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公共管理硕士(MPA) > 正文

公务员精英教育无人喝彩 MPA是否真的水土不服

http://www.sina.com.cn 2004/01/08 18:27  千龙新闻网

  千龙网记者蒲红果1月7日报道刚刚起步的MPA教育正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报考人数逐年下降,而且仅有不到30%的学员对MPA教育持乐观态度……

  正值MPA教育在我国即将完成一个教育周期之际,

  以“当前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为主题的首届全国MPA论坛于2003年12月
27日至28日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尽管论坛业已闭幕,但是这样一个疑问却留在了人们心里:2001年才正式登陆中国的MPA教育,刚刚起步就要夭折?

  报考人数两年下降一半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民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政府社会治理模式也由统治型、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时代呼唤新的公共行政管理理念来满足作为经济组织的政府管理要求,实现公共服务的经济、效率和效益。着力提高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2000年8月,国家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4所高校为MPA试点院校。

  2001年10月,我国进行了首次MPA招生联考,MPA正式登陆中国,首批24所高校招收了中国第一批MPA学员。当初的报考势头十分强劲,大有当年MBA初现中华大地时的风采,MPA报考热潮一度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然而,当热潮散去,中国MPA教育中的问题却渐渐清晰了起来。“从现实情况来看,全国MPA报考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近日,千龙网记者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MPA工作小组了解到,2001年全国首届MPA报考人数为1.2万多人,2002年全国MPA报考人数下降到9000人,2003年更下降到6000人。

  “自MPA举行全国联考三年以来,报考人数逐年下滑。而且,2002年和2003年的报考人数集中在24所试点院校中少数几所院校,以至大部分招生院校报考人数较2001年大为减少,甚至有的招生院校报考数不及招生计划数。”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1级MPA彭武斌说,这使得大部分招生院校对生源的选择余地缩小,生源质量更加难以得到保证。

  “香饽饽”怎成了“野山芋”

  众所周知,在西方,MPA与MBA、法律硕士并称为职业教育的“三架马车”,那是一个受人关注的热门的学历教育项目。

  中国的MPA教育是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MPA教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诞生于美洲大陆的舶来品。在学位意义上,MPA意味着管理硕士学位,在教育意义上就是指公共管理硕士的研究生教育;MPA教育是典型的应用型教育,旨在向公共部门输送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

  MPA教育登陆中国后,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和欢迎,报考的火爆场面即是佐证。人们以能上MPA而自豪,以能拥有MPA学位而荣耀。可是,2002年全国MPA联考报考人数出人意料地跌到了万人以下,2003年更是报考者寥寥。

  “我们目前的处境其实很尴尬。”张博是2002年从山西省地税局考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念MPA的,2004年1月5日,他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显得不太乐观,“现在,要是有想要报考MPA的人来咨询我,我肯定不会向当初那样,极力鼓动其尽快报考。”

  原先多少次梦想着能到北大上几年MPA的濮力戈先生,是中国运载

火箭技术研究院14所行政处的处长,如今是否还继续报考MPA似乎成了问题。“这两年,通过对MPA在国内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情况的了解,MPA在我眼里已经了‘野山芋’而非‘香饽饽’了。”1月4日,濮先生略带失意地向记者表示,他当初对于MPA的热情和推崇已不再有。

  一位2003年没有再报考MPA的

公务员也告诉记者:MPA与MBA不同,MBA培养的是职业经理人,学员毕业之后马上就可以看到效益。而MPA是培养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毕业后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现在他对MPA已经兴趣不大了。

  中国MPA教育缘何举步维艰

  为了搞清楚MPA报考人数逐年下滑的真正原因,

  千龙网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1月5日,记者首先来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与该院MPA师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通过北大MPA工作小组提供的资料和通讯方式,对全国几家具有代表性的MPA招生院校的师生进行了采访,并逐渐了解到了个中原由。

  首先,整体教育质量不理想,降低了社会对MPA的预期。“首批24所试点院校各自为战,管理部门多头,教学能力和质量自然参差不齐。”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经济学系副教授常志宵博士向千龙网记者表示,2001年MPA刚引进时,社会对MPA的预期很高,但后来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MPA教育质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降低了社会对MPA的预期,报考人数逐年递减在所难免。

  记者同时了解到,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公共管理专业的院系,而在已经设立了公共管理专业院系的高校中,具备MPA教育必需的学科、师资等软、硬件设施的也为数不多,一些专家认为,从中国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历史来看,目前国内具备MPA办学能力的院校只有5家左右。然而试点院校已经达到24所,今年还将新增30多家,尚有许多院校跃跃欲试,打算“搭便车”。

  其次,“职业化”名不符实,MPA“出口”不畅,制约了非公务员人群报考MPA的积极性。MPA彭武斌认为,MPA是一种职业学位,而目前我国公共部门(主要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录用实行的是“逢进必考”政策,这使得MPA“职业化”名不符实,MPA“出口”不畅。

  再次,管理体制的滞后阻碍了中国MPA品牌的打造。“中国的MPA教育是整个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被置于行政主导型的管理框架内,仍然具有较为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周建国副教授认为,由于国际交流的增强,市场主导模式将与中国的MPA教育产生强烈的冲突,使得行政主导型的管理框架发生变形,在两者之间摇摆,进而无法保证MPA教育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过程的一致性。

  最后,不少人认为学费的相对昂贵和毕业不给学历证书,是MPA报考人数逐年下滑的最直接的原因。常志宵博士向千龙网记者介绍说,首届全国MPA论坛期间,由北京大学发起的全国首批24所MPA培养院校共同参与的、针对全国在读MPA学员进行的关于MPA教育状况的问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读MPA学员中公务员比例为78.5%,个人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占73.9%,而MPA教育学费为3.5万元左右,学费负担明显;而89.1%的学员认为,学历问题影响MPA今后的发展,因为MPA教育为学位教育,毕业后没有研究生学历,而现行公务员人事制度当中,主要以学历而不是学位为考察标准,使许多本应该接受MPA教育的公务员失去就读兴趣。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当务之急

  对于如何应对目前MPA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呼吁国家激励政策的出台是其中最强的一种声音。1月5日,北京大学2002级MPA张博对千龙网记者说:“我们期待体制上能有所突破。”北大MPA工作小组副组长余斌博士也对记者表示,其实,首届全国MPA论坛的举办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为了呼吁社会的关注和国家政策的光顾,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公务员人群报考MPA的积极性。

  MPA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朱立言教授认为:“要争取MPA毕业生直接进入公务员队伍。”MPA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王乐夫教授则表示:“要建立MPA教育与某些职业相联系的制度。”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周建国副教授也认为,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必须重新审视MPA教育投入与产出,做好相关的评价工作,把推进MPA教育首先看作政府的职责而不是社会的责任。

  据国家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司长刘嘉林透露,明年人事部将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公务员报考MPA。具体内容包括为报考MPA的公务员专门定出学习的时间,提倡由单位承担部分学费,费用何时支付可由学员单位自主决定。这无疑对于MPA教育是一个好消息。

  除了对国家政策的期待外,人们同时也认为,高校应着力提高MPA教育质量,稳定社会对MPA的预期,在推进MPA教育中首先将塑造品牌、服务社会作为第一己任,而不是仅思考短期的经济效益。高校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一种竞争型的质量

审计体系,并接受社会监督,是创造中国MPA品牌的必由之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