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资格考试 > 2006华图 > 正文

2006最新申论热点材料集锦1

http://www.sina.com.cn 2005/11/15 17:34  新浪教育

  第八章焦点——最新申论热点材料集锦

  一、十六届五中全会专题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全会审议的“十一五”规划。此前有分析人士认为,全会在很大程度上,是“倾向于增加穷人收入”,特别是农民的收入
。果然,全会公报郑重地提出了“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等一系列为亿万人民群众期盼的目标。

  尽管,那些游走于城市边缘的农民工,那些辛苦在田里劳作的农民,那些起早贪黑为孩子学费、老人医疗费和家中一日三餐打拼的城市下岗职工们,可能很少关注远在京城召开的这个会议的进程,但是,这次会议对今后五年这样一大批人群的柴米油盐问题的仔细盘算,却可能让他们日后在点数收入时浮现笑容。

  事实上,这样的努力一直在进行。最抢眼、最实惠,也最具历史意义的就是即将全面终结延续数千年的“皇粮国税”——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全部免征农业税。这让全国农民今年的钱袋子比往年多增加220亿元。而且“减法”“加法”一起上,同时还向农民发放了种粮直接补贴,有资料称,光是今年上半年,就有来自中央财政的上千亿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到农民身上。

  于是,在持续20年来涌向城市的民工潮中,首次出现了“逆向流动”,在发现种粮也能赚钱,又不必受背井离乡之苦之后,一些农民踏上返乡路,在昔日荒废的田地上重新点种。中国的农业重新抖擞起来。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9390亿斤,比上年增产776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36元,比上年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

  还有备受关注的新一轮税制改革也相当引人注目。不久前,全国人大就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举行的听证会,表现出决策层抑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促进社会公平的决心。这一力度也不亚于农业税的终结。据测算,如果将扣除标准由现行的每月800元提高到每月1500元,虽然将减少200亿元财政收入,但中低收入者的利益将得到保护,高收入者的收入将被有效调节。

  决策层已经意识到,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到了非正视不可的地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提出,在这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意义。

  但是,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缩短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最艰难、也最不可能跳过的改革尚未展开。像农业税的减免与种粮直补,虽意义重大,但毕竟是属于“雪中送炭”之举,不太触及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再往深一步,就必须撼动已经持续几十年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根基,必须正视并着手农村基层政府机构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必须切实推进社保、教育与

医疗体制的改革攻坚……

  虽是进亦忧,退亦忧,但不进则退。在进退之间如何把握?全会公报给出了令人鼓舞的答案:“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诚哉斯言!唯其如此,才能让更多的百姓分享改革开放的甜美果实。

  (2005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李泓冰)

  二、我们最该关注“神六”什么

  热点新闻之所以成为热点,大多是新闻本身与普通人关联度很高,因而值得关注成为热点。但有的热点新闻却并不是这样,新闻事件本身与普通百姓并无直接利益关系,只值得“小众”关注,但是在媒体的“热锅猛火”下,大众的注意力有时也会被“被动裹挟”……

  神州六号即将升空,笔者对围绕“神六”展开的新闻报道进行了简要分类:一是发射准备类。从“剪刀纱布等小物件76箱”,到“海上救护队出征太平洋为神六护航”等,大小事宜,不一而足;二是追星炒作类。将航天员作为明星炒作,内容或鸡零狗碎,或想像猜测,有意无意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向几个备选航天员,好像航天员才是“神六”升空的头等功臣;三是相关花边类。从“神舟六号将携和平鸽、和平颂两幅作品升空”,到“北京旅行社组织旅行团观看神六升空要价8500元”,各样花边应有尽有,读者或付之一笑,或不置可否;第四类是专家解读类。笔者注意到,一些航天专家对“神六”的相关解读,大多局限于一些小局部、小侧面,对于读者全面理解“神六”的意义,帮助并不大。

  每天浏览这些“神六”报道,笔者忽然心生疑问:真正吸引受众关注“神六”的,难道就是这些内容吗?对于“神六”,理性的人们最想知道的,本该是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其科学意义有多大?“神六”的升空,可以在哪些领域,解决怎样的科学命题;其二,其商业价值有几何。直接的、有形的投入产出比有多高,间接的、无形的潜在价值又该如何体现;其三,航天技术于国计民生具有怎样的意义,“神六”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换言之,“神六”为什么值得我们关注?可惜的是,眼下所有的“神六”报道,似乎都没有涉及这些。

  随着升空日期的日益临近,“神六”的话题也必然越来越热。但是笔者希望的是“新闻本身与普通人关联度很高”的那种热,而不是“大众的注意力被‘被动裹挟’”的那种热……

  (千龙网佚名)

  三、构建和谐社会:三大挑战与四大问题

  (一)面临的三大挑战:

  1.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而且经济发展本身也受到了严重制约。

  2.经济发展不均衡。表现为城乡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等,已经阻碍了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日益严重。

  (二)必须解决的四大问题:

  1.必须坚持“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的理念。

  2.必须解决体制性障碍。

  3.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行为。

  4.必须坚持社会治理的法治化。

  构建和谐社会,挑战在哪里?

  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从理论上说,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26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当前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的社会。但是,我们过去一段时间,重增长,轻发展,造成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而且经济发展本身也受到了严重制约,造成消费增长不力,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局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前提,但是,经济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如果不能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高结合起来,不能促进普遍的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就可能加剧社会矛盾。因此,必须改变旧的GDP增长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

  和谐社会应该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社会。但是,近年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在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特别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事业投入不足,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已经阻碍了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三农”问题不仅仅是涉及农民的问题,而且是涉及经济转型、城乡关系、体制结构的综合性问题。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

  和谐社会应该是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社会。但我国的地区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从全国来看,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呈现阶梯型下降趋势。如何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我们面对的重大课题。西部大开发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中部各省也开始提出“中部崛起”的口号。但是,发展不仅仅是上项目、拉投资、搞基础建设,中西部的差距更多地体现在观念和制度上。中西部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发展中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键是改变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体制创新。

  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长期协调相处的社会。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机制,为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尽可能减少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当前社会中存在着的诸多影响和谐却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都与体制性障碍有关。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这些突出矛盾。26年的改革已经使现实利益格局乃至权力架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诉求日益越出“纯”经济领域,不断触及社会的、政府行政管理的和政治的层面。在新形势下,经济改革如果不辅之以相应的政治改革和制度安排,不仅难以取得深入进展,而且有可能增加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素,加剧社会的不和谐。因此,如何协调推进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的改革,既是今后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的理念。人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要激发全社会的活力,首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人民的创造力,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尊重改革和发展的创新实践,这是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政府的职能要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要把实现人民的利益最大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改革的最终目标,要建立人民利益的有效实现机制,使人民能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其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体制性障碍。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实现公平、公正和正义,防止权力“寻租”性腐败,必须从体制源头上解决行政性资源配置的权力市场化问题,严格限制行政权力介入的领域,并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政府对人民负责、“权为民所用”,是一切政府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为防止政府随意扩大权力、抑制公民和社会创新活动,要强调行政行为的法律授权,无论是投资领域的选择,还是行政审批的设定,都要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要确立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情的理念。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行为。明确政府公共职能,主要是在非市场领域或市场本身无力调节的领域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一是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打破行政性垄断,消除产权歧视,强化产权保护,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利于各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科技基础研究、生态和环境保护,为社会提供市场机制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三是完善收入分配职能,在完善分税制、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基础上,建立和健全规范的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政府社会保障的基础平台,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和正义;四是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公共权力要透明,通过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发布制度,提高市场主体依据政策信息自主决策能力。

  第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治理的法治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多元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当前尤其要抓紧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表达、对话机制,防止和化解社会利益关系的失衡和矛盾;逐步有序地扩大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使公民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建立新的和谐关系。同时,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这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人民论坛》(2005年第五期)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需处理好十二对矛盾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所以被称之为科学发展观,因为它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内涵和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那么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呢?根据胡锦涛同志关于“五个统筹”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有关论述,我们认为,需要处理好十二对矛盾。

  (一)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GDP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经济发展总体情况的一个最重要指标。但是只看重GDP总量,而不看重经济质量,是不行的,这就相当于衡量一个人饮食健康状况,只看饭量,不看营养结构一样。如果某地区的经济发展总量不少,但却是粗放型的,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资源浪费大,其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那么,这样的发展必然缺少后劲,缺少可持续的动力。因此,发展经济不仅要靠数量规模,更要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没有足够的数量和规模,就无法为技术更新提供经费保证;而没有先进的技术更新,数量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增强竞争力,甚至会带来负增长的隐患。

  (二)城市与农村的矛盾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中所处地位举足轻重。农民富,天下富;农村稳,天下稳;农业兴,天下兴。能否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我们整个事业的基础。我国城市人口虽然不足30%,但是城市的发展却集中代表了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水平。从现实来看,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仍然很大,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之比大约为6∶1,而且农村尚有1.3亿剩余劳动力无业可就。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问题,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变富,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三)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矛盾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较西部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基础好、招商引资条件好,因此,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远远高于西部地区。西部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东部的技术、经验和资金。但是西部地区也有自己的潜力和优势。西部有丰富的资源和广大的市场。为了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实现良性互动互补双赢,必须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形成东部帮西部、带西部,西部赶东部、促东部的发展格局。东部通过帮带西部,扩大市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西部则通过赶促东部,壮大自己,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

  (四)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们党现行分配政策的一条重要原则。强调效率优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强调兼顾公平,符合社会主义要求。人与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素质优劣、能力大小、生产效益好坏是不一样的,因此,其生产效率和贡献是不可能一样的。按劳分配也好,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好,所得报酬也是不可能一样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问题上,只考虑公平,不讲效率,就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只考虑效率,又会过分拉大收入差距,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所以正确的做法是:重效率,但不唯效率;讲公平,但不搞一刀切。

  (五)先富与共富的矛盾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政策。这一政策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使一批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等先富了起来。社会的财富终究是有限的,有先富起来的群体,就必然有相对贫困的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如果把全社会的人按最贫、次贫、中等、次富、最富分成5个部分,那么最贫的1/5人的收入只占全社会的4.27%,而最富的1/5的收入却占全社会的50.13%。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对现实来说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社会主义的本质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从长远发展来看,收入差距拉大则是有害的,是要妨碍社会稳定的。因此必须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收入者比重,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六)保护资源与发展经济的矛盾

  发展经济没有资源不行,而资源都是有限的。于是当代有些发达国家很注意保护本国资源,往往宁可漂洋过海出高价购买外国的石油、矿产、木材,也不轻易动用本国资源。我国现在经济发展很快,对各种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我们仅靠进口不行,一是我们资金有限,二是国际政治有许多制约因素,不容易买到,而国内的有限资源如果坐吃山空,会很快用尽。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要发展经济又能保护资源呢?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发展科技,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二是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探索产生再生资源的渠道;三是搞好对外关系和对外贸易,进口紧缺资源。

  (七)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类要生存发展,必然要利用自然之物,但是,如果人类对自然过度砍伐、开采、捕猎,就会破坏生态平衡,毁掉自己的生存家园。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不要过度陶醉于对自然界的征服,因为每一次这样的征服都使人类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他还举例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西亚以及其他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我国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也有沉痛的教训。因此,我们应该使自然在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科学的保护,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八)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

  “只有把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的一句名言。它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也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为了发展经济,建设物质文明,我们需要借用资本主义的一些做法,包括发展市场经济,在这种条件下,难免滋生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只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去教育人、引导人,才能抵制和战胜资本主义的精神垃圾。否则,一个没有信念、没有正气、没有爱国精神的民族,即便暂时把经济搞上去,最终也会垮下来。反过来,如果空讲政治、空讲理想信念,而没有必要的物质文明作基础,那么这样的精神文明教育是没有说服力的,最终也会垮掉的。只有两个文明相辅相成,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九)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矛盾

  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美国拿不出巨大的财力发展军事高科技;同样,没有高科技装备起来的无可匹敌的军事实力,美国也无法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恣意妄为地抢占市场、掠夺资源、操纵国际经济运作。这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得益彰最典型的例子。“财大气粗”不仅表现在经济实力上,也表现在军事实力上。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假如只顾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而忽视国防建设,甚至认为国防建设太浪费钱,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成为跛脚经济巨人,在政治上直不起腰来,甚至为人作嫁衣裳,断送经济发展成果,最后被分化和西化。因此,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者缺一不可。不要因为敌对势力别有用心地散布“中国威胁论”,我们就把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不敢理直气壮地加强国防建设。

  (十)局部发展与全局发展的矛盾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各部门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状况有很大区别,各地各部门的利益所系也不相同,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各地各部门的要求也必然不一样。对某地某部门有利的某种发展,对其他地区部门、对全局未必也是有利的。因此,各地各部门在求发展谋发展时,一定要有大局意识,一定要努力使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有利于国家总体的长远发展。而国家在规划全面发展时,则要充分考虑到各地各部门的特殊性和彼此之间的互补性,要在实现国家总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努力调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并使全局发展的成果普遍受益。

  (十一)国内发展与国外发展的矛盾

  现在处理国际双边关系时,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双赢”,这比过去那种简单的“你死我活”要高明一些。但是,双赢并非意味着双方赢得一样,事实上也不可能赢得一样。双赢的意义在于求同存异,各取所需。“双赢”的背后有斗争、有较劲、有协商、有妥协、有让步。“异”是绝对的,“同”是相对的,否则竞争就不存在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中国的发展必须放到国际大环境中去考虑,只关心自己得失,不关注别人死活,肯定不行;只有以我为主,兼顾别人,求利己而不损人,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国际环境,为国内发展争得良好的国际空间。

  (十二)构建和谐与批评斗争的矛盾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求民主法制,说明民主法制建设还面临不少问题;要求公平正义,说明社会上还存在徇私不公的邪气;要求诚信友善,说明社会上还存在虚假丑恶的现象;要求充满活力,说明社会创造力还没有完全激发出来;要求安定有序,说明社会上还存在动乱不稳的因素;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说明社会上还存在违法违纪毁坏自然的行为。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是要搞不分是非、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拿起批评斗争的武器,去刹住那些徇私不公的邪气,去制止虚假丑恶的现象,去克服动乱不稳的因素,去推动各项法令的执行。

  《人民论坛》(2005年第六期)

  五、新时期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

  当前的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

  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重要河流与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农村地区的群众仍在饮用不合格的水;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威胁居民身体健康;工业危险废物、城市垃圾的数量在增加,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滞后;噪声扰民相当严重。

  生态破坏问题突出。水土流失、沙化土地以及天然草原退化仍然在扩展;森林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北方河流水资源过度开发,其中黄河、淮河、辽河开发利用率超过60%,海河超过90%,大大高于生态警戒线(30%~40%),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华北平原出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

  未来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比2000年翻两番,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一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造纸、酿造、电力、化工、建材、冶金等行业将继续发展,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难度加大;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长期存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烟尘、粉尘治理任务将更加艰巨;三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量的垃圾与污水得不到安全处置,工厂搬迁后土地污染凸显,沿海地区高强度的开发加大近岸海域的环境压力;四是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养殖业的无序发展、农村卫生设施落后、污水灌溉以及工业不断向农村转移,将加剧农村环境污染,既损害农民的健康,又威胁农产品安全;五是在社会消费转型中,电子电器废物、机动车尾气、有害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不当等各类新污染呈迅速上升趋势;六是转基因产品、新化学物质等新技术、新产品可能将对环境和健康带来潜在风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加重。总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将迅速增加,治理难度加大。

  粗放型增长方式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人口多、资源少、环境容量小、生态脆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建立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上的快速增长,使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发达国家的8~9倍。同时,也存在一些主观因素:一是一些地方未能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将发展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有的则以牺牲环境和群众健康为代价来追求不可持续的发展;二是环境法制不到位,处罚环境违法行为的手段不过硬,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三是环境保护的机制不健全,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污染成本内部化、污染治理市场化机制发育缓慢;四是环境管理体制不顺,执法不力,环境科技滞后。

  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城市是人口、经济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环境压力最大的地方。今年世界环境日将营造绿色城市作为重点,充分显示了国际社会对城市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加快城市化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国660个建制城市,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6%,却生活着5.24亿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5.5%、第二产业增加值的64%和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6%都来自城市。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环保工作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全国环保工作的成效。国务院批准的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50.1%,GDP占全国城市总量的71.3%。国家将以113个城市为重点,全面带动城市环保工作。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

  同时,我们将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抓好以下工作:

  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

  以酸雨防治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

  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作为生态保护的重点;

  把东部地区作为率先改善环境质量的重点,带动全国环境质量改善。

  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健全环保长效机制

  经济发展的质量直接影响环境状况。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人均GDP8000~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环境状况总体上才开始好转,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允许我们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后期工业化国家和我国一些地区的实践表明,只要发挥后发优势,可以降低这个“峰值”。像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使这一转折点提前到人均GDP5000~7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我国东部一些地区和环保模范城市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环境质量开始改善。目前我国人均GDP只有1100多美元,我们必须下决心加大政策措施的力度,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把环境保护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研究综合反映环境与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

  统筹规划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的分割,进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规划。根据各地的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增长方式,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治理污染产业化。

  强化环境管理。一是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制度。二是强化环境准入,从源头和过程减少新上项目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是建立严格的产业淘汰制度,对造纸、酿造、冶炼、炼焦、印染、建材等行业中规模不经济、污染严重的企业或生产线实行强制淘汰。

  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坚持和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完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

  完善环境法治。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环境法规的制定进程,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严格依法行政,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执法等问题;实行严格的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对执法人员不作为、渎职的要严肃处理。

  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坚持“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合理确定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鼓励污染治理产业化,促进专业化集中治污,培育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环境咨询服务业市场化进程。

  健全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探索和运用有效的经济手段加强环境保护。一是研究探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税收、价格、信贷政策,鼓励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推动实行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二是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解决下游对上游、开发区域对保护区域、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受益人群对受损人群以及自然保护区内外的利益补偿问题,上游对下游造成水污染损害的也要给予赔付补偿;建立遗传资源惠益共享机制;矿产资源开发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有效防止生态破坏。

  加强环境科研和能力建设。开展环境政策法规、重点地区和重点环境问题、环境与人体健康、重点难点治理技术、环境标准、环保产业等方面的研究及技术示范;加大环境监测、监察、应急体系、宣教能力建设的投入,加强空间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努力建设“数字环保”;建立健全国家环境监测网络,重要流域和城市实行环境自动监测,重点污染源实行在线监控;完善环境与安全信息、应急监控和预警体系;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准确判断环境形势、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决策依据。

  实施九大工程,改善环境质量。以工程带动治理,准备推动和实施“危险废物处置”“城市污水处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燃煤电厂脱硫”“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管护”“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核与辐射安全”“环境管理能力建设”九大工程,使城镇污水处理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燃煤电厂脱硫比例均达到60%,危险废物,特别是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切实改善重点流域海域、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环境管理能力基本达到规范化要求。

  加强国际环境合作。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承担我国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树立负责任的国家和政府形象。通过履约和国际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完善有关产品和生产工艺的环境标准,严格环境准入,促进对外贸易,规避环境与贸易风险,严格防范污染转入、有害外来物种入侵和遗传资源流失。

  《人民论坛》(2005年第六期)

  六、黄金周渐趋理性消费

  (一)

  从1999年到2005年,黄金周已经走过7个年头。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长假消费热潮,从最初的备受追捧到现在的日渐平淡,围绕其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争议声从未停歇。黄金周自推出以来便成为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大好时机。不少人纷纷选择在此期间外出旅游度假,门票、机票价格也往往一路飞涨。而今年“五一”却首次出现游客预订人数减少、机票价格下跌的情况。近日,本报记者也从旅行社了解到,“十一”黄金周将首次出现出游人数少过暑期出游人数的情况。

  不难看出,黄金周制度已经步入“七年之痒”的微妙阶段。在收获了最初的经济效益之后,面对日益理性的消费者,黄金周制度确实需要一个合乎实际的调整和改造。但是,黄金周怎么过,到底谁说了算?毫无疑问,享受假期的人们才是真正的决定者。在当前,人们想要的是在精神和身体上真正放松的愉快假期。老百姓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教育费用和医疗费用,不得不承受生活成本上升的事实。而理性消费既是一种时尚,也是现实的选择。事实上,尽管黄金周的旅游收入仍在不断看涨,但人均旅游花费始终保持在390元左右的水平线上。因此,黄金周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而不是以消费为本。如何切实提高黄金周的旅游服务质量,提供更有效的旅游咨询服务,倡导更加多元化的度假方式,从而保持黄金周的热度,有关部门要做的还有很多。

  (二)

  黄金周从1999年一路走来,如今已是第7个年头。在几年前,黄金周一度成为人们除春节之外最大的盼头,购物、出游、家人团聚,无数美好的愿望在假期来临前就早早谋划。如今,面对记者“黄金周去哪儿”的采访,许多人却兴味索然。不少人表示,与其出门受罪,不如在家呆着。从最初的备受追捧到现在的日渐平淡,“七年之痒”使消费者越来越冷静地面对黄金周的消费浪潮。

  旅行社热中遇冷

  7年前的首个黄金周,报名参团旅游者居然要“抢票”。当时的火爆场面令许多旅行社工作人员至今仍记忆犹新。为了解决交通紧张情况,很多航空公司甚至开设了夜间“红眼航班”来保证运力。而近两年,由于有关黄金周的争议一直不断,虽然参加出游的人数和旅游收益与往年大致相同,但人们的心态已经大不相同。争先恐后、挤破头的景象早已成为明日黄花。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节前或节后出游,而一些非热门路线也成为人们的新宠。记者从几家旅行社了解到,“十一”黄金周的出境报名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总体来看,势头平平。很多人表示,“十一”期间不准备外出旅游,主要是担心节日期间旅游的人数过多,出游享受不到旅游的快乐。专家认为,这一结果表明,过去那种赶集式的旅游方式已不再受宠,消费者日益理性化导致更多的人开始注重旅游的舒适度。

  康辉旅行社的刁小姐介绍说,今年“十一”国内长线游与往年同期相比情况较差。往年到了9月中旬,国内一些长线的报名工作早已经如火如荼,但今年并没有出现火爆的局面。记者又从南湖国旅了解到,该社营业点目前每天的游客报名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4成左右。根据现在的报名人数来看,预计10月1日~3日平均每天国内游的出游人数大约在6000人左右,比暑期最旺时每天的平均人数还少500人左右。这也是黄金周制度自1999年实施7年来,国内旅游市场上首次出现黄金周出游人数少过暑期出游人数的情况。

  在采访中,不少旅行社向记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在100个计划旅游的人中,可能有70人选择避开黄金周出游;剩下的30人中有一半不会选择所谓的热门路线。北京的张先生表示,出游简直是花钱买罪受,并没有得到应得的物质和精神享受。他抱怨说:“一想到旅游景点人头攒动、各大宾馆人满为患、火车飞机纷纷晚点的情景,就没有了出游的兴致。”

  此外,有关人士认为,景区门票价格高也成为黄金周出游的绊脚石。9月是国内比较美丽的季节,而且价格比黄金周要便宜不少,加上现在越来越多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始推行带薪休假,所以很多的人选择在9月出游,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黄金周客源。

  理性选择假日游

  虽然一部分人放弃了黄金周外出旅游的选择,但仍然有一部分人因为没有带薪休假、公费旅游等原因,不得不在黄金周期间全家出游。从报名情况来看,这些人在出游方式和出游线路的选择上也呈现出与往年不同的新特点。

  据携程网日前问卷调查统计,9月出游人数比去年同期明显提高,虽然有一些会员表示要国庆出游,但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淡、旺季的界限已越来越模糊,这也是黄金周魅力不再的原因之一。

  和以往相比,消费者在选择旅游时不再仅仅关注旅游消费,旅游的舒适度以及对旅游各方面的评价等问题正渐渐进入他们的视线,并左右他们的消费选择。一些热线游已经魅力不再,而往往在黄金周暴涨的旅游价格,今年也风光不再,甚至出现了“不升反降”的情况。“游客消费越来越理性,到现在都还在观望。”9月28日,杭州新世界旅行社陈苑苑对记者说,今年“十一”的价格其实要比去年低不少,因为今年新增收了燃油税,平均每条线要多收80元~160元,但总体价格却与去年基本持平。以九寨沟为例,今年的价格在3600元左右,其中包括九寨沟门票涨了200元和80元燃油税,还比去年便宜了100元。

  不屑商家老把戏

  除了旅游业沾了黄金周的“光”,各大商场也是黄金周的另一大受益者。2004年“十一”长假期间,仅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就接近70亿元,其中商业店铺进账10.3亿元;3大家电卖场销售额均比日常翻了一倍。这还是黄金周经济不太景气的2004年的数据,几年前黄金周火爆时的数字更加惊人。

  在经历了若干个黄金周的磨练后,消费者在选择购物的时间和方式上都更加成熟和理智,曾经成为商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假日经济”的拉动作用已不像从前那样明显。

  每当黄金周将至,各个商场都会早早发出促销信息,今年也不例外。9月中旬,商场内外花花绿绿的促销海报就挂得铺天盖地,翻开报纸,打折、返券的广告更是到处都是。而面对商场如火如荼的促销热情,消费者的冷静使这场还没来得及上演的零售大战成为商家的独角戏。

  一位非常痴迷于购物的王小姐对眼下的国庆黄金周毫不感冒,她说,一年之中商场不知道要过多少个“节”,每次都是返券这样的“老把戏”,一点新意都没有,而且没有多少实惠可言。她表示,与其黄金周期间到商场“挤”着买东西,还不如等到平时,不仅购物环境会好很多,而且优惠程度也差不多。

  对此,一位卖场的售货员告诉记者,现在的消费者大部分比较理智,能够冷静看待节日促销,再加上商场平时的活动也很多,所以节日期间的市场变化也不是很大,以前人们蜂拥购物的现象如今也不多了。

  《市场报》(2005年9月30日第2版)

  七、历史新高——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

  2001年,我国GDP达到95933亿元,比上年增长7.3%;在“十五”开局的第一年,中国GDP跃升至世界第6位;2002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8%;2003年,我国GDP为117390.2亿元,比上年增长9.5%,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一年,我国人均GDP也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4年,我国GDP达136875.9万亿元,同比增长9.5%,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GDP和人均GDP两大重要指标。

  从2001年到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6%,高于“十五”计划中年均增长7%的目标,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也高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200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69美元。

  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评价的是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在经济学界,人们更多地拿人均GDP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十五”期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一个共识是,人均GDP跨入1000美元的门槛,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起点。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跻身于世界前列。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不同,我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是建立在两个基本的国情之上:第一,底子薄、基础差、科技力量不足;第二,人口多、耕地少、资源相对稀缺。而且,新中国成立56年来,我国人口大幅增加了,达到了现在的13亿多。然而,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人均GDP从建国初期的不足100美元、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200美元,增长到现在超过1000美元,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宏观调控成效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5年来,国民经济的运行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2003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即开始显现: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和物价上涨过快,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在这重要关口,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决定加强宏观调控,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随后,从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严把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入手,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

  在农业方面,”中央一号文件“接连出台,推出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放开粮食主产区收购市场,大范围减免农业税,建立了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使全国农民普遍“减负”和“增收”。

  在土地管理方面,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的审批暂停半年,并决定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严格、科学、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国务院专门制定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在金融信贷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两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适度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提高房地产、钢铁等企业贷款的资本金条件,以有效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

  关键时刻的适度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首先成为国民经济的最新“亮点”: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9390亿斤,比上年增产776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36元,比上年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与此同时,投资增幅逐步回落,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由当年一季度的43%下降到25%左右,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分行业盲目扩张的势头得到遏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也在调控过程中得到明显加强。

  如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04年成为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一年。这次宏观调控,是一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具有预见性的主动调控,是把握全局、有抑有扬的调控,是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调控,是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调控,确保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

  今年是我国全面完成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一年,也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的关键一年。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实践,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更加注重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更加注重深化各项改革。统计数字表明,上半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不仅有利于全面完成“十五”计划,也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03年10月14日,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逐步贯彻落实,对于“十五”期间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宏观调控从表象上看,解决的是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但从根本上讲,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发展方法论问题。宏观调控,在及时遏止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短期行为的同时,也提出了发展热情必须与科学态度相结合的警示——要发展,但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全社会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必须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人们欣喜地看到,一个个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项目被淘汰,抑制“三高”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及时出台,一项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及时颁布,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健康发展,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

  如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逐步深入人心。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许红洲薛志伟)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