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 > 2006年考研专业课复习宝典 > 正文

华南理工大学2004年考研试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11/28 18:20  爱考网

  华南理工大学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试卷上做答无效,请在答题纸上做答,试后本卷必须与答题纸一同交回)

  科目名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在答题纸上将正确答案的代码涂黑。正确答案未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无分。每小题4分,共120分)

  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A、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B、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C、 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

  D、 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联系

  E、 方法论就是世界观

  2、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

  A、 唯心主义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B、 唯物主义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C、 有些唯心主义的回答是肯定的

  D、 有些唯物主义的回答是否定的

  E、 不可知论者的回答均是否定的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C、 与唯心主义结合的辩证法是不科学的辩证法

  D、 与形而上学结合的唯物主义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E、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影响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4、近代欧洲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A、 不懂得实践的科学含义及其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

  B、 不懂得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 具有机械性

  D、 具有形而上学性

  E、 在社会历史领域重新陷入了唯心主义

  5、以下各项中表现主观唯心主义特征的有:

  A、 把感觉当作是与外界隔离的屏障

  B、 把感觉夸大到等同客观对象的地步

  C、 认为事物就是感觉的集合或组合

  D、 把事物看作是组成该事物成分的组合

  E、 事物存在与否决定于人的感觉

  6、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客观世界的现象,不能认识其本质。其错误在于:

  A、 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 否认人类的认识能力

  C、 割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D、 否认认识的作用

  E、 把人类认识限定于感性认识

  7、认识始于感觉,这是:

  A、 唯物主义承认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都承认的观点

  D、 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

  E、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而机械唯物主义不承认的观点

  8、认识的主体是:

  A、 一切事物

  B、 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C、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D、 具有自然属性、思维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

  E、 包括个人和集体

  9、认识的客体就是:

  A、 客观事物

  B、 物质

  C、 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

  D、 一定历史条件下认识的对象

  E、 世界上一部分对象化的事物

  10、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A、它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物质力量

  B、它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

  C、它是当代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

  D、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是物质的、客观的

  E、它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力量

  11、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是:

  A、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社会意识形式

  B、在阶级和国家出现以后才形成的

  C、社会的政治和法律设施的总和

  D、最集中最直接地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E、不反映经济基础

  12、道德是:

  A、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社会意识形式

  B、有阶级性的(在阶级社会中)

  C、社会各阶级的共同的行为准则

  D、没有客观标准的

  E、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3、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指: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具有相对独立性

  C、具有历史继承性

  D、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

  E、与社会发展同步性

  1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

  A、 历史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主观唯心主义

  D、 先验唯心主义

  E、 绝对唯心主义

  15、当哲学发展到近代,哲学形态发生了重大进步,是指:

  A、 唯心辩证法代替了朴素辩证法

  B、 机械唯物论代替了朴素唯物论

  C、 唯物辩证法代替了朴素辩证法

  D、 辩证唯物论代替了朴素唯物论

  E、 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更加完善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A、 事物的一般变化

  B、 运动

  C、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运动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E、 事物周而复始的圆圈运动

  17、人与规律的关系是:

  A、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束手无策

  B、 人可以消灭规律或创造规律

  C、 人可以为自然界立法

  D、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E、 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的过程,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

  18、在科学上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等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说明这两种现象之间具有:

  A、 间接的联系

  B、 内在的联系

  C、 偶然的联系

  D、 本质的联系

  E、 外部的联系

  19、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A、 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B、 联系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 联系是多样的

  D、 联系是有条件的

  E、 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20、唯物辩证法范畴是:

  A、 最基本的概念

  B、 感性认识的形式

  C、 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

  D、 纯客观存在的东西

  E、 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21、《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 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 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 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 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E、 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22、阅读哲学史,人们不难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每个哲学家都自己认为找到了“庙里的神”,即认为自己发现了哲学的真谛,而其他的哲学家则批判和反驳对哲学的这种理解,并各自宣布自己所理解的哲学才是唯一正确的哲学。黑格尔曾把哲学史比喻为一个“厮杀的战场”。总起来看,哲学史就是一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请问,这种观点是一种:

  A、 符合实际的正确观点

  B、 不符合实际的完全错误的观点

  C、 简单化片面化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E、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23、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另一个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出现。如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我们应采取的基本做法是:

  A、 要认识到二者阶级属性和服务对象的不同

  B、 要认识到现代西方哲学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现代表现形式

  C、 要认识到二者仍然是相对立的

  D、 要认识到现代西方哲学具有借鉴意义

  E、 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哲学的主流

  24、高尔基说:“热爱书吧!它使你的生活变得愉快、舒畅,它会帮助你们辨别形形色色的思想、感情、事情,它能教会你尊重别人和自己,它会用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感振作你的头脑和心灵。”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A、 读书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间接知识

  B、 读书会使人们的理论丰富起来

  C、 人们不能事事实践,主要知识是从书本知识和他人经验得来的

  D、 学生就是要读书,不必参加实践

  E、 书本知识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5、古代人们的认识,古代的科学,首先取决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需要,也在相当程度上受统治阶级的需要特别是战争的需要所制约。古代的天文学、力学、数学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修建水利灌溉工程、帝王宫殿和坟墓、神庙和教堂、城堡和战舰,是古代的人们所进行的规模较大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提出的问题,构成了古代力学和数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十七、十八世纪自然科学的兴起,取决于当时生产技术蓬勃发展的要求。航海特别是远洋航海需要根据天体的位置精确地确定经纬度,矿井抽水需要尽可能提高抽水扬程,战争中枪炮的制造需要计算弹道和落点……。近代力学,归根到底是由于有这样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而发展起来的。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科学发展这一历史印证了:

  A、 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和人的认识

  B、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

  C、 科学家和理论的“求知欲”“好奇心”,显然不能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什么推动作用

  D、 科学研究没有相对独立性,它总是受到实践的决定

  E、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26、“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辩证方法是唯一的、最高度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由此论断可知,唯物辩证法的特征是:

  A、 肯定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但并不否认它们这间的区别

  B、 除了“非此即彼”也承认“亦此亦彼”

  C、 把世界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正确处理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 唯物辩证法所了解的联系是以否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E、 以唯物论为基础的科学思维方法

  27、《东周列国志》记载,荆轲在宴中看到捧酒的美人“双手如玉”,便啧啧赞道“美哉手也”!太子便令断美人手送荆轲“欣赏”。这个历史故事,不仅赤裸裸地暴露了荒淫无度的剥削阶级惨无人道的反动本性,也说明了:

  A、 他们机械地割裂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他们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 “脱离了身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亚里士多德)

  D、 人是机器,只是多几个齿轮,多几条弹簧而已

  E、 古代人比现代人惨忍

  28、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猫、田鼠、熊蜂、蝴蝶花,在自然界中是种属相距甚远的动植物。然而人们却发现,有些地方猫多蝴蝶花也多这一奇怪现象。原来,猫吃田鼠,猫多则田鼠少;田鼠毁掉蜂窝,田鼠少则熊蜂多;熊蜂能替蝴蝶花传递花粉,熊蜂多则蝴蝶花繁茂。这个例子生动地表现了:

  A、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B、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被一种关系复杂的网联系在一起

  C、 物质世界无不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之中

  D、 物质世界神秘莫测,不可言喻

  E、 物质世界是循环发展的

  29、《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公元前353年,魏国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慌忙向齐国求救。齐国大将田忌准备率军赶去赵国,他的谋士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出动,国内一定只剩下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击其虚处。敌人必然放开赵国,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田忌立刻按照孙膑的布置进行。果然,魏军得悉大梁被围,慌忙回师。人马行到桂陵地面,齐军蜂涌杀出,将魏军打得丢盔弃甲,横尸遍野。这说明:

  A、“围魏救赵”是辩证法在军事上的灵活运用

  B、在战争中,作战双方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各种复杂因素

  C、用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抹杀了矛盾斗争性的普遍性

  D、战争指导者如能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便可转被动为主动,最后克敌制胜。

  E、是对矛盾斗争性简要明确的表述

  30、《西京杂记》记载:匡衡年轻的时候十分好学。他家里很贫困,买不起蜡烛,一到夜晚,屋里就漆黑一片。匡衡想读书,又没有亮光,怎么办呢?他见隔壁人家点着蜡烛,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微微透过洞口的烛光映在书上,就这样,他常常学到深夜。他们乡下有个大户人家,并不识字,却有很多藏书。匡衡听说了,就卷起铺盖上他家去做佣工。每天起五更睡半夜,却不要一个工钱。主人家很奇怪地问他要什么,他说:“只要能遍读你家的藏书,我就满足了。”主人很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就这样勤奋读书,后来成了西汉有名的学者,做过汉元帝的丞相。这则故事说明:

  A、环境和条件是人们学习成才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B、人们学习成才的决定的因素是内因

  C、在一定的条件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极其重要的

  D、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表现

  E、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根本对立的

  二、论述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5分,共30分)

  31、联系“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形势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2、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联系实际说明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