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 > 考研策略 > 正文

高效的复习方法 事半功倍的成效

http://www.sina.com.cn 2005/08/30 14:37  笃志图书

    1.制定系统科学的时间表

  凡是在考研过程中张弛有度、游刃有余的“高手”,都有不止一张系统科学的时间表,既有整体的复习规划,又有具体至每日每时段的复习内容,整体规划与局部统筹相结合,相得益彰。不少同学在复习时,特别是越到考前的最后关键时刻,越摸不着头脑,面前每天都摆着厚厚一摞书,但好像无从下手,不知从何看起,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

  我在考研准备过程的一开始就制定了一份大体上的时间表,预计暑期把各门课都过一遍,以对各门的重点、难点有个大致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具体规划。因为假期的普遍效率不会太高,所以建议大家不要给自己规定太多太重的复习任务,而且暑期主要是考研的心理成熟期,对意志力的要求要远高于知识点的积累。

  9月一开始,距04年考研还剩下四个半月的时间。为了时刻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做了一张倒计时表贴在床头,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会根据当日复习情况,用勾或者叉在当日的数字上做一个标记,给自己做一个评价。勾代表复习状态良好,叉代表仍须改进,方框表示经过调节期,打算从当日开始重新振作起来,打起精神。所以每天复习结束时,我都会对这一天的付出做一个交待,同时对剩下的时间有更清醒的认识。而麻痹自己、害怕面对为数不多的复习时间的复习者,其实也是在害怕面对自己。不管实际情况怎样,紧要的是正视它,然后想出对策。在考研结束的那一天,晚上睡前,看床头那张勾画得几近于面目全非的时间表,看上面的勾勾叉叉框框条条,一股充实感从心底涌起。这张表我至今还保留着,因为它是我走过那段路的见证,证明那段路上我洒下的汗水与泪水。

  我的大体计划是9月、10月完成第二轮的复习,这也是最为细致的阶段,进行笔记整理、消化知识点的工作。11月开始对照真题进行笔记的扩充与完善。12月主要进行知识点的吸收与记忆。这样算下来,至考前,我大致有4~5轮的复习时间。当然,这主要是针对专业课,对于公共课,我会在下面谈到。

  而每周的计划也应该明确,我当时因为综合课有5门,所以就计划平均每周看一本半书,具体到每天,平均50页。我在每天各个时段的复习内容也有安排。一般来讲,早晨是我的英语时间,上午综合课,下午政治与英语,晚上则投入专业课。

  有了详尽的时间表,就会在每时每刻都知道该看什么,看多少,从而避免了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盲目。

  2.善用统筹原理安排复习内容

  研究生考试所涉及的科目与内容都是庞杂的,但通过统筹安排,很多零碎时间都派上了用场,而对于各科又没有偏废。

  早晨听英语广播是我自大三开始养成的习惯,通常半小时的时间内,我会听着英语从寝室出门,取奶,买早餐,然后在去

图书馆的路上解决掉早餐,在纯正的美语中迎来新的一天。

  而对于单词的记忆,我也从来没有拿出整块的时间进行,而是与其他科目穿插复习。看综合课或是专业课的间歇,拿出词汇本背上十分钟,或是晚上睡前看几分钟,对于英语这门不要求太长时间连续投入的科目而言,这样的安排更为科学经济。

  中午午休之前拿出时事政治翻上几条,不仅有催眠作用,而且在放松的心态下看的内容说不定就能碰上考点。

  晚上睡前我一定是听着英语入睡的,睡眠浅时听一个小时睡着,有时刚一闭眼没听几句就入睡了,潜意识中培养英语语感这点是否成立我没有研究过,可成效是颇大的。而且与早上的半小时累积起来,白天就不用再抽出专门的时间来练习听力,实在是事半功倍。

  3.公共课的保持战术

  虽然高中时是理科出身,可对于政治,因为一连串的强化班、冲刺班及据说神乎其神的点题班我都一路报了下来,所以心里还是有底的。而英语一向是我的强势,再向前突破的空间不是太大。于是对于公共课,我采取的主要是保持战术。特别对于文科专业而言,想要在公共课上拉大差距不太容易,所以明智之举就是不忽视公共课,但将重点放在专业课上,突出专业课优势。

  4.重点突破专业课,拉大差距

  因为专业课的相对分值比重最高,而且一两个知识点的掌握与忽略,都会造成分数上的巨大差距,所以我一直把专业课作为突破口,重点突破,以在总分上扩大优势。

  文科专业课的复习方法首推轮式复习法。由于人大出题的特点是考查知识点多,但都较为基础,因此,针对各门科目准备一本既详尽又重点突出的笔记非常关键。具体到笔记的整理,我采取了两套方法:对于综合课,因为考点较碎,而且相互间联系不密切,我就依照各考点依次总结,主要是从真题入手,将可能的考点都罗列出来;而对于专业课,则更侧重于其脉络体系,要求既从整体上把握章节间的联系,又要掌握各章节下的小考点。而在第三、四轮复习时,不断补充完善。进入最后阶段时,只需对照笔记回忆知识点即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