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资格考试 > 正文

七成民众认为公务员应减少 中国公务员有点多

http://www.sina.com.cn 2006/03/07 14:46  现代快报

  近日,一份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的民众认为政府公务员总量应该减少。如果按照西方的统计口径,中国的“公务员”目前约有3600万人。而同时,国家机关各单位公务员的复试正在紧张进行。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共有97个部门招考8662名公务员,而报考人数接近100万。在“筛简历”一关“筛”掉了一些人之后,仍然有超过40万人参加考试。平均起来,50个人里才考中1个,比高考和考研的录取率低得多———这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热考”。

  近日,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布了一项《中国居民评价政府及政府公共服务报告》。这项于2005年10月进行的对我国4128名16~60岁城乡常住居民的入户调查显示,67%的公众认为,目前政府公务员的总量应该减少。

  最不满公务员“办事拖拉”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研究人员表示,虽然政府为机构“消肿”已做了不少努力,但是公众对政府“机构越消越肿、人员只减不少”的看法依然存在。一方面,由于精简过程缺乏公开透明性,且人员流向也未能真正减轻老百姓的供养负担,公众对政府的“瘦身行动”没有感觉。另一方面,居民对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一直意见较大,本次调查就显示,居民对政府部门感到不满的原因当中,“办事拖拉”排在第一位(36.6%)。

  同时,也有19.4%的居民认为,一些部门应该减少,同时另一些部门应该增加或者不变。

  以市级政府为例,调查结果显示,公众认为市政府办公厅、市财政局、市旅游局和市发改委等部门最该减员,而市交通委员会、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则被认为需要增员。其中,三成公众认为,最该增加公务员数量的政府机构是市交通委员会。

  在编公务员约有600万人

  关于公务员数量的算法,西方国家和中国并不相同:西方国家往往把“吃财政饭的人”都归为公务员,而在中国,这项统计只包括了政府机关里有公务员编制的人员,大约600万人。此外,125万多个事业单位里还有3000万人,这些人跟老百姓打交道很多,又实际承担了部分行政工作———他们同样是中国财政供养的人员。

  如果按照西方的统计口径,中国的“公务员”有3600万人。老百姓“公务员太多了”的感觉,其实是对这个3600万人庞大队伍的感受。

  据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健介绍,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占总人口的“官民比例”是1∶2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如果从经济视角考察,即通过公务员与GDP的比例指标来看,我国是39人/百万美元,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美国为2.31人/百万美元),这表明我国公务员数量相对国民经济发展而言确实较多。

  “企业挣5000不如公务员挣2000多”

  公务员工作稳定、压力小、报酬相对较好吸引了众多报考人员

  虽然近七成受调查民众认为“公务员太多了”,但近两年公务员考试依然是异常火爆。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的8400个职位有超过54万人报名,而到了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共有97个部门8662个职位,报考人数接近100万。

  此外,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热,选择公务员的理由也已经有了变化。

  进可获提升,退可下海经商

  “现在的工作不再是喝茶看报纸了。”大学毕业后在国务院某部委工作了3年的郑洋(化名)这样说。

  他所在的单位里,人人都在努力争先:学更多知识,有时周末也会加班。

  公务员的生活并非郑洋原先想像中的那么无聊。近几年,这个部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业余时间大家会一起踢球、打牌。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很快学会了这一行做人办事的原则。

  “这是一份能进能退的工作,进的榜样就是我们年轻的副局长,想‘进’就要努力工作,等待提升。如果能在几年后成为某位领导的秘书,就有更多的机会。至于‘退’,就是攒资源,多结交一些人。过几年,辞职下海,或者跳到大企业里去。”郑洋说,“那样的话,整个人的含金量都在往上走。”

  拿到手的钱不算多,可郑洋的工资基本上都是“净挣”。他是北京本地人,许多开支都省下了。“每个月,加班费和补贴就足够花了。”

  只要不惹事,没人会辞退你

  公务员工作,考试的时候竞争激烈,获得了工作后就比较稳定了,不存在企业里“公司倒闭”、“随时可能被炒掉的风险”。辞退一个公务员的手续绝对不像私营企业“多开两月工资走人”那么简单。按照《公务员法》,公务员如果被辞退或者考核为不称职,可以向上级申诉。“只要不犯什么大错误,没人会辞退你,或者无故把你评成不合格。哪个领导愿意自己的手下出个‘不合格’呢?”在北京市某机关工作了6年的L先生说,“只要不惹事,态度认真,没人会给你找麻烦。”

  还有的人是吃够了动荡的亏,开始转行考公务员。小王从北京的某所大学毕业,两年之内换了3家单位。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关村租了写字楼的某家公司,当时声称是高科技企业,两年内干得好给落户,工资说得也很高。“可惜高科技也会倒闭,他们到现在还欠我好些钱呢。这种地方干一两年还可以,太久了会摧残生命。”

  毕业的时候,小王的打算很简单:不愿意进官场,去企业会更自由一些。“现在我服了,完全服了。”小王说,“还是老爹的估算准确,在企业挣5000元,可开支太大,倒不如公务员挣2000多元。”

  好福利省下许多零碎花销

  一名去年7月毕业的上海女公务员曾经在网上公开过自己的工资条:第一年试用期基本收入35609.7元,转正后每年的基本收入合计59150元,此外还有将近2.5万元的补贴,相当于6000元的实物、券、卡。算下来,转正后预期年收入超过9万元。

  不久前,上海市某区政府来北京高校招聘。招聘的人告诉求职学生,先得是“事业单位编制”,过两年才可能转成正式公务员———在很多地方,这是公务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变通措施。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几年来各行业的应届毕业生工资都在“跳水”,可公务员工资却始终比较平稳。

  参加200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的大学毕业生小J在面试时表现出色。考官满意之余问他:“你还有别的要问吗?”小J小心地问了句:“能挣多少钱?”考官呵呵一笑:“饿不着你。”小J上网查到的薪资水平让他特别失望,甚至做好了“月光”的准备。但进了机关之后,他发现自己的担心有些多余了。

  与企业,尤其是与有些外企相比,小J的工资确实有限,可公务员的各种福利却非常不错,房补、交通补助都有。中午饭可以在单位吃,单位直接把钱打在饭卡里,还会发一些日用品,这样,许多零碎的花销都省下来了。

  本版稿件据《中国青年报》(除署名外)

  一些人糊里糊涂考上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是在每年的10月到11月间。那时,应届毕业生中许多人都还没有工作。公务员有前途、稳定、待遇好,报名费60元也不算太贵,而且几乎不和考研或其他公司招聘冲突。就算不打算干这一行,不少学生也会报个名试试。

  所有公务员考试的题型基本是一样的,对于购买了辅导书或者参加了公务员考试辅导班的应考者来说,参加考试次数越多,成本就越低、越划算。各个省招考公务员的时间不同,有些学生甚至会参加好几个省的公务员考试。

  陈冰(化名)2004年考取了海关系统公务员,这纯粹是个意外。当时全宿舍的人挤在电脑前报名,她正在复习,准备考研究生。一个姐妹说了句“你也报一个吧”,陈冰也觉得考个试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托别人给她报了名。

  她没有刻意复习,只是看考研书看累了,做做行政能力测试题,只当是调节情绪。结果研究生没考上,公务员倒被录取了。“好多人跟我一样,糊里糊涂就进来了。”陈冰在机关里坐了一阵办公室,长了好几斤肉,忍够了工作的枯燥。她筹划着辞职,但父母和外公都反对,说人不该不知足。

  工作稳定才能收回教育投资

  尽早收回自己在教育上的投资,这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现实的。可这笔钱不是个小数目。在北京的大学里,一个本科生的学费是2万元左右,要是自费再读个硕士,至少还要3万元。如果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的花销,少说也要接近10万元。孩子大学毕业那一天,就是多数家庭开始收回投资成本的日子。一个待遇好、收入稳定的工作,将可能成为一个家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一些限制外地人进入的城市,公务员可以落户这一点也被许多年轻人所看重,他们宁愿为户口少挣点钱。一些企业将户口、进京指标私下出卖,价格一般超过3万元。“我倒不是眼红,”某白领在博客上抱怨,“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要给我们私企那么多限制。公务员已经太多了!”

  【新闻名词】

  “3581”工程拉平公务员收入

  2004年7月,大多数北京公务员发现,新的工资单比上月多出了数百至上千元。

  调整的依据是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清理整顿机关津贴、补贴、奖金,规范公务员收入的通知》。它还有一个别名,叫“阳光工资”。而在北京市公务员圈子里,它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3581”工程。

  有数据显示,在这次调整中,70%的公务员工资提高了,20%的下降了,还有10%的基本保持不变。改革完成后,北京市5万多名公务员的收入将被拉平,统一到“3581”之下。

  记者向权威人士求证的说法是,“3581”出台之初的考虑是指年薪,也就是科、处、局、部的年薪达到3万、5万、8万和10万。据《中国新闻周刊》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