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政治理论名师课堂 > 正文

第十章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http://www.sina.com.cn 2005/11/21 21:43  恩波教育

  第十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新大纲修订说明

  与2005年大纲比较,本章的变化主要是删除了“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内涵这一知识点,同时将原有知识点“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修订为“‘一国
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应该说这种变化不是很大。

  第一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1、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只有实现祖国统一,才能维护主权和国家领土完整,才有可能发展本国的经济、文化事业。

  2、“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责任和奋斗目标,并积极寻求实现统一的方式和途径。20世纪50年代中,我国政府多次表示愿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如果台湾和平统一,台湾可以实行高度自治,政务仍归蒋介石领导,共产党不派人干预等。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集中全党的智慧,逐步形成“一国两制”的构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同年1月,邓小平在访美期间指出,只要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将尊重台湾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实际上初步表明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以及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的谈话,都标志着这一构想进入形成阶段,邓小平在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这次谈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

  1982年9月以后,“一国两制”构想在逐步实现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发展并走向法制化。1982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后,邓小平又从多个方面对“一国两制”构想进行了阐述,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有关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

  “一国两制”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前提和根本保证。

  ②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香港、澳门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祖国统一后,港、澳、台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③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中央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特别行政区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

  “一国两制”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部两种对立的制度可以长期并存,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讲过的,但“一国两制”依据的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一国两制”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祖国统一和主权的完整,坚持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原则问题,是丝毫不能动摇和改变的。同时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状,考虑到各方面的意愿,考虑到祖国统一的现实可能性,允许两种制度并存,这又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第三,“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本来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个准则。现在,把它用于解决一个国家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的问题,这是一个创造。

  第四,“一国两制”构想,也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出发的。我国解决台、港、澳问题,会涉及到有关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实行“一国两制”可以避免一些国际争端,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第五,“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上的争端提供了一个范例、一种模式,对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一国两制”,最初是以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后来最先用于香港的回归和治理。

  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是存在区别的。港澳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分别属于中国和英国、中国和葡萄牙之间的问题。而台湾问题则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允许外国干涉。

  本节小评 本节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是台湾问题的特殊性。

  试题例析

  1. (1999,理,单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

  A. 台湾问题开始的 B. 香港问题开始的

  C. 澳门问题开始的 D. 香港和澳门问题开始的

  答案A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一国两制”。1979年,邓小平访美期间,在谈到台湾问题时初步表达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2. (1997,理,单选)“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 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B. 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

  C.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D. 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内涵。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前提和根本保证。

  第二节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践

  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坚持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我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既定方针。香港已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澳门也已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使“一国两制”构想成为现实,证明“一国两制”构想合情合理,切实可行;它有利于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

  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坚持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我们力争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能否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和平统一,这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主要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而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从根本上说,有利于促进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1995年1月28日,江泽民同志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讲话根据“一国两制”构想,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八项重要主张: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权益;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化。

  试题例析

  (2002,理,单选)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

  A. 实现两岸三通 B.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 发展两岸经贸关系 C. 促成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答案B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江泽民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课后归纳

  台湾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2006年很有可能从时政的角度考台湾问题,本章有关台湾问题的一些知识点有可能会命制选择题。

  课后训练

  一、 单项选择题

  1. 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问题,其实质是

  A. 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的问题B. 中美之间的问题

  C. 中国的内政问题 D. 中日之间的问题

  2. 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是

  A. 人权问题 B. 贸易问题

  C. 武器扩散问题 D. 台湾问题

  3. 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享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高度的自治权利,主要体现在

  A. 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B. 拥有立法权

  C. 拥有终审权 D. 拥有独立司法权

  二、 多项选择题

  1. 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

  A. 独立的外交权 B. 行政管理权

  C. 立法权 D. 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2. 在“一国两制”下,两种制度的关系是

  A. 和平共处 B. 长期共存 C. 互相支援 D. 不分主次,共同发展

  3. “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在于

  A. 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B. 是我国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C. 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 D. 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

  参考答案

  一、 1. C2. D3. A

  二、 1. BCD2. ABC3. ABCD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