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正文

高考现代文主观题答题技巧: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http://www.sina.com.cn 2006/03/29 10:53  城市快报

  孙建昆

  天津一中1997年任理科实验班班主任兼任语文课教学。所任课班级高考取得优异成绩。2000年任文科班语文教学,教学效果明显。曾任《语文周报》特约编辑、《高中学习指南》特约撰稿人。

  (接28日)[例二]: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着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旋出来的?如此神奇的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自己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上稀”了。

  (2002年全国高考题)

  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答: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地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分析:从这两年的试题中我们看到,答案都是原文中的语句,并且在所提问题的附近,也就是说体现了上面的答题原则———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答题时,我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要明白命题者的问题出现在原文的哪个位置,在这个位置的附近找信息源,确定中心语句,把它摘取出来,看它适合答题技巧的三种方法中的哪一种,然后加工组合。

  再如:2005年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第16题: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

  答: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分析:题目指定阐述“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的内容集中在文章第三段;然后审清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文化观”再细读此段,提取有效信息。从答案来看,它的来源全都是原文,这类题就提醒考生要找准并组合好原文。

  二、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题,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

  1998年考查点为反复、衬托。1999年考查点为比喻。2000年考查点为托物言志、拟人(采用新教材的江西、山西、天津卷中还加考了前后照应的结构作用)。2001年考查了象征。2002年考查了比喻、比拟。2003、2004、2005年全国卷以及各地高考卷考查点更多。

  此类题型的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1.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3.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表述的中心内容加以说明。

  例如2002年高考《话说知音》第22题:

  怎样理解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分析:首先要判断出“像飓风似的”运用了比喻,“发出细微的声响”和“催促人们”两句都属于比拟;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可以知道比喻和比拟的表达效果一般是形象生动,如果只回答到这一点上,显得太笼统,没有结合具体语境,因为运用修辞其目的是为文章的内容或情感服务;最后要回答这些运用了修辞的语句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抓住语句理解可以知道,表现的是“知音的传说”可以让人们得到美好的感受;还可以催促人们奋进,有强烈的震撼力。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此题才算回答切题和完整。

  例如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21题,问:“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②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分析:一要回答这里写的是什么,即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要回答艺术效果。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题型,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

  (未完)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