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资格考试 > 2006国家公务员面试全方位指导 > 正文

面试收尾阶段的应对措施

http://www.sina.com.cn 2006/01/16 16:03  金榜公务员

  第三节面试收尾阶段的应对措施

  一、察言观色,判断时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一定的发展进程,人们可以从它们所表现出的一些外部征兆来加以观察、分析判断,并为此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面试的过程中主试者与应试者双方面对面地观察、交谈,是一种双向的信息沟通过程,主试者通过对应试者的外部行为特征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对过去行为的考察来评价其素质特征。同时,应试者也在对主试者进行观察与分析判断,对主试者的个性、爱好、价值观等进行推测,力图使自己的回答和其他表现符合考官的要求。面试的过程主要由考官来控制,面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内容上的侧重点,考官的行为也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应试者应善于察言观色,判断面试的进程,采取相应的灵活措施。

  面试临近尾声之前,考官在谈过主要问题之后,可能会提一两个比较尖锐或敏感的问题以便深入、彻底地了解应试者的情况。在此之后,话题的选择可能会非常随意,有一点聊天的味道,谈话十分轻松,这就已经标志着面试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

  在收尾阶段,考官的神情会更为自然放松,目光中“审视”的意味会明显减少,谈话语气会显得更加柔和等等。考官在提问结束之前,往往要说:“我的问题完了,我想听听你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有,尽管提,我们来一起讨论。”这时可以针对单位和工作本身提一些问题,提问的原则和技巧请参阅前面的有关论述。在此,再强调一次,即提问一定要谨慎,注意礼节和分寸,不要提问太多,不要让考官因回答你的提问而费力劳神。

  要留意考官的各种暗示。如果考官谈笑风生、兴致正浓,你不妨多说几句;如果考官显得疲倦,急于休息一下,你就要尽快结束你的提问,并主动告诉考官你的提问完了。

  面试过程中,应试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考官传递了大量信息,但大部分信息可能并不会引起考官的关注,难以给考官留下深刻印象。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能给考官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只是第一印象(首印效应)和最后的整体感觉(近印效应)。由于近印效应的影响,考官对于考生最后给自己的感觉的记忆是深刻而持久的,因此考生努力在最后阶段抓住时机,给考官留下美好的印象是至关重要的。

  二、充满自信地重申自己的任职资格

  在面试的收尾阶段,应试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创造时机、抓住时机重申一下自己的任职资格。

  你能否胜任应聘职位的工作任务,是考官最为关注的事情,你应用自己的自信心来感染考官的情绪,使他更加相信你是一个优秀的人选。重申自己的任职资格必须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事先要对应聘职务和职位进行分析,总结出该职务和职位的工作人员履行工作职责时应具备的最低资格条件。这些条件一般包括①必备知识。如学历最低要求;技术技能的最低要求;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对政策、法令、工作准则及有关规定或文件的通晓程度等。②必备经验。必备经验指工作执行人员为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的操作能力和实际经验。包括:执行人员过去从事同类工作或相关工作的工龄及成绩;应接受的专门训练及程度;应具备的有关操作规程、工作完成方法等活动所要求的实际能力。③必备操作能力。根据前两项提出的要求,由典型操作所规定的从事该项工作所需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适应性、注意力、判断力、智力以及操作熟练程度。④必备的心理素质。即根据工作的特点所确定的工作执行人员的职业性向,包括:体能性向,如耐力、听力、视力、灵巧、手眼配合等方面的能力、感觉辨别能力等;气质性向,即执行人员应具备的耐心、细心、沉着、勤奋、诚实、主动性、责任感、支配性、掩饰性、情绪稳定性等气质倾向。另外,可以参考美国劳动部规定的16项基本工作分析项目:a.工作内容;b.工作职责;c.有关工作的知识;d.精神方面的机能;e.灵巧正确的程度;f.经验;g.年龄;h.教育;i.技能培养;j.见习制度;k.和其他工作的联系;l.身体动作;m.作业环境;n.作业对身体的影响;o.身体毛病;p.所需体质。这类工作分析信息,你可以通过自己对工作的分析判断、专家的意见、招聘广告上要求的条件、面试过程中考官所关心的问题、以及你向考官有关工作本身的提问得到的回答等进行综合概括而得到。在工作任职资格信息分析的基础上,你才能有的放矢,把自己描绘成一个优秀的或合格的候选人。

  二是语言要概括、简洁、有力,不要拖泥带水,轻重不分。重复的语言虽然有其强调的作用,但也可能使考官产生厌烦情绪,因此你最后重申的内容,应该是浓缩的精华,要突出你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长,给考官留下几许难忘的记忆。

  三是充分发展你的自信心。身体动作要自然放松、得体适宜,语气要坚定、肯切,态度要谦虚谨慎,给考官留下值得信赖的形象。

  三、坚定肯切地重申自己的求职意愿

  

公务员甄选录用一般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工作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优先工作动机。因为大部分考官都认为,把工作交给一个特别想得到它的人要比交给一个认为该工作无所谓或厌恶该工作的人要好得多。在学习上,我们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类的话,其实在工作上也是如此,如果把工作交给—个以该职业、职务、职位作为理想和追求,并以其为乐,乐此不疲、忘我工作的人对组织和个人都是十分有利的,否则既不利于个人的发展进步又会给组织带来损失。没有强烈求职意愿的应试者一旦被录用以后,往往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想换换口味,因此很快就会流失掉。单位中人员的流失成本很大,这种成本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和机会成本。其中历史成本包括广告费、甄别费、录用费、培训费(脱产培训和在实际工作中因缺乏经验而损失的效率,以及过大的耗费等);重置成本意味着要发生与历史成本大致相同的费用;而机会成本有时大得无法估计。有研究表明,求职意愿强的人员,在流动率方面低于求职意愿差的人员,而在工作效率方面,前者约高于后者30%左右。因此,凡是有经验的考官无一不注重对应试人员求职动机的考察,从而应试者在面试收尾阶段,在恰当的时机坚定肯切地重申自己的求职意愿就成为十分必要和有益的事了。

  应试者向考官表达自己的求职意愿,态度要明朗、坚定、诚恳,语言要有感染力,身体语言要协调配合,坚持以诚动人,以情感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幸运女神总是垂青那些诚挚、执著的人们。

  四、配合考官自然地结束面试

  有经验的考官十分重视面试结束阶段的自然和流畅,避免给应试者留下某种疑惑、突然的感觉。临近结束,考官一般都会给予应试者最后的充分提问或重申、强调某些信息的机会。

  应试者应注意察言观色,判断时机,抓住机会,向考官传达一些重要的有利的信息,既要尽力表现自己,又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应试人员要全力配合考官,使面试在自然、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

  需要指出的是,一定要让考官自觉结束面试,应试者不要自作聪明主动提出结束面谈,也不要给考官任何暗示和提醒,不要在考官结束面谈之前表现出浮躁不安,如整理所携带的物品、头发、衣饰等,不要表现出急欲离去或另赴约会的样子。

  五、礼貌地向考官告辞

  当考官暗示或明示可以结束面试时,应试者要礼貌地与考官告辞。

  告辞时一般要面带微笑,并说感谢对方给了自己这次面试机会之类的话。例如:“非常感谢您们给了我这次难得的宝贵机会,我会为曾经参加过贵单位的面试而自豪!真心地谢谢你们,再见!”

  告辞时应试者还可以说一些向考官们虚心求教的话。例如:“非常有幸能与你们谈了这么多,我感觉收获很大,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向你们求教……”同时,你可以向考官询问与其联系的方法,这时考官如果愿意的话,他可能会送你一张名片。接受名片时,应当恭恭敬敬,双手捧接,并道感谢,这样能够使对方感受到对他的尊重。接过名片后,一定要仔细地看一遍,不懂之处当即请教。有时可以有意地重复一下名片上所列的对方的姓名与职务,以示仰慕。绝不要一只手去接别人递上的名片,也不要不看一眼就把它漫不经心地塞入口袋。接过对方的名片并作了应酬后,应当着对方的面郑重其事地将他的名片放入自己携带的名片盒或名片夹之中,千万不要搞脏或弄皱。收取了对方的名片以后,亦应迅速递上自己的名片,若没有则应道歉。

  告辞前如果考官没有明确告许你什么时候可以接到面试结果通知,你可以向他提出这个问题。

  辞别时应整理好随身携带的物品,不要丢三落四,不要风风火火,而要从容稳重、有条不紊。出去推门或拉门时,要转身正面面对考官,让后者先出门,然后轻轻关上门。

  六、对考场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如果在你进入面试房间前,有秘书或接待员接待你或招待你,在离去时应向他们的服务表示诚挚的感谢。

  尊重和谦逊是一种风度,在面试时要表现出这种风度。尊重别人的劳动,平等待人,是一个有良好修养的表现。对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将具体体现你这种风度。“敬人者,人恒敬之”,你的付出肯定会得到应有的回报。你向工作人员表示感谢,肯定会赢得他们的好感。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尊重他人、谦虚谨慎的作风将给考官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尊重、谦逊、礼貌是一种赢得人心的巨大力量,令人无法抗拒他的魅力。例如,当年周恩来总理出访非洲时,每到一个国家,不但对国家领导人和各界名流极其尊重,而且主动同司机、门卫、服务员们亲切握手交谈。直至今日,非洲人民依然铭记周恩来这个伟大名字。

    在新浪网,每天有数百位公务员战友的各项疑难问题得到高手的热情帮助,你有问题吗?快来加入吧!

[上一页] [1] [2] [3]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