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2006年考研时政重要专题 > 正文

相关时政

http://www.sina.com.cn 2005/10/17 18:00  北京启航学校

  1.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关链接】这一命题的提出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也成为我们党
面对的崭新课题。

  2.2004年11月21日至25日,曾庆红在江苏就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调研时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致性,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提高执政能力,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

  【相关链接】曾庆红强调,要充分认识三个文明建设同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一致性。不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好,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载体上来。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努力。当前,要注重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注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千方百计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千方百计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千方百计维护好社会稳定。

  3.2005年2月6日,贾庆林到北京牛街考察时强调:民族、宗教工作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相关链接】贾庆林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至关重要。2005年,中央准备召开民族工作会议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旗帜,坚持“三个离不开”,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4.2005年2月7日,温家宝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指出:2005年着力建设和谐社会。

  【相关链接】温家宝强调: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固。实现这一任务,必将极大地推进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

  5.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正式向外界全面阐述了“构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理论。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相关政治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为此,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3.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上一页] [1] [2] [3]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