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关注2006艺术高考 > 正文

热点讨论:考生明星梦是浮躁还是精明

http://www.sina.com.cn 2006/02/15 10:14  北京晨报

  ●心存幻想不利于身心

  ●艺考热凸显社会浮躁

  ●艺考不再是高考捷径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递增的背景下,艺术类院校40比1的“爆棚比例”愈发令人回味。我们是该忧虑急功近利的浮躁,还是该赞赏“从善如流”的精明?

  “明星梦”是浮躁还是精明?

  每年春节过后,中戏和北电门前蔚为壮观的报考人潮,已成京城一景,两校只表演系一系,全计报考人数已过万。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递增的背景下,艺术类院校40:1“爆棚比例”愈发令人回味。在传播文化空前发达时代里,“注意力”是经济,上镜更成为出人头地的捷径。面对校门外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们是该忧虑急功近利的浮躁,还是该赞赏“从善如流”的精明?

  电影大师从来就不会诞生在校园

  ●小东

  自由电影人,以导演为主,包括摄影、演员、编剧等,作品包含纪录片,低成本电影。

  我记得,在北京电影学院的院子里,有一座很小的玻璃金字塔。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搞清楚它的具体用途是什么。它灰秃秃的,竖立在一块小草皮上,大约有一人半高;既谈不上雄伟,也谈不上美观。但是出人意料的,这里却成为电影学院师生以及来电影学院朝拜观瞻的外人们炙手可热的重要留影点之一。

  我猜想,也许人们把电影学院这个地方当成了中国电影艺术或者是中国高等艺术学府的金字塔的塔尖。年轻的人们怀着这样兴奋的、激动的或者是羞怯的心情留下了一张张或站或坐或趴或高举双臂的纪念照,犹如历经万险登上了珠峰之巅一般。这实在是一个过分的、一厢情愿的误会。

  电影学院这个小院子,不知道用了什么独门邪道常常给人一种异常坚定的错觉,让许多不知内情的痴男怨女们认定了这里是一个非比寻常的藏龙卧虎之处。但是实际上,这里同大多数艺术院校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充其量只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小水塘。这不是我在有意贬低电影学院,只是基于伟大的艺术规律的一般常识。

  如果要说到这个学院对于中国电影的意义。我认识到两个。其一,这里是要炮制艺术家的,也就是为中国电影这个行当培养未来的电影艺术大师。作为一个学院,这个目标是不能放弃的。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大师从来就不会诞生在校园里,当然这不是谁的错,这和年龄、经历等有太大的关系。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是,时下的中国电影,既不需要严肃的艺术,也不需要严肃的大师。不接受这个就不能生存,这也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体制问题。其二,这里只是为电影产业培养合格的电影工作者的地方,也就是学个手艺混口饭吃。功能如同技校或者职业中专,培养的是合格的钳工、电工、车工……这样一来,这样去想就舒服多了,毕竟心存幻想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我想,想明白这两点不是什么难事。

  离题了。那么为什么每年有那么多的年轻人挤破脑袋、不惜代价、孤注一掷的想要到这个院子里来学学这个不怎么像样的手艺呢。抛开理想、艺术的激情、年轻生命的热情不谈;我唯一不愿看到的是,电影学院的魅力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是因为它的虚荣、它象征的浮华的生活、它让人隐隐感到的一举成名的种种可能……这些东西,还不及那些上不了什么台面的求生手艺呐。

  我还记得,著名导演王家卫先生到电影学院访问的时候,和全体在校师生亲切恳谈,并且认真诚恳的回答了众多学子的各种问题。由于场面过于热烈,不得不由一名教授先生代表全院学生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请王导送给这些可爱的年轻人们一个忠告!”王家卫沉思片刻如是说:“年轻人啊,年轻啊,年轻真好啊。不要浪费年轻的生命,小伙子们,抓紧时间多泡泡妞儿吧……”

  主题插话

  正方

  快捷成名方式

  个别演员有迅速蹿红的经历,那么,追逐日进斗金的梦想没什么错。

  ——谢辉

  绝大多数人的的确确是真心喜爱表演艺术,那么,这个专业如此热门,也就有其之所以热门的道理。

  ——成风与

  在很多人的眼里,学表演不仅仅是最省力省心的事,而且说不定自己日后就会成为第二个“小燕子”。很多人对明星大腕们的年收入了如指掌,比如知道章子怡在内地影视演员中的收入排位第一等等,问题是,谁不青睐高收入职业呢?——张嘉书

  反方

  缺乏理性思考

  不断增加的艺术考生,捉襟见肘的艺术教学资源,难以预测的就业前景……如此情况还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太缺乏理性了。——梁量

  这个社会对艺考的冲动,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浮躁。理智些吧,艺术专业报考早该降温了!——秦洋洋

  市场经济走到今天,很难想象还有什么东西会像艺考如此紧缺:一些家长、考生为报名甚至通宵等候。问题是,考生们不仅要有客观的自我定位和理智的志向选择,更要考虑现实的市场需求。——廖非歌

  据说每年至少有2万多名演员要到影视市场来找活干,另外,近年港台影视业在滑坡,许多港台演员纷纷到内地来找戏拍,如此以来,使本来就拥挤的演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您还忙活什么劲呢?——马杰

  收三十几名学生的北影表演学院,却一下子涌来了8000人!同样只招25人的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同样也引来了近5000人报名!聪明人不会有这种选择。——许为

  ●周孝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社会学者

  事实上,“艺考热”并不肇始于今日。“艺考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是作为社会浮躁氛围的产物和反映,“艺考热”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反思,而不仅仅只是讨论。

  当一个社会处于转型期或高速发展期时,通常会容易滋生浮躁情绪。这种情绪会浸染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引发诸多社会问题。“艺考热”首先反映出的是人才培养观念的问题。随着近年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大学的门槛降低使众多家长不再只是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学上,而且希望上学能够改变命运,出人头地。因此寻找一条相对快捷的成功通道便成为很多人的目标。一些艺术专业的门槛不需要太高,而且在文化科目上相对要求较低,只要自认有一定的艺术细胞就可以参与角逐。谁不希望一朝成名天下知?这样本来是以培养艺术人才为目的的考试就被附加了太多的功利因素,这是导致“艺考热”不断升温的最基本原因。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演艺圈本来应该担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职责,充分发挥艺术的教化作用,以道德的力量服务于社会,但这个圈子同样充斥着急功近利的色彩。由此衍生的流行文化在媒体上的放大让更多的年轻人卷入了名利场的漩涡。当孩子们看到年纪相仿的年轻人迅速蹿红,也就不免产生浮躁的心理。这样不断推波助澜,当然只会产生“喧嚣与躁动”的效果。

  面对“艺考热”,试问:社会需要这么多的艺术人才吗?这么多人涌向艺术的独木桥,他们真的都能够获得成功的机会吗?一旦艺术演变为一种便捷的成功方式时,艺术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而成为了一种工具的代名词。

  追求成功本身并没有错,但是需要摆正心态,切忌浮躁,而要务必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仔细衡量自己,如果只是一味跟风,盲目地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下的社会热潮融在一起,当热潮变冷,当难获成功之时,只有徒叹奈何,懊悔不已了。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