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政治理论名师课堂 > 正文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11/21 20:34  恩波教育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新大纲修订说明

  与2005年大纲比较,本章大纲变化主要是原有大纲知识点的简化,但需要考生注意的是,尽管许多知识点被简化了,但它们的基本内容还得掌握,以利于对被保留的知识点的理
解。

  第一节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

  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

  毛泽东在1939年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并阐述了三大法宝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来:

  (1)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的统一战线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武装斗争要有统一战线的配合和支持。党的建设与开展武装斗争密切联系着。党的发展、巩固,是在革命战争中进行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问题,主要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才能发展,党组织才能壮大。

  (2)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战胜敌人的英勇战士。党的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以增强党的战斗力。只有把党建设好,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正确,组织坚强有力,党才能正确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总之,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理解了全部中国革命。

  2、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1)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是中国革命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法宝之一。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一方面,近代中国,由于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对内没有资产阶级的民主,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反动统治势力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对中国革命实行武装镇压,从而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长期的武装斗争。另一方面,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用长期的革命战争来夺取胜利。

  (2)毛泽东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他认为枪杆子即武装力量和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有极重要的意义。党的发展,人民力量的壮大,根据地的创立和建设,革命政权的成立和发展直到全国政权的取得都离不开武装力量。

  3、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

  ①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农村,农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战场。

  ②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中国有80%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是封建势力的主要掠夺对象和帝国主义者的主要压榨对象。因而,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动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③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军队的官兵基本是穿上军装的农民。

  4.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理论

  (1)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

  ①毛泽东指出,革命的中心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首先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占领城市,然后进攻农村,而只能走相反的道路,先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集聚和发展武装力量,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毛泽东的这些思想体现在1928年10月至1930年5月这段时间所写的4篇文章,即《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对本本主义》中。

  ②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无独立,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无产阶级只能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第二,强大的反革命势力,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只有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集聚和发展自己的力量,才能创造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条件。

  第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有发动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才能夺取胜利。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无产阶级要取得民主革命胜利,首先必须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把农村改造成为先进和巩固的根据地,成为促进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

  ③中国革命能够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第一,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方性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政策,造成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削弱了白色政权的统治势力。这个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中国有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在那些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可能首先建立红色政权。

  第三,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而且日益激化,全国革命形势在不断向前发展。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正确。

  前三个条件是客观条件,后两个条件是主观条件。

  (2)“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①在怎样走包围城市道路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就是: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重要依托,三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

  第一,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动员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农村根据地。第二,只有建立革命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第三,只有建设、巩固和扩大农村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可靠的基础,武装斗争有可靠的依托。

  ②“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只有“工农武装割据”,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重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才能真正创造红军,使之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③重大意义: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体现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已基本形成。它以独创性的内容,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的转变,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5、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

  (1)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向井冈山进军路途中,进行了“三湾改编”,即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原则,决定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三湾改编”成为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

  1929年12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古田会议,会议通过的决议案纠正了红军内部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个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性原则,解决了长期在农村进行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这个根本性问题。毛泽东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共产党员不争个人的兵权,要争人民的兵权。”

  (2)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

  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是通过人民军队三大任务体现出来的,这三大任务是打仗、做群众工作、筹款(后改为开展生产建设);它不仅是一支战斗队,同时又是一支工作队、生产队。

  第二,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生命线。

  第三,军队政治工作有三大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优待俘虏。

  第四,人民军队内部实行三大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这是我军区别于一切反动军队的一个显著标志。

  (3)人民战争的基本战略战术原则

  第一,在战争的全局上,实行积极防御。积极防御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为了取得人民战争的胜利,毛泽东从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入手,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经验,提出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1936年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论证了中国革命战争有四个特点:一是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半殖民地的大国;二是敌人的强大;三是人民军队的弱小;四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第一和第四两个特点决定了人民军队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第二和第三两个特点又规定了人民军队不可能很快发展和很快战胜敌人。这就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在战争全局上必须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第二,在战争的指导思想上,着眼于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人民战争还需要实行适应中国革命战争特殊情况的战略战术原则。1947年12月,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上所做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完善和丰富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第三,在战争的基本形式上,是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相配合。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条件成熟后适时进行阵地战。

  人民战争的思想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的极为杰出的贡献。

  本章小评 从历年命题来看,本节命题有选择题和分析(材料)题。预计2006年有关本节内容的出题形式为选择题,侧重点为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以及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试题例析

  1. (1999,文,单选)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一篇重要文章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

  A. 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B. 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C.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 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的著名文章的核心内容。A项是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总结中国革命战胜敌人的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三大法宝的历史经验所做出的论断。三大法宝的经验集中起来就是为了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所以A项正确。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已宣布走完B项这条道路。所以B项不正确,C、D项,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多个历史时期都适用的,因而毛泽东不可能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才指出。

  2. (2000,文、理,多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主观条件有

  A. 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B. 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 C.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D.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E. 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

  答案 DE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毛泽东关于中国的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问的是主观条件,正确选项只能是D、E项。

  3. (2000,理,多选)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有

  A. 八路军 B. 新四军 C.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D. 抗日义勇军 E. 东江纵队

  答案 ABCE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所领导的武装力量的了解。抗日义勇军早在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后不久就出现了。

  4. (2001,理,材料)下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道路问题的几组材料:

  材料1①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

  摘自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1930年6月)

  ②(有人)以为中国像西欧各国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所以大城市暴动成功以后可以影响小城市及乡村;而在中国,则找不到一个大城市的经济力量能统治全国的。

  摘自《中共六届二中全会的政治问题报告》(1929年6月)

  ③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不能成为一个整个阶级势力,他们内部分裂冲突,而没有组织全国家中央集权政府的能力。因此,革命不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

  摘自瞿秋白《武装暴动的问题》(1927年12月)

  材料2 ①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摘自《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信》(1929年2月)

  ②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摘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③现在就全国看来,农民运动的发展比城市的工人运动要快得多,在这一种情势之下,若我们依然是将大部分的力量都用在城市中,实不如用在农村中的为好。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之后,可以结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必然可以得着胜利。

  摘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

  ④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摘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

  材料3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2)阅读材料2,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

  (3)综合材料1、2、3,指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客观依据和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点。

  答案要点 (1)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存在。

  原因: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2)在材料2中,①、④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②、③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3)客观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基本点: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为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材料1的三段话,分别代表着套用西方的社会理论分析中国革命所面临的环境和力图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分析的两种趋向。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这是因为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著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材料2中,②、③两段反映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思想,①、④两段反映的是“城市中心论”思想。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材料3是毛泽东著作中的一段话,主要表达的是在农村积蓄革命力量以便最后夺取城市,要求考生总结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客观依据和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点。中国革命新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它的依据是近代中国国情决定城乡差别大,广大的乡村是强大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一道路的基本点是将党的工作中心从城市转移到乡村,在乡村积蓄与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5. (2002,文,多选)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特点有

  A.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 敌人的强大 C. 人民军队的弱小

  D. 共产党的领导 E. 土地革命的开展

  答案 ABCDE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主要特点的分析”的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论证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在战争全局上必须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6. (2002,理,多选)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认为正确地处理了这些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理解了全部中国革命。这些基本问题是

  A. 革命转变问题 B. 统一战线问题 C. 武装斗争问题

  D. 国家政权问题 E. 党的建设问题

  答案 BCE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的把握。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联系。这就是: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战胜敌人的英勇战士。正确地理解这三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理解了全部中国革命。

  7. (2005, 单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 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C.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D.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1928年10-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系统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特别提示:本题内容常考,曾在1994年、2000年就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先后出过多项选择题。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1、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1)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是中国革命的一大法宝。这是因为:

  ①敌我力量对比的不平衡性所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作为革命领导力量的无产阶级虽然革命性最强,但人数很少;作为革命对象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虽然人数也很少,但掌握着强大的反动国家机器;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即处于无产阶级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社会阶级力量占着绝大多数。因此,无产阶级要战胜强大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其支持者帝国主义就必须同中间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否则,仅靠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的。

  ②由于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革命的不平衡,要把这种不平衡变为大体平衡,需要很长的时间,积聚雄厚的力量。这又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采取统一战线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同盟者,不断发展壮大革命力量,最终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2)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由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广大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要求。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对象,但他们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支持为背景,在革命的锋芒主要的是反对某一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反对某一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因此,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力量。

  2、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统一战线是随着一定时期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的联合战线,即国共第一次合作。统一战线是以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合作是党内合作为特点的。新三民主义是合作的基础。这次合作建立是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标志。经过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它推动了1925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的迅猛发展;锻炼和考验了党,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使党积累了统一战线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

  第一,民主革命阶段上一部分纲领不同。共产主义的全部民主革命政纲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部分。

  第二,有无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不同。共产主义于民主革命阶段之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因此,于最低纲领之外,还有一个最高纲领,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纲领。三民主义则没有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也没有最高纲领。

  第三,宇宙观不同。共产主义的宇宙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三民主义的宇宙观则是民生史观,实质上是二元论或唯心论。

  第四,革命性不同。共产主义者是理论与实践一致的,即有革命彻底性。三民主义者除了那些最忠实于革命和真理的人们之外,是理论和实践不一致的,即没有革命彻底性。

  第二阶段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此时的统一战线内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基本上是三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战线,故称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在一段时期内,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领导犯了关门主义错误,没有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同情和中立。直到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了关门主义,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体表现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一个过程。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瓦窑堡会议的召开和毛泽东的报告,标志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形成。

  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国民党也在政策上做了重大调整。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的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国民党与共产党再次合作的原则,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并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从而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相比,有以下特点:

  第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成分广泛,内部矛盾复杂。

  第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国共两党只能各自坚持自己的抗战路线,分别领导两个战场,形成一种不完善的合作局面。

  第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两党各自有政权和军队,都有合作、分裂、再合作的经验。共产党对于领导权和武装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整个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极大动员了全民族的抗战力量;党在这一时期成功地处理了复杂的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针对国民党蒋介石既抗日又反共的特点,中共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就是发展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力量,独立自主地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地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到全国,发展全国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的民众运动,争取全国的知识分子。发展进步势力是策略总方针的中心环节。

  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就会孤立顽固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我们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对顽固派做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孤立顽固势力,就是孤立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势力,坚决揭露和打击他们妥协投降和反共的一面。同时,要将顽固势力同汉奸亲日派有所区别。在同顽固势力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第四个阶段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此时的统一战线成为包括一切革命的民主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最广泛的合作。它推动了解放区和国统区反蒋两条战线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的制订和通过,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并在新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1)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

  ①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牢牢掌握领导权,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所谓独立自主,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这是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

  ②必须分清统一战线中的左、中、右三种力量,规定和实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政策,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③坚持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为了最大限度地孤立主要的敌人,制定了“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十六字策略方针。

  (2)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①发展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无产阶级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联盟,是统一战线主要的、基本的联盟。

  ②针对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要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总方针;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和中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基本经验。事实证明,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抗日战争时期的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反复证明了此点。

  ③统一战线中必须以武装斗争和坚强的人民军队为中心支柱,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④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同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敌人做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同盟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要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

  本节小评 从历年命题来看,有关本节的命题大多为选择题和分析(材料)题。鉴于近3年政治课考试中没有出有关统一战线方面的分析题,那么2006年侧重从选择题和分析题去准备,对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和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等知识点加强理解。

  试题例析

  1. (1999,文,多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包括

  A. 民族资产阶级 B. 城市小资产阶级 C. 知识分子

  D. 开明绅士 E. 地方实力派

  答案ADE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统一战线中的三种势力: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B项是进步势力,C项应懂得知识分子是属于各阶级阶层。A、D、E三项之所以称为中间势力,主要是既有抗日的主要一面,又有动摇的一面,因而要争取和团结他们共同抗日,而且成为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同时,还要进一步掌握争取中间势力需要具备的条件:一是进步势力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必须对顽固势力做坚决斗争,并能取得胜利。

  2. (1999,文,多选)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其发展表现在

  A. 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B. 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C. 确立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大原则

  D. 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相联系

  E. 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完全相同

  答案ABCD

  解析本题是一个基本知识性记忆。新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但是,E项则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不完全相同,主要是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反帝反封建具有彻底性,而且,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发展是同社会主义前途相联系的,其宇宙观也不相同。

  3. (2000,理,材料)下面是一组关于统一战线的材料:

  材料1国民党虽然有许多缺点与错误,然终为中国惟一革命的民主派,自然算是民主的联合战线中重要分子。

  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以工人农人及小资产阶级革命的党派或分子为主力军,向一切帝国主义者加以攻击;同时亦可联合半民族运动的党派,向一派帝国主义者作战。

  摘自《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1922年11月)

  材料2完成中国的民族解放及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之任务,现在已经完全放到工农运动身上,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才能履行这一任务;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与国际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以及一切资产阶级直接斗争,——“民族”资产阶级亦在其中——如此,方能履行这一任务。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议决案》(1927年8月21日)

  组织各色各种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公开组织,或者参加一切已经存在的反帝组织而夺取他们的领导。经过这些组织正确实行反帝运动中的下层统一战线,和吸收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的阶层参加斗争。

  摘自《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1931年9月22日)

  材料3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与上层的),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

  摘自《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12月25日)

  材料4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

  摘自《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

  材料5根据于资产阶级及国民党内部的开始向着抗日救国方向的变化,本党从一九三六年八月即发表了“致国民党书”,提出了为“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而斗争的总目标。在这一总目标下,我们主张“联蒋抗日”与“国共合作”。

  西安事变发生后,本党本此方针,调解双方冲突,使内战得以避免,和平获得最后的胜利。本党对于联合全民族一致抗日的忠诚,至此才为全国各界所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无疑的是全中国民族的胜利,也是本党新政策的胜利。

  摘自《中央委员会告全党同志书》(1937年4月15日)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和2,指出“下层统一战线”与“联合战线”相比其构成有何变化?说明这一变化的主客观原因。

  (2)比较材料2、3、4、5,指出党的策略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3、4、5,说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客观依据。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为什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统一战线问题。

  答案要点(1)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下层统一战线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因为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脱离了革命;党内存在“左”倾错误,把资产阶级看做了革命对象。

  (2)由单纯的下层统一战线到实行上、下层结合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由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3)日本扩大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而且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4)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路线。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法宝。

  解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的理解和把握。题中所给的5段材料,涉及统一战线的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的联合战线,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的下层统一战线和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开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题中第(1)问是要考生区别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的下层统一战线没有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其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加入国民党政府中,中共党内部分领导者没有看到整个民族资产阶级还处于被压迫和剥削的地位,把资产阶级列入革命对象。第(2)问是回答在整个土地革命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策略的变化。第(3)问要求回答在整个土地革命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策略的重大变化的原因。第(4)问是要求回答统一战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中的一大法宝。

  4. (2000,文,单选)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会议是

  A. 古田会议 B. 遵义会议 C. 直罗镇会议 D. 瓦窑堡会议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会议名称。在1935年12月的中共瓦窑堡政治局扩大会议及会后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的报告中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的策略。

  5. (2001,理,单选)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是指

  A. 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各占三分之一

  B. 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各占三分之一

  C. 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D.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各占三分之一

  答案C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有关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理解和把握的题。“三三制”指的是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所以C项是正确选项。

  6. (2001,理,多选)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A. 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做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B.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同盟者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C. 对同盟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予政治教育

  D. 对同盟者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E. 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

  答案A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的理解和把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敌人做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同盟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要给以政治教育。A、C两项是正确选项。B项是指在资产阶级联盟中实行的“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D项是指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对顽固派斗争的策略,即“有理、有利、有节”;E项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方针,即“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7. (2005,多选)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

  A. 无产阶级 B. 农民阶级 C. 地主大资产阶级 D. 城市小资产阶级

  答案AC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考生对“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的题。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作为革命领导力量的无产阶级虽然革命性最强,但人数很少;作为革命对象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虽然人数也很少,但掌握着强大的反动国家机器;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即处于无产阶级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社会阶级力量占着绝大多数。因此,无产阶级要战胜强大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其支持者帝国主义就必须同中间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否则,仅靠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的。据此可知,正确选项是A、C。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1)“两个先锋队”概念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一开始就重视在城市中开展工人运动,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但是在如何从中国社会特点出发,处理好吸收工人之外的农民、知识分子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与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关系问题上,党内曾经存在严重分歧。党内那些只靠书本和外国党的经验来决定党的建设的领导人,单纯地从党员的社会成分构成来判断党的性质;片面地认为只要在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大量发展党员,就会改变党的性质,就有使党变为“小资产阶级农民党”的危险,结果使党犯了严重的关门主义错误。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上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他应该大量吸收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决议指出,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社会成分是应该注意,但不是主要标准。“两个先锋队”概念的提出,纠正了在党的组织发展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从而迅速壮大了党的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提高了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使党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为争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2)“两个先锋队”提法的丰富和发展

  进入21世纪,我们党重提“两个先锋队”,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并将“两个先锋队”写入了党的“十六大”所修订的党章中,这是对党的性质做出的新概括,必将对党的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1] [2]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