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正文

热门话题:广东高考能否先出分再填志愿

http://www.sina.com.cn 2006/03/20 10:19  《羊城晚报》

  省招办有关人士表示,已注意社会呼声,但今年暂不变更

  本报记者 梁正杰 实习生 黄慧怡 程建兰

  按广东省考试中心的安排,本省高考考生填报志愿时间为5月15日-25日,很多家庭现在已经开始为如何填写报考志愿忙得团团转。记者近日接触了一些高三的考生和家长,他们
认为一模、二模的成绩并不等同高考的最终分数,总有人将填报志愿比作一场赌博,为猜分是否准确、分数线会是多少以及孩子成绩在全省考生中的位置等等问题日夜焦心,很多人发出疑问:“广东为什么不像其他省一样,等高考成绩出来再填志愿?”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国填报志愿的安排主要有三种:高考之前填报,高考之后成绩公布之前估分填报,高考成绩、

分数线公布之后填报。全国有北京、上海、广东、重庆、吉林等5省市采用第一种,天津、山西、辽宁、黑龙江、安徽、
福建
、江西、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16个省市区采用第二种,河北、内蒙古、江苏、浙江、山东、湖南、海南、西藏、青海、宁夏10个省区市采用第三种。

  面对社会上报志愿程序日益高涨的改革声音,省招生办有关人士表示,已经关注到社会上的呼声,但今年仍会沿用往年填报志愿的程序,即先填志愿再参加高考。

  学生说法

  广东籍学生

  暨南大学中文系学生小陈:

  高考前根据自己的模拟成绩和平时成绩去填志愿,风险是很大的,所以“失手”跟“黑马”的说法才这么流行。填报志愿就像填彩票号码一样,考得好不如报得好。

  高考完估分后再报志愿肯定比高考前就填好,如果广东省高考计分法由标准分变成原始分,操作起来会更简单一些。如果等到高考成绩跟各批录取分数线都出来了再填志愿,风险肯定就更小,学生也会心里比较有底。但可能要考虑到生源分配的均衡问题,操作起来可能也不简单。

  填志愿时的服不服从分配,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填了服从,我高三时学的是物理,就是因为服从分配被分到中文专业来了。不过也没有太后悔,因为如果不服从分配的话我可能只能上第二批的学校了。如果志愿的服从分配能再细化一点当然最好,比如分成“服从所有文科专业的分配”、“服从所有理科专业的分配”和“服从所有分配”三种,就已经是不错的了。

  广东商学院国贸学生小苏:

  当初填报志愿就是出现问题,所以只能上第二批的学校。我第一批第一志愿报的是中山大学,第二志愿报的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但我高考的分数比中大录取线差了十分,过了广外的必录线但因为是第二志愿所以没被招到,最后只能上第二批的第一志愿。感觉挺遗憾的,只是因为志愿报得不好。考后估分也不准确,等成绩跟录取线都出来了再报志愿可能会更好一点,志愿填好了,复读的人就少了,放在复读生源这一部分的师资也就可以省下来了。

  服不服从志愿分配感觉影响不大,毕竟服从专业分配也是多一个进入那所学校的机会,但也要考虑清楚,因为现在也有一种说法就是,名牌学校的冷专业不如普通学校的好专业,所以要不要服从还是要看具体情况的。

  外省籍学生

  广州体院新闻专业大一学生小杨:

  我是河南省2005届的考生,高考结束的当天晚上标准答案就出来了,就可以进行估分,估分结束后学校会到处打听消息,然后猜测各批的录取分数线,学生就可以按自己估的分数进行填志愿了。

  可以估分比直接在高考前就填志愿好,起码风险就减少了。河南用的是原始分计算方法,要估分也比较容易。但广东用的是标准分,就算答案出来了,也还要看整体的考试情况才能知道考多少分,要估分比较难。

  另外,等高考成绩出来了再填志愿也不一定就好,大家都知道分数再填可能会出现很多人集中报同一所学校的情况,因为都觉得自己的分数能上这间学校,所以都去报了,就可能使得这间学校的录取分突然变得很高,同样也就有很多人录取不上。

  对于填志愿时的服不服从分配,只是针对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之间的调配而已,并不是说不同学校之间的调配。当时我们老师跟我们说填了会保险一点,要不可能中间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所以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填了服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大一学生小殷:

  我是2005届的甘肃考生,估分后再报志愿让高考像一场赌博,考完了比考试还紧张、激烈。毕竟考试的时候,自己哪些会哪些不会都是知根知底的,自己心里清楚。但估分就不同了,就算你估分的时候很确定,但与同学一比较,老师父母再“好心”提醒一下,到头来搞得自己非常不确定,“我的分数是不是估高了?也许应该减点。”就这样,自己把自己的分数降下来了,搞得在录取通知书下来之前一直都是提心吊胆的。知分填志愿当然好啦,那样知道了自己的分数,报志愿的时候把握大多了,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因为估分失误而复读了。

  我有一个朋友湖北籍考生小刘,2001年高考后估分570多分,报考了武汉理工大学,实际分数640多分,足够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系大一马同学:

  我觉得估分填志愿对自身的准确性要求很高,而且不知道那些阅卷老师的评分标准到底是怎样的,风险系数很大。当初我们考完后都自己估了一下分数,最后发现我们好多人的估分与实际分数都差了30多分甚至更多。理科生都这样,那文科生就更惨了。

  湖北从2004年开始知分数才报志愿,我认为这样把握大一些。因为知道自己分数了,就可以知道自己在全省的排名,再参考各个高校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就很有把握了。但是知分填志愿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因为知道得太清楚了,就不敢去冒险。我有好几个同学分数都比较高,如果报外省的话,因为名额少一点,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若报省内重点的话一定可以被录取,所以他们都选择了省内的高校,这样就失去了很多机会。尽管如此,我还是倾向于知分填志愿,那样把握大得多,不然太痛苦了。

  家长说法

  广州大学大一梁同学的母亲:

  先填报志愿,这也许增加了许多风险,但是,这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机遇。我记得当时对女儿说:永远不要再想后果,不要再对已经填的东西患得患失,你只要认准这个目标,坚信自己并一直努力就行了。

  李妈妈(湖北家长,儿子高三在读):

  知分填志愿的好处在于心里踏实,有把握,不像估分那样让人心里悬得慌。对于高分的考生很好,他们知道了分数就知道了自己的名次,可以直接填报学校,但是对于中间偏上的考生就不好了,他们不敢报好学校,只能求稳,选择稍差一点的学校,这样会错过很多机会。我同事的孩子,去年考了570多分,明明可以上武汉大学或华中科技大学的,因为求稳,最后选择了

四川大学。但不管怎样,还是知分填志愿好,那样心里有底。许女士:

  估分报志愿较其他两种填报志愿方式有诸多优点。它所处的时段适中,考生在经历了“十年寒窗之苦”之后会出现一段思维的兴奋期,没有了考试压力,考生可以更细致地了解高校和专业,将兴趣和分数有机结合,既没有考前的盲动,又避免了分数公布后的惟“分”是图。不过,在估分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个技术性难题,即估分的准确程度不好保证。另外,文科考生估分的准确性要比理科考生低。语文、政治、历史等科目的主观题较多,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考生很容易一意孤行,不是过低估计、全盘否定,就是过于自信、充分肯定,给志愿填报设置了一些不必要的障碍。还有少数考生为顾及脸面,将成绩任意夸大,其落榜的几率当然很高。因此,如果估分处理不好,此种志愿填报方式将对考生的伤害最大。

  教师说法

  广雅高三级长李建军认为:

  三种方案各有利弊。在考前冲刺阶段,考生自然会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高考复习之中,他们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非常细致地了解某一个高校和专业。于是,家长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的“代言人”,他们去参加大大小小的高考咨询会,收集各高校的招生信息,研究历年录取的投档线、平均分以及就业情况等。大学的专业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从业方向,可如此“包办”下的考生被抑制了兴趣、志向,为其今后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先报志愿的方式除了考成绩外,也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可能对平时成绩好,却一时失手的学生无法接受。若变成知道成绩后再报志愿,考得不好的学生可以有机会报读感兴趣的专业而档次较低次的学校。

  二中教务处副主任张锦认为:

  广东跟随大流会更好一些,毕竟国内大部分都改过来了。何种方式对成绩顶尖和低下者影响极少,先填志愿后参加高考,最大影响的是中上层的学生,考前报志愿可能会令他们错误估计形势。由于心中无底,学生填志愿时会较保守,对个人感兴趣的热门专业不敢报,也不利于广东考生报读外省的名校。例如,浙江大学一直以来大部分理工专业的录取线都比中山大学要高,2005届小黄一模的成绩为750分,然而出于稳妥的考虑,她只报了中大,而高考成绩小黄达到765分,跨过了浙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760分的录取线,中大同专业的最低录取线是710分。

  三中高三班主任李老师赞成现存的填报方式,她认为努力与成绩成正比,不相信失手的说法。而她鼓励学生做“黑马”———有一定实力、有充足的意志,只要尽全力,未到最后未分输赢。

  广东某高校招办主任认为:

  考前报志愿凭的是实力。考生知道成绩后填报志愿的做法更突出了“一考定终生”的片面性,实际上是对应试教育起到了强化作用。

  同时,这种方式不利于考生的分流。即存在扎堆和成批落档的可能。一个本来只能上一般院校的考生如果意外达到了清华的分数线,他一定不会仅仅满足于报考一般院校了。这样非常容易出现报考学校和专业过分集中或生源不足的现象,这不仅对考生不利,也是招生学校不愿看见的。同时,对于考生来说,拿到成绩后再报志愿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考生无法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因而并不能完全避免报考的盲目性。

  相关链接

  北京湖南曾尝试考后报志愿

  恢复高考20多年以来,北京基本都采取考前填报志愿的方式,只有1989年、1999年和2000年为考后报志愿。其中,1989年和2000年的考生都是在知道自己分数和全市分数线的“相同背景”下填报志愿的。而这两年录取都形成“两极”结果:一方面,考生容易“扎堆”,另一方面,招生学校容易“断档”。志愿分布的不平衡比其他年份更加突出。北京教育考试院负责人谈到:从实践结果看,考后报志愿在北京的实践是弊的方面多一些,考前填报志愿更适应高考改革的方向。2001年北京高考考生填报志愿的时间恢复到考前。而且这一形式至今将被固定下来。

  湖南省2001年实行高校招生考试办法改革,填报志愿时间改在高考成绩公布后进行。

  往年湖南省实行高考考试成绩公布前填报志愿,因考生估分存在误差,曾造成不少高分考生与名校失之交臂的情况。

  据悉,自2003年起,该省再次对志愿填报方式进行改革,采取“并列志愿“和”多次征集志愿”的方法,即每个批次都设3-5个并列志愿,每一批次落选的考生还可填补报志愿,以降低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除提前批次估分填报志愿外,该省至今仍实行出分后报志愿的方式。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