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2006年高考热门专业解读 > 正文

高考志愿选择:挑基础学科还是选应用专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04/05 10:47  《北京考试报》

  本报讯(记者 姜殿军) 高考在即,如何报个好志愿是家长和考生面临的一大难关。北京考试报与新浪考试频道联合调查结果显示,72%的人更倾向于选择应用专业。

  针对高考志愿填报,北京考试报与新浪考试频道正在开展系列调查,“报基础学科还是选应用专业”是调查话题之一。截至4月3日18时,本次调查共有1300人参加,其中家长779 人,占59.92%,大学毕业生 214人,占16.46%,中学生179 人,占13.77%,大学生 128人
,占9.85%。其中, 938人倾向于选择应用专业,占调查对象人数的72.15%,362 人倾向于选择基础学科,占 27.85%。

  在选择基础学科的人中, 33.79%的人觉得选择基础学科“将来发展前景好”,另有26.48%觉得“读研时选择余地大”是他们选择基础学科的理由。此外,热爱基础学科、想搞科研、出国机会多也是选择基础学科的理由之一。

  在选择应用学科的人中,54.49%的人认为“就业机会多”是他们选择应用学科的理由,还有22.21% 觉得应用学科“专业性强”,9.08% 的人觉得应用学科“工资待遇高”。

  在理科生首选的基础学科中,数学以51.68%的比例名列第一,其次是物理 、生物、化学和地理。理科生首选的应用学科是电子工程,占到 52.07%,其次是计算机类、自动化、机械工程。

  文科生首选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学,占 53.11%,其次是中文、历史、哲学。文科生首选的应用学科是经济管理,占53.51%,其次是外语、会计、市场营销和新闻。

  专家说

  专业选择与认知有关

  沈望舒——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现在基础科学的专业点击率不是很高,这与大多数人的认知有很大关系。考生与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对学科的了解、认识都很不充分。首先,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人们界定不是很清楚;其次,无论基础还是应用学科,他们在社会中的作用大家很不明了。

  人们选择专业,往往选择用得上的,在社会上受尊重的,很在乎别人的看法,一般选择都是大家都看好的,无形中别人的看法就变成自己的看法,别人的选择就变成自己的选择。基础学科大多比较抽象,与人们的认知有距离,人们接触得少,理解得少。实用性学科更多是感性的东西,人们对其有直接的认识与理解。应用性的专业自然认知上要优于基础性专业。因此,人们更有理由说服自己选择应用性学科。

  社会上的行业,大多数人都是从事应用性的,直接服务的,间接服务性行业就少了许多,而为行业提供服务的行业就更少,因此从社会需求说,也是应用性专业高于基础性专业。因此,从需求决定的角度说,选择、从事基础科学的人数毕竟还是少数。

  教育专家说

  专业选择与社会需求有出入

  王晓华——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教育专业副教授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如下几个特点。

  同考生相比,家长对于志愿的关注程度明显更高。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家长的期望值、家长的意愿影响也比较大。如何凸现考生自己在志愿选择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社会总的价值取向,更关注应用学科。选择应用学科的意向远远大于选择基础学科的意向。这说明整个社会更关注当前的一些热门专业,对长远发展的关注要少一些。

  这种价值选择反映出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种务实性态度。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这个压力已经直接反映到高考志愿的填报上。从调查结果来看,家长和考生对于大学生的“出口”问题十分关注,包括就业、出国、考研等等。另外也反映出考生本人在选择专业时,对专业的认知、热爱因素所占比例较低。尤其是对一些影响到整个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学科来说,考生出于兴趣、爱好而选择的比例比较低。

  家长和考生对热门专业的选择,同社会的人才需求有出入。比如说经济管理、会计这两个专业的人才,近年来已经相对饱和,而在调查中却稳居前三。这反映出家长对于社会人才结构变化的了解程度较低,主要是根据现在的流行专业来选择,对专业未来的发展缺乏预测。专业是在变化的,在4年之后的发展情况如何,家长缺乏了解。同时也说明高校的专业情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等信息的开放还要加强,包括信息发布、沟通的渠道等。

  对于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来说,并不存在绝对的好坏。就选择专业来说,我想提四点建议。一是选择专业时要依据考生的愿望,家长要和考生沟通,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二是家长要了解一下高校的专业情况和社会人才结构的变化,确保信息足够充分。对于后者,劳动部门每年都会公布相应的信息,而家长们往往缺少关注。三是对于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要辩证地看。应用学科实用性强,但知识的淘汰更新快,原有的知识结构容易落伍。基础学科在本科阶段主要是培养能力,但对将来发展也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四是专业本身在不断变化,一个专业背景不能决定一生的职业生涯。国外的人力资源机构做过调查,一个人一生平均有3—4次变换职业的机会。在职业的变化方面,学应用专业的人相对不足,学基础学科的人适应性更广。

  考虑角度不同选择不同

  席巧娟——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高考志愿,如果是学生自己考虑,主要是对学科的兴趣;如果是家长参与比较多的话,更多的是从就业的角度考虑,因为家长社会经验比较丰富,对孩子未来工作安排更关心。

  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到底哪个好?应该说,都好,但考虑角度不同,结论也就会有所不同。有的人从学校的办学实力来考虑,有的人从就业情况考虑,得出的结果自然就不同。不同学科的培养方向是不同的,基础学科的培养首先是要打好厚实的基础,为将来深造做准备。如果孩子将来希望

留学,或者做研究型人才,选择基础学科更合适一些。如果从求职的角度来说,选择应用学科,机会更多一些。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学科,关键是看考虑的角度,是注重个人的长远发展,还是选择就业热门专业?举个例子,前几年,生命科学相对热门,报考的人很多。这个专业出国比较容易,但是在国内的就业情况并不是很好。再比如,这两年IT行业的就业比较好,很多人就选报了通信、电子技术等专业。另外还要考虑社会需求的问题,像考古、哲学这样的专业,就业的去向主要是去学校,或者做研究,社会需求量比较少。我建议要给中学生做一个职业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一样,选择的专业就不同。现在的情况是,有一些学生只认专业,另外一些学生盲目地选学校。有些专业需求大,就业热门,但是在报考时竞争也激烈,分数段高,考生还要考虑自己的愿望能否达成的问题。如果有实力竞争,选择的余地就大;如果分数较低,就不该挑剔,争取有学上为先。

  填报高考志愿,是高三学生面临的一次重大人生选择。这次选择,会对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有的人也许会因此走得顺利,有的人可能会因此受一些挫折。

  招办主任说

  基础学科发展方向宽泛

  涂青云——北京师范大学招办主任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走向高端,大学教育逐步变成一种大众化教育,在这种背景下,我觉得在本科阶段学基础学科对一生发展都很有好处。

  比方说要想当一个好律师,就应该具有相关的人文知识背景,除了法律专业知识外,必然还要对社会、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有足够的了解。

  拿我们学校来说,物理、数学专业的本科生在毕业时,可以选择读研的机会很多。比方说免试推荐中科院、清华等研究机构和大学,推荐到本系,推荐到生物、经济、教育、心理等专业。再比如,某高校计算机系有7名院士,其中5名是学数学出身,2名学物理出身,没有学计算机起家的。这就说明基础学科的功底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会起很重要的作用。现在本科生已经相对饱和,如果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应该选择继续深造。如果本科学的专业太专门,发展面太窄,将来转学其他专业或者转行都比较困难。如果学物理、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转学其他专业就比较容易,比方说从数学转学经济,从物理转学电子等,个人的发展空间会更大。

  过来人说

  应用学科与社会发展更紧密

  李峰——外贸公司销售经理

  在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我一直在外贸公司从事化工进出口工作,以前大学专业知识也能用上一些,工作还算对口。但是进入实际工作后总有大学知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我觉得如果不是对某个专业特别热爱,特别感兴趣,还是应该选择应用性学科来学习。因为,计算机、高分子材料、汽车制造、土木工程等应用性学科与社会发展紧密,更容易适应新行业的发展,除了毕业生找工作容易外,在工作中也较容易出成果,年轻人很快能实现价值。

  学基础学科得有天分

  李宁——报社记者

  我觉得一般学生还是选择实用一点的学科。基础学科太深厚,像文、史、哲这些专业用博大精深形容一点不为过,仅经典著作都能堆成山。我觉得学这样的专业得有勇气,有毅力,更需要有天分。无论基础性学科还是应用性学科,都要学以致用。但是,如果选择了基础性学科,却没有能力学好,或者不能钻,最终只是从一个庞大而深厚的学科中摘取一点皮毛,反而起不到基础性作用,我认为这是最不实用的浪费。

  上大学的时候新闻与中文不分家,但是仍觉得中文需要学得太多了,要学好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届学生中总能出现一、两个“牛人”,一般都是那些从小爱好中文,又有很好的基础,而上大学期间特勤奋的人,真有“读书破万卷”的气势与毅力。这样的同学毕业后都选择深造,继续在这个学科中做下去。而一般的同学达不到这个层次,虽然大家也都毕业了,工作时还是到新闻、出版、教育等领域,与纯粹的中文有一定距离。

  北京考试报-新浪考试系列调查之二:学外语 选择英语还是小语种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点击查看新浪网教育频道与《北京考试报》共建专栏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