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2006年高考大纲--名师指导英语复习技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2/19 10:54 燕赵都市报 | |||||||||
出场教师:石家庄二中 陈运江、任鸿雁 透析2006年“考试大纲”,对考试内容和题型未做任何修改,仅对原“考试大纲”进行了个别文字上的变动。主要为:1、对“考试内容和要求”中阅读部分的要求进行了精简,删除了难以确切界定的“熟悉的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例如公告、说明、广告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等阅读理解相关要求”。2、新命名了“考试
从中我们不难触摸到高考的脉搏:稳定是前提,变化是趋势:只有稳定才能体现高考的权威性,只有变化才能实现高考的目的———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那么,考生又该如何应对呢? ▲预测2006年高考 尽管考纲修订说明已经明确,但广大考生及其家长更关注2006年高考试卷的选材方向和难易程度。回顾最近几年高考的走势,特别是最近2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问题:从1999年到2005年选材内容日趋清晰稳定,难度有所降低。 1999年英语试卷,是高考的分水岭,奠定了高考内容的模式:选材贴近实际生活,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无论从单项填空、完形填空、阅读到改错和书面表达,各部分的选材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时代感很强。尤其是阅读的选材,都为考生既熟悉又新鲜的内容,不仅是日常生活里可以感受到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信息。五篇文章题材多样,既涉及地理,历史方面,又有关于人文、常人趣事、社会现象及科普知识的内容;体裁不定:从一般的写人记事、议论,到新闻报道、说明广告的应用文体。但选材的情景是真实的,语言是地道的。本着这一原则试题尽可能的保持所选材料的原始性,但结合考生的实际水平,特别是词汇,按照测试的要求简单地进行一些修改。这一状况延续至今,不曾更改,预计2006年也不会有大的变动。 而难易程度上也是一个递减的趋势,尤其是2004、2005近两年的试卷相对容易,使一些考生产生了盲目的乐观情绪。但分析一下2004年的试卷是鉴于使用全国高考英语试卷的考生水平有所下滑,所以难度降低,而2005年的情况更特殊,一些学者和专家对重视英语而忽视母语现象奋笔疾书,在这种背景下设计的高考题。但今年的情况有其特殊性,教科书有了巨大变化,是根据新课标编纂的,词汇量扩大了,阅读量提高了。这又使人联想到1999年高考也是使用新课本的第一年高考,大部分老师和学生都预感试卷相对容易时,事实却恰恰相反。所以赠给广大考生一句英语谚语:Hopeforthebest,preparefortheworst。同时高考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难度应保持一致,如果有所调整的话,也是根据2005年的阅卷反馈和社会评价,不同题型难易程度不同。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信息:对2005年我省使用的试卷,同学们普遍反映单项选择和阅读理解较易,完形填空和短文改错适中,而单词拼写和写作得分较低。再者试卷的难易是相对的,对每个考生又是均等的,只要备考得法,英语还是非常有希望的! ▲备战2006年高考 高考渐行渐近,最后的100天里,该如何准备呢?老师们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和成功考生切身体会,建议考生做有针对性的准备: ★在单项选择题上,不易采用题海战术,但要把做过的一些题,特别是错题,反复地看,同时简单的题要总结规律,难题记死记牢即可。千万不要在难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高考题和同学们平时做的一些模拟题不一样,回避难偏窄怪的。要重视语境题、时态题、动词短语相关的单选题。 ★完形填空尽管难度适中,但同学们的失分率是比较高的。在最后的日子里,一定要把1999年以后的高考完形填空,大声朗读,形成完形语感,并反复揣摩,它会给我们展示设计完形题的思路和角度,做到知己知彼。同时我们应重视文章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完形填空的过程就是由已知信息推出未知信息的过程。而整体是背景,逻辑是线索,是由已知推出未知的必然道路。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把往年各省市的高考完形,作为热身的练习。 ★阅读理解是高考的重头戏,想必同学们已经做了大量的习题,在冲刺阶段,应多进行一些限时训练,通常每五篇阅读材料作为一组,在35到40分钟里完成。这样既可以保证考场上充沛的阅读精力和体力,又可以营造考试的氛围,还提高了阅读速度。不要忘了Theexaminationisaraceagainsttime(考试就是和时间赛跑)。同时,为了适应高考阅读材料,不防读一些难易程度适中、原汁原味的文章,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读21thCentury(成人版),EnglishSalon,也许会起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单词拼写是在2005年出现的旧题复辟。也许由于同学们在高一高 二不重视,在评卷中发现它的正确率最低。大家知道,记忆单词主要有两种方法:构词法记忆和读音记忆,而考查的重点单词为以下三种情形:有的单词较长,难记住,有的属于仅靠发音也分不清字母的,还有的属于通过汉语意思较能猜测单词的。根据以上这些特征,同学们要做到有的放矢地记单词,对具有上述根据特征的单词要给予高度关注。在答题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词尾的变化———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时态、语态和人称,形容词和副词以及它们的比较等级。 ★短文改错的实质就是同学们自己考自己,一般一篇短文改错多为同学们自己的习作,所以它和写作异曲同工,在临战阶段自己要写一些作文,同学之间要互相批改,互相发现错误,这样既提高了写作水平又练习了改错。写作也是同学们容易丢分的部分,越是到最后越要重视写作,要多看一些范文,多背一些好句,不要忘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另外还要用一些常用动词和句式,做一些汉译英的练习。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综上所论,老师们认为现阶段应巩固已有的基础知识,并应尽量在语境中掌握其用法,理解其含义,重视对活跃动词的复习,继续加大阅读,提高语感,为阅读和完形填空做好准备。同时注意文章的时效性,题材的多样化。特别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与饮食,环保与节能内容的文章,突出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单词记忆。在最后一百天里,Nothing is im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 ▲决胜2006年高考 秣兵百日,鏖战考场。考场如战场,事无巨细,皆能影响战局。考场上最关键的是时间安排要合理,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最完美的结局是提前10分钟完成。对各部分要有不同的战术;对短文改错的关键是发现错误,所以不宜恋战,可以先改一遍,写完作文再来一遍。不要试图对完形和阅读做修改。事实证明对它们的检查是徒劳的,不如在第一遍做题的过程中,稳扎稳打,百发百中。对付阅读的各种题型要有技巧:对细节性问题:正确选项的范围局限与某一局部,但与中心思想却密切相关,所以“中心思想是解”。对主题性问题,其正确选项“原句不是解,改写的句子是解”,对选择题目的,“要反过来做”。有的文章不能全懂,但不见得影响解题,即使文章中有一些重要的单词,短语甚至句子你不明白,只要抓住文章的主题句,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顺成或转折)也可前言搭上后语的。作文的评判原则:“无过(错)就是功”所以写作的金玉良言:“正确为先,流畅为好,有文采则妙”。在要点完整的前提下,牢记“形式重于内容”。所以书写清楚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考试加油站:考试临近也要坚持阅读 “大量做题,反复检测”,是一些考生眼下英语学习的写照,每天做大量的套题,然后重点研究做错的题目,归纳相关知识点,但是下次做题时问题还是层出不穷,耗时费力,成绩提高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做题越多,头脑中摄入的错误信息越多,加之分不清错误类型,找不出根源,只好理解为所谓固定搭配,习惯用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与其陷入题海,不如抽出20—30分钟阅读英文篇章。 因为持续阅读不仅能大大提高阅读速度,直接提高阅读理解这项高考重头考项的成绩,还能增强完形填空上下文和前后逻辑呼应的理解。另外,对单项选择准确率也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由于积累了短语以及不同表达方法,书面表达也必定会有一定进步。 需要注意的是读文章应力求题材多样化,科普、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文章体裁也要避免单一,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都属于阅读范畴,但如果生词太多,影响理解或过于难懂的文章,则不应花更多的时间,因为这样的文章是摄入信息最少的文章,略看即可。阅读中要注意动词的用法及结构、理解字面意思,更要理解深层含义、既了解事实和细节又了解了文章主旨大意、把握全篇文脉,并能据此推理和判断、积累一些常用短语及表达方法、记录必要的短语及名人名言并及时调整阅读方法。 -考试加油站:零碎时间提高书面表达 很多参加过高考的同学都有一个感觉,英语考试时间相当紧张,做完阅读理解,已经没有太多时间了,书面表达这一项,几乎来不及好好谋划,粗粗一写了事,平均得分都不太高。还有的考生感觉书面表达过于主观,难以把握。对于英语书面表达,考生只要能按照题目的要求,组织好所提供的材料,用明白、通顺、恰当得体的英语表达出来,就算完成了任务,得分并不是很困难,因此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分析,如果方法得当,英语写作提分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距离考试三个月,考生在书面表达方面除了专项练习之外,还可以采用下面两个方法,为自己的高考做准备。 1、熟悉词汇的组合规则,在记忆单词时,把它们落实在句子或语篇中,了解搭配规则,写作练习时就可以信手拈来。 2、多看多背。此阶段,课堂上的时间已经非常紧张,老师不可能再手把手地教同学们书面表达,也不会留出课上时间让同学们去练习,所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多的还是要靠考生利用课下一些零碎的时间练习,找一些范文背诵,或者自己动手写一下再与范文对照,力求熟能生巧。 特别提醒 文综高考大纲修订说明及相关科目的名师点拨将陆续刊登,请及时关注本报近日的高考金视窗!(本报记者:马利)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