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英语考试 > 正文

关乎一生的巨大财富--我的GRE机考经历

http://www.sina.com.cn 2006/03/15 21:34  寄托天下

  作者:goddead

  前言:

  本人在英语方面绝非牛人,在此仅就GRE考试本身谈些自我感受和经验,望与诸位G友交流,如有任何不当之处,望海涵。

  因为鄙人目前仅完成机考(3.9),所以仅谈机考。

  正文:

  我选择出国的理由很简单:在年轻的时候多经历些事情,趁在随着年龄增大思想僵化之前多吸收和感悟不同的文化、理念这种意识形态上的东西,我认为这对一个人的一生是大有裨益的。就像读大学给了我们一个更高的起点一样,出国也是如此,让我们有机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当然,仅仅是有机会而已,能否成才,像开复同志一样荣归故里,完全是个case by case的问题。

  出国不能保证你未来成功,只有你自己可以保证。

  既然选择要出去,无疑经历T、G是一种必然(仅指去美国),这两种考试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耗时间精力。但是否值得呢?如果有人很无奈的说:“有什么值不值得,反正逃不过,一定要做。”不错,我们是一定要做,但是在做之余,除了分数,这两门考试还带给我们些什么,这是我要谈的重点。

  一、TOEFL

  我的TOEFL是去年11月考的,由于主观上总是喜欢拖沓,客观上碰上学校考试,真正准备的时间(做真题,练听力,做阅读)只有两个星期,最后分数也不理想(617+4.5)仅仅够用罢了。

  从这次经历,我学到的最深刻一点:在最有限的时间里,强大的压力下,你如何稳定心态,然后制定并执行计划,去达到你的目标。

  二、GRE

  机考让我学到的更多,这并非是考完后的风凉话,而是切身的感受,且听我道来。

  有了TOEFL的经验,我很早就开始关注如何去准备GRE,因为GT都没打算过上新东方,于是上网搜资料(主要是88ftp、GTER、太傻),然后刻张dvd盘预备回家好好准备机考。哪知实在低估了过年的魅力,走亲戚,同学聚会占去了一半多的时间,于是又打算回学校来好好看。从开学到考前,全脱式准备,当然这是逼于无奈,不提倡。

  粗粗的算,我准备机考的时间有一个多月,由于底子薄,在那些日子里确实经历了和大多数G友都类似的异常焦躁痛苦的时刻。但是我企图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出我付出这么多时间和精力的价值,于是从日程准备的过程,以及机考所谓Analytical Writing的意义下手,去在日常里细心体会自己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思维上的锻炼,最后,我感到顿悟,这大概是距离考前一个星期的时候体会到,我对于机考的付出绝对有价值。

  请记住:没有人会故意和你过意不去,更何况是ETS,你是它的客户,它不仅需要对你负责而且要对美国的大学负责。

  我从机考所获,而且是关乎一生的巨大财富:

  1、Critical Thinking

  我把这一点放在最前面,因为我很看重view,今天的快节奏生活倾向于让人浮躁,草率得出结论,甚至于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或缺乏调查,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仅凭满腔热情意气可以对一个问题大谈看法。当然我并非反对任何情况下的这种行为,因为有的时候,比如面试时,考的就是应变。但是当有条件时,必须先调查,再沉思熟虑后形成观点。

  issue让我感受最深的:请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看法和观点,这不仅是因为个人知识眼界的有限同时出于对人的尊重,更是因为观点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仅仅是从统计上的概率之分。可能某种观点下的例子更多些,但并不意味着是最好。issue不是去证明一个正确的观点,而是你的观点。

  同样,Critical Thinking的结果不是要找到最正确的观点,而是得到自己认同的,并且能够具体化佐证的观点,它必须是有根据的,否则就是trash。

  2、Presentation

  当有了观点,如何告诉别人,如何让别人明白观点,必须从逻辑、条理上来说有清晰的框架。

  我很赞赏的前人总结的经验是:

  1、将观点抽象化;

  2、如有必要,进行阐述和解释;

  3、拿出具体的东西concrete,例证或引证;

  4、把观点重新回归抽象。

  在这些之前,有一点要加上,那就是:往往要说明的观点复杂而需要细分,所以要通过有效的,有关系的分论点来证明。

  这种思路,决不仅仅是用于issue,issue只是给了我们机会去在短时间内,大量地练习和熟悉这样的思路,这也是我要感谢机考的原因,如果不是它,谁会愿意花这样的时间进行这样艰苦的训练?(辩论选手估计是必修的)

  Further,很重要的一点要注意:自己写的文章不是给自己看的,而是audience,不要光顾自己写着很爽,blabla一大串,找个人读读,看他能从文章里了解什么。从没有意识到文章或是presentation的根本目的是传达自己的观点给audience,这是写作的极大误区。

  3、Preciseness

  仅仅有观点没有有效准确的逻辑有用吗?没有,因为我根本不相信你的观点确实被有效证明了。

  Argument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相对容易的,但是想想看,在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错误是我们天天犯的。举个例子,在前段时间上过的有限的一节课中,几乎对于老师每一句我都可以邹个逻辑问题,于是和旁边的同学调侃,被评价为“被G逼疯了!”

  但是,我要说的是,在和人交流表达时,关注逻辑问题是相当有帮助的,简单的例子,在negotiation的时候,由对方逻辑错误推导的一句话可以驳得对方哑口无言。

  那么于己,要注意什么,我想除了我们可以从Argument学到的东西外,再附加今天旁听某课程时老师的一句话(and I paraphrase),请注意层次!我的理解是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是并列还是递进,抑或是转折,因果...

  最后,我想说,对于逻辑错误,不知是为小愚,知而胡论是为大愚,知且适时而论是为大智! 请自己体会。^_^

  4、 Knowledge

  前述中,除了观点外最重要的是什么,用以证明的例子!

  这是我在写issue时最缺乏的,也会是在生活中当需要论述某观点时最欠缺的。例子有多重要?我想这样来表述:对于一个命题,观点是俯拾皆是的,你只要给我足够的例子,我想怎么说都行。举个极端的例子,杀好人有理。为什么呢?只要把什么为了人民,国家等等更广大的利益而必须牺牲的事例blabla往上一堆,ok,真是这么回事啊(当然这很荒唐,但是我说过观点本身没有好坏之分,特别是在论述某一观点没有人打扰的情况下,比如issue,真是想怎么说都行)。

  例子从哪来?知识。从日常关注的电子信息,或是书本等方方面面来,这真是需要积累的,硬功夫,切莫告诉我说你机考只有几天了怎么积累啊,在这里我谈的不是考试,而是关乎生活的东西。

  我简单的把knowledge简化为例子是肯定不合理的,但我的实际意图是表明要主动地去获取和接收variety of knowledge这一观点,这个是core,是核心。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演讲的经历,相信至少都看过,为什么最好的演讲者都是脱稿的?因为所要的知识都在脑子里,他们不仅涉猎多,而且记得多,即便讲错了,用个例子很简单就能把话说圆,也就没有破绽。余是为的课应该都听过,他很牛,经历丰富!一讲到什么东东,马上能用个例子来证明,然后总结性说两句,观看者就可以信服了,确实是这么回事啊。

  5、 Reading Speed

  Last but not least, 靠什么去获得knowledge?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靠玩,或靠听的,但我自己主要是靠阅读,书籍也好,网络也好都离不开读,那么这里必然涉及到一个问题,你的有效阅读速度是多少?

  有多少中国人在意过或思考过这个问题?仅就我个人感受,之前的教育没有教我要读得有多快,不论是中文或是英文。但是阅读速度重不重要?举个例子,在开复学生网杂志第一期里有篇文章,名为《遭遇美国教育》的文章,里面谈到他的小孩在小学就要写诸如《我怎么看人类文化》这样的文章而且往往时间很短一周或两周,众所周知美国及其重视plagiarism的问题,ctrl+c,ctrl+v这种东西是深恶痛绝的,那么小学生如何去完成?从这句原话应该可以找到原因(and I paraphrase)“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可能有人看到这里会说我只是在谈阅读的重要性,而非速度的重要性,那么换个角度,短时间写文章意味着什么,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去图书馆、网络找资料难道就只是让人熟悉查找资料的途径和方法?No kidding!

  另据载自人民网《阅读面临提速》一文中提到(and I paraphrase):“

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育学者,在访问美国洛杉矶一所公立小学时惊奇地发现,一个10岁小男孩为写一篇大作文,竟然在一个月内阅读了上百本书。”

  要完成一篇issue,你要花多长时间来找到并筛选所需的知识?Argument需要多久看完?看完一遍能够掌握多少信息量?

  不谈英文阅读,想想中文阅读(我说过此文不是为了考试而用)。

  To sum up,以上便是我归纳的五点心得,竟然写了三个半小时,我并不想要你说你认同我,而是希望能够以此去激励仍然奋战在GT战场上的战士们为自己的战役找到更多属于自己并且有价值的东西。

  三、机考经验小谈

  由于偶很菜,没有很多有用的经验可以分享,仅谈一点,就是:

  对于像我这样缺乏事例的G友,强烈推荐微软出的百科全书2006,实在是相当经典,相当有帮助,好处:1全,新、2可以搜索、3是英文的、4用词很精当。

  四、 最后

  当然是祝愿每一位决心走出国路的兄弟姐妹好运!

  另外,分享一句话,我自己翻译的座右铭,不知原话是怎样的:

  Life is a process to create, not to discover, thus, everyone, during his lifetime, is constructing himself, not looking for who he is.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资格考试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