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题型亮相2006年武汉市课改区语文中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3/16 11:33 武汉晨报 | |||||||||
今年语文中考考试说明有五方面要引起注意。 ◆“仿写”创新 以往只要求写单纯的句式,现在既考句式又考查学生平时对文学作品的积累,会有一定难度。
◆课内考查 课内考查过去是进行文字表述,现为单选。这样考查内容更丰富、篇目增多,考查的知识点也更细。这就要考生读书更细致,听课更认真,才能做对这3分的单选题。 ◆综合性学习考查成亮点 综合性学习的考查是今年课改区题目的一个亮点,它要考查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将过去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两题融为一题。 ◆综合阅读是全新题型 综合阅读是新题型,在同一话题下比较阅读三段文字。这应是基于鄂教版教材以话题形式组织单元课程,打破过去课与课之间的堡垒,适时而出的新题型。 ◆思辨少了感情多了 最后一个阅读题的选材较以前少了些议论多了些叙述,少了些思辨多了些感情成分。重点要求学生能清晰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须有沉静并严谨的思想才能拿高分,还要有能理解其承载的精神和情感内容的能力,这仅有做题技巧不够,还须有阅历。 样卷阅读题中有两道大题节选自课本文章。复习中,要以课文为基础进行阅读的考点训练。有了基础就能将课内内容延伸到课外。 此外,作文可能仍会以话题为主,但一定要写出真情实感。同时要扩大阅读量来提高作文水平。 语文中考考试说明摘录 一、考试内容及要求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学业考试的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1)识字与写字 识字与写字的考查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和写字三方面,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在这三方面的积累与运用情况。 汉语拼音方面,重在考查认读和拼读能力,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能力; 识字方面,考查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写字方面主要考查学生书写是否正确、端正、整洁。 (2)阅读 通过对富有人文内涵的文本的阅读,考查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考查内容包括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优秀诗文的记诵积累及课外阅读的情况。 现代文阅读从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受和综合理解的能力,及获取信息、恰当评价的能力。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现代文阅读材料选用课外文质兼美且符合初中生实际的文本,淡化文体阅读,注重综合性考查。 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情况,考查文言文实词最基本意义的把握,及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材料的选用兼顾课内课外文本。 优秀诗文和课外阅读的考查内容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篇目(80篇/段)为基础,参照本区所用教材的篇目确定。优秀诗文考查重点为记诵积累。课外阅读考查重点在文学名著的阅读积累。 (3)写作 重在考查学生规范、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叙述、状物、抒情、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要求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日常应用文,做到感情真挚、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从字顺、标点正确,鼓励有创意地表达。考查重视对写作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考查内容力求有新意,贴近学生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淡化文体要求。 (4)口语交际 着重考查学生在具体交际情境中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及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考查可有多种形式。根据我市实际,拟采用纸笔测试中设置口语交际实际情境,让学生用笔解答的考查形式。 (5)综合性学习 重在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考查内容丰富、开放,考查的形式也应灵活多样。根据我市实际,拟采用在纸笔测试中设计体现综合性学习特点和要求的试题进行考查。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纸笔闭卷测试的方式。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 试卷结构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主要采用题型有:选择题、填充题、问答题、仿写题、修改题、写作题。 分值比例:积累与运用(含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25%左右;阅读35%左右;作文40%左右。 难度比例(不含作文);容易题70%;中等题20%;较难题10%。难度系数:0.65~0.7之间。 三、作文训练建议 1.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2.加强文体的训练。近年中考作文题目要求“文体不限”,但这不等于不要文体或文体杂糅。优秀的中考作文一般都侧重于某个文体,侧重于某种表达方式。优秀作文应是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所以要加强基本功训练。 3.注重自我修改和自我评价作文的能力培养。这是培养写作能力的重要方面,是日常训练中提高写作审视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4.多读同龄人的优秀作品。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