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政治理论名师课堂 > 正文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http://www.sina.com.cn 2005/11/21 20:38  恩波教育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新大纲修订说明

  2006年新大纲相对2005年大纲来说,本章知识点在内容上略有变化。具体是,第一节的知识点由原来的“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经济条件、政治保证和
国际因素”,简化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第二节的知识点由原来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修改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第三节的知识点保持不变。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从新中国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努力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包括过渡的物质基础、经济条件、政治保证和国际因素。

  (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我国已有相当规模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从1949~1952年底,剥夺了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人民国家所有,采取冻结资产以及管制、征购、代管、征用等措施接收了英美等国在华企业以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使中国现代化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2)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过渡的经济条件。

  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的政策,使濒临危机的民族工商业得到新的发展,进一步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生产力基础。

  ②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不仅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先进的生产力,更重要的还有处于领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国营经济是通过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接收英美在华企业而建立起来的。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强大经济条件。

  (3)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①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政党,这是决定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

  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③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

  ④民族资产阶级此时虽然成为革命的对象,但工人阶级仍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同它的同盟关系,从而有利于争取和改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4)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特别是苏联在战后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东欧出现一批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亚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有了新的发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

  ②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外交上不承认、经济上禁运、军事上威胁的政策,而苏联对中国建设进行大量支援,从而促使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本节小评 从历年命题来看,有关本节内容的命题不多,2006年有关本节内容的命题可能会以选择题为主,侧重点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试题例析

  1. (1999,理,单选)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党政干部中存在的腐化问题,中国共产党开展了

  A.三查运动 B. 三反运动 C. 五反运动 D. 四清运动

  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针对干部腐化,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A项是解放战争新式整军的内容;C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D项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前在农村中进行的所谓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 (2000,文,单选)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当前阶段的中心任务是

  A. 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力量 B. 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C. 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 D. 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心任务的把握。1950年6月,中共召开七届三中全会,会议提出今后的中心任务是争取三年内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为此,需要三个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约。所以正确选项应为B项。

  第二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即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

  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2)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3)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国家的各项政策,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党和政府有必要把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建国初期,政府、国营经济曾帮助资本主义经济的生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政府、国营经济之间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工商业调整之后,1951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加剧了它们与政府、国营经济及至社会的矛盾。这导致了1952年上半年的“五反”运动。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不仅需要改组,而且需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

  (4)土地改革后,个体农民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也促使了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

  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由于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展;同时,由于实行个体经营,这种发展又受到相当大的限制。个体农民耕地很少,经营规模极度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资金十分短缺。许多农民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是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由于力量单薄,遇到自然灾害,更没有抗御的能力。这样,农民要求互助合作,扩大生产力。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商品粮食、资金、工业原料和市场,而这些是个体农民远远满足不了的,这也促使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

  总之,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不失时机地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就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3、社会主义改造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一化”和“三改”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的,它们互相促进,显示出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总路线,它符合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个客观规律,这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

  本节小评 从历年命题来看,有关本节的内容还未出题。2006年有可能出分析题来考查考生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解。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

  1、 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①在土地改革基础上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走出了一条先实现合作化,再逐步实现机械化的道路。

  ②逐步过渡,即从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合作社。

  ③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以及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自愿联合起来。

  ④在合作化过程中,实行了正确的阶级政策,即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采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对经济制度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把消灭剥削、剥削阶级同改造富农分子结合起来。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①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②在形式上,采取供销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逐步推进的步骤和方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在改造形式上,创造了在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实行经销代销、代购代销等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再逐步发展到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

  (2)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界限。对官僚资本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改造的方针,即赎买,也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是无偿地、而是有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利润分配上实行“四马分肥”:将企业的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部分,大部分为国家和工人所有,资方取得20%的红利;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国家对资本家交出的生产资料进行清理估价,以核实私股股额;在合营后,对私股采取定息的方法,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30年不变。

  (3)在改造过程中,保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在消灭私有制的同时,把资本家从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企业改造与个人改造并举。

  (4)对民族资本实行和平赎买政策是一个创举

  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最具有特色的实质性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赎买作为“剥夺剥夺者”的一种途径,并认为这对工人阶级是有利的。十月革命后,列宁也提出过这样的主张,不过未能实行。

  中国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依然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和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仍要保持和资产阶级的联盟,保持这种联盟决不是保持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是利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接受和平改造的可能性,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个对抗性矛盾,通过非对抗性的办法加以解决,使党和国家减少损失,使社会减少震荡,以达到消灭资本主义、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国家对民族资产阶级不是采取剥夺的政策,而是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对它们实行赎买。这样,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党和国家所以能够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和平改造、和平赎买的政策,一方面是由于这个阶级具有两面性,他们有接受这种政策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具备了一定的条件。这就是:第一,人民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第二,国营经济的优势,是完成这一任务在物质方面的保证。第三,国家依靠同农民的联盟,取得粮食和工业原料,来限制资产阶级搞自由市场、自由取得原料、自由销售工业品的资本主义道路。第四,在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阶级又在底下顶他们。正是由于这些条件,才使得资产阶级除了接受改造外,再没有其他的路可走。

  3、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也标志着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同时在理论上,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践和理论,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当然,社会主义改造也有历史遗留问题:改造后期步伐过快过急,体制过于整齐划一。也就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对农业合作化主要是要求过急和工作粗糙;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则主要是公私合营的面过宽,改组过多,对许多工商业者的处理和使用上也不很适当。从而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们的生产和工作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但这只是工作中的偏差,与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功绩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本节小评 从历年命题来看,有关本节内容的命题大多为选择题(和辨析题)。2006年仍在选择题上,侧重点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解上。

  试题例析

  1. (2001,文,多选)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A. 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B.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C. 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

  D. 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

  E. 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答案ABE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过渡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的理解和把握。A、B、E是正确选项,它们分别说明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原则和过渡形式。C、D项不是过渡时期实行的,C项的内容是大跳进、人民公社运动中的错误做法,D项所述则是1978年之后农村实施的政策。

  2. (2002,理,单选)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A. 统筹兼顾B. 劳资两利C. 公私兼顾D. 四马分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解和把握。我党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对民族资本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改造的方针,即赎买,在利润分配上实行“四马分肥”。

  3. (2004,单选)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

  A. 新民主主义性质B. 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C. 半社会主义性质D. 社会主义性质

  答案C

  解析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经历了三个不同性质的改造步骤: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因此,备选项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课后归纳

  通过对上述近几年考题的梳理,可知有关这一章考题的数量较少。考生在复习时,应关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注意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1956年之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理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所必然,应注意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解,注重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联系。

  课后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待富农的政策是

  A. 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 B. 消灭富农

  C. 保存富农经济 D. 限制富农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A. 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 没收官僚资本

  C. 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 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3.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采取的政策是

  A. 限制 B. 征用 C. 没收 D. 赎买

  4. 我国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高形式是

  A. 委托加工 B. 计划订货

  C. 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D.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5.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是

  A.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B. 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C.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D.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 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7.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组织是

  A. 互助组 B.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 供销合作社

  8.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有

  A.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苏联建设成就及对中国的支援

  B. 第三世界的崛起

  C. 世界各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运动高涨

  D. 帝国主义阵营四分五裂

  9. 我国在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采取的方针是

  A.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B. 利用、限制

  C. 鼓励、支持、扶助 D.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10.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点是

  A. 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B. 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又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C. 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又有个体经济 D. 既有工人阶级又有资产阶级

  1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

  A. 实行合作化 B. 建立国营经济 C. 恢复国民经济

  D. 改变所有制

  12. 党在过渡时期“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中的“一体”指的是

  A. 以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主体

  B. 以逐步实现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主体

  C. 以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

  D. 以逐步实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主体

  13.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是

  A. 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辩证统一

  C. 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目标

  D. 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反映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14.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是

  A. 有强大的人民解放军

  B.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巩固

  C.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 党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5.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是

  A. 国民经济的恢复B.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C. 土地改革的完成D. 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16.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工人阶级与农民的矛盾

  B. 工农与知识分子的矛盾

  C. 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的矛盾

  D.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7.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仍有两面性,其表现为

  A. 革命性与妥协性 B. 主动性与被动性

  C. 剥削工人的一面和接受改造的一面 D. 进步性和顽固性

  18. 在中国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并使它们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形式是

  A. 公私合营 B. 和平赎买 C. 国家资本主义 D. 团结、利用、改造

  19.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

  A. 1949年10月至1952年12月 B. 1953年1月至1956年12月

  C.. 1957年1月至1966年4月 D.. 1949年10月至1956年12月

  20.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A. 资本主义范畴 B. 民主主义范畴 C. 社会主义范畴D. 共产主义范畴

  21.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是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调整工商业

  C. 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政府统治 D. 新政协会议召开

  22.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之所以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原因在于

  A. 无产阶级的领导 B. 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C.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 D.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

  23. 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

  A. 新民主主义性质B. 社会主义性质C. 半社会主义性质D. 共产主义性质

  2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是

  A. 抗日战争的胜利 B.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C.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 我国工业体系的确立

  二、 多项选择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条件是

  A. 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B. 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C. 恢复了国民经济 D. 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有

  A. 国营经济 B. 合作社经济

  C. 公私合营经济 D. 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3. 50年代,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创造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

  A. 加工订货 B. 统购包销 C. 经销代销 D. 公私合营

  4.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策略方针是

  A. 消灭民族资产阶级 B. 四面出击

  C.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D. 不要四面出击

  5.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所采取的步骤依次为

  A. 临时互助组 B. 常年互助组 C. 初级农业合作社 D. 高级农业合作社

  6. “四马分肥”即将企业的利润分为

  A. 国家所得税 B. 企业所得税 C. 工人福利费 D. 资方红利

  7.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主要有

  A. 政权掌握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手中 B.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C.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 D. 国家政策向社会主义和共同富裕倾斜

  8.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其中“两翼”是指

  A. 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B. 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 在农村合作化过程中,党和政府领导农民创造的过渡形式有

  A. 临时农业生产互助组 B. 农业生产互助组

  C.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0.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A. 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实行和平赎买,不流血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B. 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采取了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

  C. 把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D. 跨越了初级过渡形式,直接过渡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阶段

  11. 社会主义改造给我国带来的变化有

  A. 社会主义经济在城市和农村都已成为占主体的经济

  B. 消灭了剥削制度

  C. 消灭了剥削阶级

  D.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起来

  12. 建国头三年,我国建立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主要有

  A. 国营经济 B.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C. 个体经济 D. 合作社经济

  13. 建国初期在全国解决土地问题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 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B.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 人民大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

  14.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A.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

  B. 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C. 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D. 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稳步增长

  15. 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的文件是

  A. 《改造我们的学习》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6. 新民主主义社会条件下,存在着包括资本主义因素在内的各种非社会主义因素是

  A.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B. 个体经济

  C.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私人成分 D. 资产阶级思想以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存在

  三、 分析题

  试述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并举及其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 1. C 2. B 3. D 4. D 5. B 6. C 7. B 8. A 9. A 10. A 11. D 12. C 13. A 14. C 15. B 16. D 17. C 18. C 19. D 20. C 21. D 22. A 23. B 24. B

  二、 1. ABC 2. ABCD 3. ABCD 4. CD 5. ABCD 6. ABCD 7. ABCD 8. BCD

  9. ABCD 10. ABC 11. ABCD 12. ABCD 13. AB 14. ACD 15. CD 16. ABCD

  三、 【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进行,即在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充分地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

领导力量。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逐步扩大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逐步地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私人所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逐步地把剥削工人阶级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全民所有制。

  (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并举的方针实质上是把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结合起来的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主体和两翼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3)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成功的经验。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会引起私有者的抵制和反抗,容易影响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党在改造过程中采取了稳妥而恰当的方式,因而不但保证了改造任务的完成,而且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到1956年,我国不仅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而且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进一步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创造了前提。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并举的方针对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也有重要启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发展生产力的任务也有改变生产关系的任务,我们要把建设与改革结合起来,以发展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使改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发展。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