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5岁考生制造一“奇”--高考得意中考失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7/05 12:03 解放日报 | |||||||||
先参加高考,后参加中考,民办进华中学初三毕业生、15岁的胡一算是一名“奇生”。胡一报考中科大少年班,是本市今年高考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不知能否被大学录取,所以高考结束后,他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参加了中考。 中考、高考成绩近日相继揭晓,胡一又制造一“奇”:高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四门学科487分,其中数学126分、外语133分、物理135分,从全国2000余名初试者中脱颖
在高考考生中,胡一算得上是佼佼者;而在中考考生中,他只是“中不溜秋”的一个。中考与高考,难度相差几个“等级”,胡一的成绩为何“倒挂”?胡一的妈妈告诉记者,中考时,数学、物理考试时间未过半,胡一便完成答卷,早早交卷;虽然他的中考理科成绩也很好,但并不能与其他考生拉开明显差距,而且语文、政治考得不太理想,所以总分不高。 理科“小天才”,高考得意、中考失意,对此教育界人士如何看待?他们认为,胡一虽是“个案”,但从中可反映出目前基础教育中“超常学生”培养和选拔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超常学生”数量很少,但他们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像胡一一样,他们的综合成绩也许并不出挑,但是有一两门学科,特别是理科出类拔萃,其学习能力和水平远远超过同龄人。胡一所在的进华中学校长陈国强告诉记者,这样的学生如果不因材施教,很可能就会被埋没掉;反之,其潜能就能更好发挥出来。 眼下,不少中学在探索“超常学生”的特殊培养模式,但风险依然存在:这些学生同样面临升学,升学考能否让他们脱颖而出?毕竟,大规模的升学考面对的是普通学生群体,考题的难易度不会拉得很大,“超常学生”不一定能显现出优势。中学通过教育探索,为“超常学生”营造适合其成长的土壤,但应该有特殊的选拔性考试与这种探索“对接”。一些中学名校校长建议,教育教学讲求因材施教,升学考试也应该“错落有致”。在目前的升学考试中,可以面向那些“超常学生”增设选拔性考试,有利于他们冒尖,也有利于高中学校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培养。 本报记者徐敏 本报实习生顾泳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