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政治理论名师课堂 > 正文

一部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2)

http://www.sina.com.cn 2005/11/21 16:02  恩波教育

第二节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

  (1)怎样理解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根据这一含义,我们应对人的本质做如下理解:①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尤其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②由于人的社会关系会发生变化,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永恒不变的。③由于人的社会关系不同,所以人的本质也就不同。这样,马克思以前的某些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并不存在。④人的本质是多方面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生产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应当说明的是,关于人的本质可以做两个方面的区别: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的角度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这是整个人类与动物的根本不同;从人与人的区别的角度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由于人们所在的社会集团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人与人不同。

  (2)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①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出发,必然得出结论: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社会性。

  ②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所谓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但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人的自然性,而在于人的社会性。

  ③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人的阶级性。

  (3)要批判抽象的人性论

  某些学者把人的本性说成是抽象的、天赋的、不变的,这是完全错误的。“自私”、“善”、“恶”都不是天赋的、抽象的、不变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的本质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在的社会集团不同。一个人是奴隶还是奴隶主,是农民还是地主,是工人还是资本家,不由所谓的“天赋”决定,而由其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不同社会关系下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1)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①在人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各种关系中,包括价值关系。所谓价值关系,是指外界事物所具有的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和功能。

  ②人的价值具有二重性,具体地表现为人具有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③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的多少。

  ④个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一种肯定,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

  ⑤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一方面,社会应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为个人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即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保证。另一方面,个人应对社会尽责,尽可能地奉献自己的才智,为人类造福。

  ⑥人的价值是权利与义务、享受与贡献、消耗与创造的统一。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贡献,只讲享受不讲创造或者相反,都是片面的。

  ⑦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具有一致性,但也有相矛盾的一面。当自我价值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自我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

  (2)人的价值的实现途径

  人的价值由潜在变成现实,惟一的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依据某种世界观和个人生活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的意义、理想、目的、态度等的根本看法和信念。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公务人员来说,要树立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理想。

  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化的过程,又是人的价值的实现过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本节小评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要特别关注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及其实现途径,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等。

  试题例析

  1. (分析题)“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

  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答案要点:这一命题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情感是合理的,但它把人的理性、意志和心归结为人的本质是错误的。它把人看成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反映了抽象人性论的观点。从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去解释历史,必然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解析:知识点是:人的本质。解此题时要注意:其一,人的确具有理想、意志、情感,但它们不是人的本质,而是人的本质的表现。人的本质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这一点,理想、意志、情感是无从谈起的。其二,离开人的本质去谈理想、意志、情感,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抽象的人性论是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其三,既证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又批判抽象的人性论,这是正面论述与反面论述的交替使用。

  2. (分析题)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

  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要点:该不该摘”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2)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因此,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追求也是有层次的,主体(人)对事物的价值要做正确的评价和选择。

  (3)价值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该不该摘”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这一判断,即价值并非具有单一的客观性,而是具有客观性与主体性之双重属性。

  显然,梨能够解渴是其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但摘还是不摘的选择,则是不同的主体对于同一客体的不同的价值取向。由于许衡坚持“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的处世原则,故而视梨的解渴功能于不顾,以不摘梨体现了自己特有的价值观。说到底,价值不是单纯的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物的关系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哲学中的价值概念与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不是同一概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