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中考 > 正文

中考复习指导:化学反应速率及反应先后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01/26 15:45  城市快报

  十四中学马敬仪

  例 2、某溶液仅含有 AgNO 3和 Cu( NO 3) 2

  两种溶质,某校初三学生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将其分为 A、B、C三份,各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分别得到滤渣和滤液。

  ①若将A得到的滤渣加入到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有。②若将B得到的滤渣加入到稀盐酸中没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有。③若向C得到的滤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滤渣中含有的物质是。分析:当滤渣加盐酸有气泡时,则铁有剩余,滤液中一定只有亚铁离子;当滤渣中加盐酸无气泡时,则滤渣中一定有银原子,可能有铜原子,若向滤液中加盐酸有沉淀,说明滤液中剩有硝酸银尚未完全反应,则滤液中一定有没反应完的硝酸银和尚未参与反应的硝酸铜及生成的硝酸亚铁,而滤渣中只有银,则①答案为硝酸亚铁;②答案为银;③答案为硝酸银、硝酸铜、硝酸亚铁;银。

  金属原子与不同金属离子在溶液中进行反应时不是反应的快慢,而是反应的先后问题。越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后面的金属离子优先获得电子,变成原子。金属离子获得电子的顺序与金属活动顺序相反。

  此类问题金属原子与金属离子在溶液中进行反应时,两者间隔越远,越优先反应。此类化学反应不是快慢问题而是先后问题,离子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越靠后,反应越优先。

  二、复分解反应中化学反应的速率问题

  1、生成气体和水的复分解反应例1、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

  [探究方案]先称取13.3g氢氧化钠样品(杂质为碳酸钠),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根据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测定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进一步确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

  [解决问题]实验测得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Na 2 CO 3的质量/g变质的NaOH的质量/g NaOH的变质程度(用质量分数表示)

  [继续探究 ]求实验过程中与 NaOH反应所用盐酸的质量。 [发现问题 ]根据“与NaOH反应所用盐酸的质量”,对照图像,你发现什么问题?

  分析:在此题中发生两个化学反应,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只要在溶液中存在着氢氧化钠就不可能有二氧化碳逸出,此题图中起点为50g,终点为75g,0~50g时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水;50--75g之间的25g为与碳酸钠反应消耗掉的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 2.2g,根据二氧化碳质量可求出碳酸钠质量为 5.3g。50g14.6%的盐酸消耗的氢氧化钠质量为8g。发现问题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由于盐酸先把氢氧化钠反应完全后才可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在碱性条件下酸与碱和碳酸盐的混合溶液反应时,酸碱中和生成水的反应在先,只有把碱完全反应后才可能与碳酸盐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2、生成沉淀和水的复分解反应例 1、已知某混合物由 HCl、 Na 2 CO 3、 H 2 SO 4、 CuCl 2中的两种混合而成,向该溶液中加入 Ba( OH) 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的 Ba( OH) 2体积关系如图:⑴该溶液由和组成。⑵不含,理由。⑶不含,理由。分析:此题中盐酸、硫酸与碳酸钠不能共存,氯化铜与碳酸钠不能共存,加入氢氧化钡并不立即产生沉淀,故不可能有硫酸,必须有盐酸,而盐酸又与碳酸钠反应,题中混合物有两种物质混合而成,另一种物质只能是氯化铜,故物质组成为:盐酸与氯化铜。这两种物质的组合才会在消耗30mL氢氧化钠溶液以后产生氢氧化铜沉淀。

  例2、向 HCl和 FeCl 3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 NaOH溶液,下图曲线正确的是()

  分析:向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 pH应不断增大,当过量时pH会超过7,而A图中pH没超过7,故不符合题意;原混合溶液是酸性,pH应小于7,而B图起点pH大于7,不符合题意;C图起点为0,在酸性条件下加入碱不可能立即产生氢氧化铁沉淀,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此题中氢氧化钠与盐酸和氯化铁均发生反应,分别生成水和沉淀氢氧化铁,而盐酸与氢氧化铁也反应,所以,在酸性条件下,不可能有难溶性碱存在。

  碱与酸和盐的混合溶液反应时,碱与酸中和生成水优先进行,只有把酸完全消耗后,才可能碱和盐反应生成沉淀。

  根据以上两道习题,我们可以理解为:当在一道题目中出现两个反应:一个反应生成水,另一个反应生成气体;或者是一个反应生成水,另一个反应生成沉淀时,酸和碱生成水的反应优先进行,而另一个生成气体或沉淀的反应在酸碱中和反应完毕后才能进行。在坐标图中会表现为消耗掉一定量加入的酸或碱以后才会有气体或沉淀的出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