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正文

非北大清华不上的高分考生该不该选择复读?

http://www.sina.com.cn 2005/07/31 12:41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交流缘由

  今年,清华大学在北京地区的理科录取线是615分,这让高考成绩为613分的小胡以2分之差“落榜”,就读于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他准备决定复读一年再搏北大清华。同一时间,和他做出同样决定的还有这个学校十几位成绩出众却黯然“落榜”的“北大清华迷”。

  来自全国各地的信息显示,在第一批本科录取线划出后甚至在高考成绩刚刚公布后不久,就有相当一批成绩出色却因种种原因和北大、清华无缘的高分考生踏上了复读之路。

  中共中央党校学者赵杰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考中的一座新型“考高独木桥”正在形成。“从普遍认为到北大、清华才是接受真正的‘精英教育’的认知角度看,这个独木桥几乎是当年高等教育稀缺时代千军万马要挤的那座高考独木桥的自然延续,是新形势下中国高考最具有代表性的现象。”

  考不上北大、清华就选择复读的高分考生群体,正在引起社会的热议。

  ▲辛望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显然也认识到了“孤独的北大、清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正在实施的“985工程”的二期规划中,将30多所有良好基础的大学均纳入了重点支持的范畴,一个由北大、清华领衔、诸多大学齐头并进的新大学格局可望形成。

  “除了北大、清华就是清华、北大。”———越来越多的中国高考生立下宏愿,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前途押在中国这两所顶尖大学上。

  北大、清华之所以如此让这些高分考生魂牵梦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给予了这两所大学超常规的巨额投资。据了解,北大、清华每年享受的国家财政投入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这还不算这两所大学都拥有巨额的校办企业的资金反哺。在教育部实施的“985工程”中,北大、清华还额外各获得了18亿元的专项资金投入。这两所大学不仅资金实力领袖群伦,其享受的优惠政策待遇也是其他大学望尘莫及的。所以,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北大和清华都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正因为北大、清华具有别的重点大学难以比拟的实力和名望,高分考生对之情有独钟就不难理解了。北大和清华的优越性还不仅仅表现在国内,就是在国际化程度这个指标上,这两所学校也远远走在了其他高校的前面。就拿

留学来说,这两所学校的学生申请国外名校奖学金的难度比别的学校要小得多。有报道说,北大、清华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出国留学的比例达50%,少数专业更高达90%以上。而出国留学是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梦想。毫无疑问,考生们选择高分复读不仅增加了考生和家长负担,也使得高考竞争更加激烈。很多复读生的考试能力强于应届高中毕业生,这对应届生来说属于不公平竞争。但即使如此,笔者也不赞成对于那些“只着迷北大、清华”的复读生大加讨伐。毕竟他们做出的是理性的选择,道理很简单———在中国当前的顶尖大学序列中,除了北大、清华,就是清华、北大了。

  很明显,中国作为一个教育大国,全国只有两所顶尖大学是远远不够的。要使“高分复读”的问题得以缓解,除了扩展一流大学的队伍,别无良策。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显然也认识到了“孤独的北大、清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正在实施的“985工程”的二期规划中,将30多所有良好基础的大学均纳入了重点支持的范畴,一个由北大、清华领衔、诸多大学齐头并进的新大学格局可望形成。

  对于那些只钟情于北大、清华的考生,笔者也在此真诚地进上一言:文凭从来就不等于水平,大学的光环也从来不代表学生的实力。

  ▲王艺颖

  社会竞争的激烈化更多是阐释了这样一个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能力优于出身”。即便上了北大、清华,如果自身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提高,不能胜任自己的社会工作,同样会不被社会所认可。

  近日,随着第一批高校录取工作的结束,一些考生笑了,而另一些人在这场“拼杀”中,不幸落马。当人们纷纷向“落马者”投以安慰,并鼓励那些准备复读的人重新振作的同时,人们却发现,在这个复读大军中,有一些人并不能称之为“落马者”。他们就是那些与北大、清华以几分之差失之交臂后,毅然参加复读的高分考生。

  当有记者问及他们为何复读的原因时,他们无一例外地回答都是,就没想过进入其它学校,报考的目标只锁定北大、清华。

  北大和清华,这无疑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两所学府。无数的家长也都将北大、清华作为培养孩子的最高目标,无数的考生也都将北大、清华作为了自己十年寒窗苦读的冲刺目标。但仅仅因为几分之差,与这两所大学无缘之后,就甘愿放弃其他大学的召唤,这样的抉择是否正确呢?

  笔者以为,对北大、清华过度迷恋的态度并不可取。首先,中国有一千多所大学,其中办学水平较高的学府为数也不少。在教育部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排名中,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科学总体实力是居于第一位的,

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济大学的工程教育享有盛誉,
浙江大学
的综合实力也得到了教育界的公认。由此可见,北大和清华并不见得在所有的学科中都具有优势。其次,进了名牌大学并不意味着进入了人生的保险箱,每年都会有不少关于清华、北大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新闻报道,而其他一些高校同样每年都会有不少取得突出成就的毕业生出现。“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其实这个道理每个考生都应该懂。外部的环境永远都只是第二位的,最

  关键的还是自己得积极上进地去努力,去奋斗。如果把考进北大、清华作为今后成功的惟一道路,未免也太武断了一点。

  现在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大学教育只是终身学习中一个很短暂的阶段。大学教育并不能一劳永逸地给人提供知识和本领,实际上,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才是最重要的。那些选择高分复读的学生,为了能上北大、清华,不惜孤注一掷,白白地消耗一年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成本付出确实值得斟酌。据了解,由于高分复读现象的普遍存在,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考生浪费了录取名额,这对我国本来就非常宝贵的高教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也对其他考生造成了不公平竞争。

  “惟北大、清华论”实际上是对名校的一种过分期待。名校虽然有自己的优势,但这优势并不是对每个人都万能的。现实已经证明,大量非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同样能在岗位上做出巨大成绩。如此看来,大学何必非上北大、清华呢?在社会各个领域,竞争的激烈化更多是阐释了这样一个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能力优于出身”。即便上了北大、清华,如果自身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提高,不能胜任自己的社会工作,同样会不被社会所认可。

  ▲刘海明

  “名校情结”为何能牵动这么多学子和家长的心?应该说,这种“情结”根本不是什么豪迈的理想,而是一种受利益驱使的结果。除了这些和利益直接挂钩的有幸的东西外,还能找到其他真正站得住脚的理由吗?

  “非清华北大不上”,这是许多考生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每年高招录取时,都有一批这样的“高考烈士”,遥望北京,发出此般誓言。当然,这样的“高考烈士”,通常都是些高分考生,在拿到一般院校录取通知书后,宁愿复读,也决不委屈自己。于是,“高分复读是对是错?”便成了一个循环命题,虽然每年都在争论,却总难争出个高低。

  为什么总有一些考生坚持“非清华北大不上”,答案非常简单:“名校情结”心理之使然。长期以来,中国人有这样一个心理习惯:凡

  事爱争第一。在求学方面,也不例外。出国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不大现实,那就上国内最好的大学。因为北大、清华难分仲伯,于是,这两所高校便成了许多考生、尤其是考试成绩相对优秀的考生首选的目标。第一次高考没能如愿以偿,宁肯浪费一年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也在所不辞。在这些考生及其家长眼里,北大、清华就是他们难以释怀的情结。一位家长曾“悲壮”地说:为了孩子能上北大,我们家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他。上一般大学有什么用?只有上北大才有希望!

  北大是他们的“希望”不假。可是,好像北大才子陆步轩最终也沦落到卖肉的地步,与其说这样的“希望”,不如说这样的“危险”,不知道那些高分复读生的父母可曾意识到。恐怕没有,因为在这些家长和考生的脑子里,名校就是“金饭碗”,能一“考”永逸,享用终生。

  “名校情结”为何能牵动这么多学子和家长的心?应该说,这种“情结”根本不是什么豪迈的理想,而是一种受利益驱使的结果。上北大、清华为的是今后的就业,为的是光宗耀祖,为的是满足自身的虚荣心。除

  了这些和利益直接挂钩的有幸的东西外,还能找到其他真正站得住脚的理由吗?

  我个人觉得,现在的人缺少应有的“知识情结”。读书为什么?不就是为了掌握知识,为日后运用知识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奠定基础吗?知识本身毫无利益可言,谁掌握了它,它就归谁所有。至于说知识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传授的,则没有直接的关系。不妨到北大、清华调查一下,这两所高校输送出的毕业生,虽说总体质量不错,可也不乏平庸之辈。相反,普通高校,包括自学考试、电大,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也相当可观。这意味着,崇拜名校,有点“名校情结”没有大碍,但是,如果钻牛角尖,将这种情结夸大化,就不大理智了。

  做人不能没有“知识情结”。重视知识,远比纯粹看重知识是从哪里学习到的,更具有现实意义。改革开放的“黑猫白猫”理论,其实也适用于指导高考择校,别吊在北大、清华这两棵大树上。一旦来年又失败了,吃亏的是谁,还用问吗?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