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考研政治重要时政专题:十六届五中全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10/26 16:37 北京知识树 | |||||||||
专题依据: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于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五”计划,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立了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规划将以科学发展、共同富裕等诸多亮点,确立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政策取向
考点I区 核心问题 一、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与“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性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又不够完善的体制背景下编制的规划;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即将结束背景下编制的规划;是在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背景下编制的规划。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二、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建议》明确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 《建议》指出,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这是党中央对“十一五”发展目标的总要求。同时,《建议》从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改革开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十一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体现了“十一五”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是根据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充分考虑“十五”时期发展的实际,从产出方面提出的代表性目标。 (2)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这是从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投入方面提出的重要目标。 (3)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具体体现。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也是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强大动力。 (5) 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这是针对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提出的导向性目标。 (6)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既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7) 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始终追求和长期奋斗的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贯彻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原则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这次《建议》最鲜明的特点。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并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五、“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十一五”期间,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一是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三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5)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议》把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放在重要位置,特别强调要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6)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六、关于“十一五”时期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 “十一五”时期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有许多“两难”的棘手问题需要解决。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要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 二是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三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四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五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七、“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 )年均增长8.8%左右,五年累计约增长67%。人均GDP由2000年的856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约1380美元。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2)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加快。2001年至2004年,工业增长率年均为10.7%。工业在GDP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43.6%提高到2004年的45.9%。重要工业产品大幅度增长。 (3)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国家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4000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降到46.9%。 (4)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 (5)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由居世界第八位上升到第三位。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2004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占54.5%和27.9%。 (6)居民生活明显改善。预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万元,按现价计算比2000年增长59%;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左右,比2000年增长42%。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209万人降至2004年的2610万人。反映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2000年的39.4%和49.1%,降至2004年的37.7%和47.2%。 (7)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8)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