀之一就是抓平衡。近年来,该校以住房、高薪等手段,从外地挖来一批骨干教师,在文科班配最优秀的数学老师,在理科班配最优秀的语文老师。这样一来,有效地强化了学生们的弱项,高考总分也见涨。今年高考,全省文科“状元”、武汉市理科“状元”均出自该校。 是否应参加竞赛培训 高分考生都受益于竞赛班,少数是为争奖牌,多数是为得高分 朱师达摘走今年湖北理科“状元”后,襄樊四中的校长舒超时接到黄冈中学校长陈鼎常的电话:“老舒,老实坦白,你们的状元是不是受过竞赛训练?” 舒超时直言相告:“你是专家,如果不接受竞赛训练,孩子能考这高分吗?” 黄冈中学奥赛生物教练童金元对记者说,教师成功与否,要看他是否最大限度挖掘出学生的潜力。黄冈中学这些年来一直猛攻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夺得9枚奖牌,获奖学生直接保送北大、清华,开辟了偏才学生绕过高考,直接上重点大学的路子。 省实验中学教育科学研究处主任蔡大志说,学生参加竞赛培训是必要的,该校就提倡学生“至少要上一门竞赛课,最多只上一门竞赛课”。从这些年看,高分考生全部经过竞赛强化训练。但是,也不能在竞赛上消耗太多时间和精力,以免影响其他课程的正常学习。 华师一附中资深数学教师张传江,是竞赛培训的实践者,他带的班上35名计划内考生,都参加了校内竞赛班,结果5人考上北大、清华,5人考上人大、北外,15人考上武大、华中科大,其余的也都上了一类大学。他认为,光靠大纲规定的常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肯定达不到顶尖要求,参加高考会吃亏。 武汉外校10余名省、市高考“状元”全都是竞赛班的受益者。该校教务处负责人周本强说,开办竞赛班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让他们高考时得到更高的分数,而不是让学生孤注一掷去冲奖牌,那样风险太大。 专家称,不经过竞赛训练而进入高分层的学生,即使有也是例外。 家长言传身教很重要 家长要给孩子树榜样、留空间,营造一个清静的环境 采访中,许多相关人士都提到,“状元”和高分考生多出自一般家庭,条件太好或太差的家庭,都不利于孩子学习、成才。 从家庭环境看,几乎所有的拔尖考生都出自平常之家。襄樊四中先后产生4名高考“状元”,家庭环境都较清苦:1991年理科“状元”史强的父母是铁路职工;1997年理科“状元”梁一凡,出自工人家庭;2001年文科“状元”王林丽来自农村;今年理科“状元”朱师达,父亲则是一名医生。相反,家庭富足或者有吸毒、赌博恶习的家庭,很少产生“状元”,原因是这些家庭容易让孩子分神,消磨他们的意志。 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刘国卫和华师一附中的张炳峰分析,做到以下几点的家庭,往往对孩子更有帮助:榜样,空间,清静。 家长不必在具体知识上辅导孩子,但一定要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孩子树立“做一件事,就要尽最大努力做好”的榜样。 给孩子发展留空间。调查发现,眼下风行的家长陪读,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整天给孩子加压,也容易引发逆反心理。 清静是指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纯洁的小环境。家长不要将单位上的是非与烦恼带到家里,不要向孩子展示社会的阴暗面,让孩子一门心思搞学习。 刨根问底才会触类旁通 “尖子生”经常能跳出来,扮演老师的角色,他们猜透了考官心理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高分考生学习都很主动。一般同学关心的是某一个具体题目或某一类题的解法,但“尖子生”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刨根问底上。 周本强说,拔尖的学生经常能跳出来,扮演老师的角色。武汉外校考生熊蔚,2003年获武汉市理科高考“状元”,他曾经问过周本强一个问题:英语作文的评分尺度怎样掌握?写多好才能得到满分?老师习惯在哪些环节扣分?得到老师的点拨后,他深受启发,在随后的复习冲刺中,针对自己的弱项,一一加强,高考中,他发挥得淋漓尽致,英语仅丢了2分。 周本强教过的女生王陶莎,今年托福考试得了663分,居武汉考区榜首。无独有偶,王陶莎也喜欢掌握出题人的思维规律,弄清每道题到底想考学生的哪方面的能力。她曾问周本强:完型填空这种题型是如何演变来的? 老师被问住了,后来查了许多资料才知道,这种题型是从格式塔心理学的测试题演变而来。王陶莎知道来龙去脉后,完全吃透了这类题型,再也没丢过分。 从教30年的张传江也发现,华师一附中每个班总是有10多个学生明显领先,形成班上的“尖子群”,每出一道没有做过的题,老师不讲,他们便能相互启发,用好几种方法完成。一问才知道,这些学生不仅基本功扎实,而且能从题目中领悟出题人的真实用意,所以解起题来更有针对性。 理科“状元”朱师达谈学习心得 今年高考,我总分701分,其中语文考了129分,数学考了150分,英语考了141分,理科综合考了281分。 语文:平时对字音、字形、成语这些小知识点多作积累,到最后复习时就会很有帮助。课外应多接触古文,如“四大名著”、《史记》等,培养文言文语感,文言文学习就会事半功倍。还有就是勤练笔,从场景描写到整篇作文,都应经常练习,并请老师批改指正。 数学:最深的体会,就是思想方法的总结和应用。平时选题不求多,但求精求广。对于做过的题目及时总结,勤分类、勤记录,考试时才能驾轻就熟,迅速上手。再者,将所学的知识纵横联系,构成网络,才能了然于胸。解题虽无定法却有常法,熟练之后,往往一眼能看出关键,避免多走弯路。 英语:强调的是表达应用和阅读理解能力。平时就要多读多听多说,增加阅读量,扩大词汇量,分专题针对弱项强化训练。语法不可忽视,语感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建议学习之余看看英文名著,听听词曲兼美的英文歌曲,一定会大有裨益。 理综:理化生三科的方法差不多,即紧跟老师、突出重点、强化弱项、保证题量。(记者:余彬)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