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正文

2006年高考政治新大纲解读及名师复习建议

http://www.sina.com.cn 2006/04/30 19:12  北大附中网校

  2006年政治科高考命题走向分析及备考技巧

  李谓

  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一起进行2006年政治科高考的备考工作。首先来谈谈高考命题走向

  一、高考命题走向

  经历了自己参加高考,到率领学生11次参加多种形式的高考,是我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高考是一场琢磨与反琢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这话听起来有点冷酷,但事实就是如此。如果我们不知道高考命题要求什么,不知道高考命题人员想什么,我们的备考工作是无的放矢的,必然事倍功半。那么,高考命题人员想什么呢?也就是说,他们在琢磨什么呢?我想,他们最少需要琢磨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琢磨《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不论教学、科研、高考命题,不能也无权超越这个界限;

  二要琢磨教材。《课程标准》毕竟是原则性的东西,要将《课程标准》具体化,还要依靠教材。教材是什么?教材是出版社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而对《课程标准》进行的阐释,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由于高中政治学科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类,是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现象及发展规律的初步阐释,它必然随社会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现象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政治教材不断更替、修改、补充、完善的根本原因。这就向教学、教材的编写乃至命题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教材编写者、命题人员有极强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有灵敏的政治嗅觉,有快速的适应、反应能力。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教材的适应能力和反应速度,很难尽如人意。而教材在对某些问题的表述上,理解程度、角度上,或多或少的与高考命题者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也就出现了“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提法。

  三要琢磨教师。高考命题原则有三个有利于: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教学;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实际上,后两条可以合二为一: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下的中学教学。中学教学的主导是老师,主体是学生,因而要琢磨老师。对老师的琢磨分两部分:首先琢磨教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生命和魅力在于它的发展性,能否对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及规律进行深化、扩展、迁移式的理解、分析,能否对未来社会走势进行科学预测,都是高考所要考察的;其次要考察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古人说,教无定法,这是对的。但这并不说明教学方法选择的随意性。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有海阔天空型的,有固本说教型的,有题海战术、以练代教型的,有地毯式轰炸型的。只有严谨而不死板、活泼而不放任、精选练习不盲目训练、语言表达准确到位、思维方式科学有效、分析判断迅速准确、收放自如、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教学方式,才是高考所提倡、要求的。

  四要琢磨学生。命题者要研究学生三年来学习的效果,能力提高的程度,区分不同学生,命不同的题。一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现象,了解社会现象的规律和意义。记忆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决不能忽视,但仅有记忆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二是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考察学生对主要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对数据、图表、共识、简图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三是应用能力:在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能力是分很多层次的,不同高校、不同系招生的要求也不一样,这就要求高考命题有很强的、很科学的区分度,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力和志向,对号入座,不然,搞错了方向,功效大减。

  五要琢磨社会热点。包括: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这里要明白什么叫重大时事:对世界格局变化有影响的事件;对全球经济走势起作用的事件;大部分老百姓关心的事件:失业、物价、环境、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婚姻、疾病预防和就治等等。

  作为教师和考生,要反琢磨、反控制。这并不是和命题者对这干,而是要站在命题者的角度组织教学和高考复习,及时、准确、科学有效的适应高考要求。适应高考要求,具体的落实到理解、运用好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上。要深刻领会、认真把握、科学贯彻。例如,对高考要求的知识点的罗列,2003年与2002年相比,有较大变化:知识点多了,细了。这说明高考命题组的心态发生了变化:重视知识的系统化、逻辑性,反对知识的笼统性、支离破碎性。这就要求在备考时,特别注意对知识点的细化、科学有序化、完整性。按照高考的要求而不是教材的顺序来重新排列知识点。

  综上所述,对高考命题的理解,至少应把握以下几点: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提高实际、理解、应用、表达、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对社会热点,扩展了解的面,增加理解的深度,提高解决的能力,区分对同一社会热点的宏观、中管、微观认识;日常的政治课教学,注重素质教育和扎实的基本功,切忌脱离实际的说教和临时突击;保持适当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和考生双向选择。

  二、主观性试题的解题方法

  根据我连续十一次带高三的经历,根据我担任高考阅卷省级质量检查小组成员的经历,以大家普遍感到头疼、缺乏热情和兴趣、在高考中对扩大区分度有最重要作用的主观性试题为例,谈谈高考备考问题。

  (一)主观题的历史渊源

  主观,是自我意识的意思。主观性试题,意味着可以自主发挥,是充分展示个性的试题。它最早应起源于科举制度:有固定的题目,学子们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千姿百态,看谁的文章在符合封建礼教的前提下论证更严密、更准确、更能迎合统治者的心理。现代高考有与之相似的地方。也是有固定的题目,在不违反政治性原则的前提下,展示考生的个性。但这种个性的展示,必须在共性的前提下进行,即把题目的基本要求答出来,先追求大众化,再追求个性化,否则,风险很大。

  (二)主观性试题的能力要求

  1、判断能力:判断题目要求;判定题目涉及的知识范畴;辨别正误

  2、组织能力:组织知识;排列答案

  3、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大脑中提取;面对试题背景,提取隐性信息。例:2003年高考第38题:“2002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党牢记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即务必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的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清醒的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

  我们在高考备考当中,没有那个老师不重视“两个务必”。这就是错误所在。表面上是“两个务必”,实际上是“两个继续”,这才是试题的题眼,但是以隐性的形式出现的。

  4、书面表达能力

  文字:高三学生没有时间练字。高考答题并不象某些人说的那样,写好字多得分。高考不是书法比赛,只要让人很轻易的认识,就可以了。

  语言逻辑关系: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必须讲究顺序。你考虑一下:如果你问别人问题,你是不是最喜欢直截了当的回答?所以,在答题时,先答最核心、最关键的,然后再论证。

  文采:准确、简练、全面、术语化,反对冗长、重复、不着边际、家常话

  (三)主观性试题的题型

  1、从试题的要求形式看,老高考,以及现在较少的省份,主观性试题分为简答、辨别分析、论述三种题型。现在,在全国统一的“文科综合”试卷里,从形式上看,这三种题型的界限变得非常模糊。只是从难度上、综合度上有一些区分:越靠后的题目,越难。但从内容上看,辨别分析的要求,论证阐述的要求,还以隐形或显性的形式存在着。例如:刚才说到的第38题,

  第二问:有些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2、从试题的背景形式看,试题有以下几种:

  表格式

  统计图式(饼式、柱状)

  漫画式

  文字式

  公式式

  (四)主观性试题的审题

  1、审背景(材料):

  (1)宏观:几个材料

  (2)每个材料表达的是什么:政治、经济、哲学、社会、文化,还是它们的混合体。例如:

  2003年高考第38题:“2002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党牢记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即务必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的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清醒的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

  A、政治: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宗旨

  B、哲学: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结合(艰苦奋斗),联系、社会意识

  C、文化:思想、精神是一种文化

  D、社会:为人民的事业

  (3)挖掘、发现隐形信息。例如上题,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A、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政党

  B、西柏坡:革命圣地

  C、七届二中全会:给中国带来转折的、加强党的建设的党的重要会议

  D、两个务必继续

  E、清醒的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艰苦奋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F、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党的宗旨

  G、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2、审要求:

  (1)是什么:包含了那些政治学、经济学、哲学道理

  (2)为什么:论证

  (3)怎么办:最热,最难,最开放性。开放性、发散性 思维,并不是说放纵,并不是说可以随意。相反,它更要求逻辑的严密型:有理(有大众基本接受的道理)

  有据(有所学的理论根据)

  有节(观点不能太新潮、太前沿)

  有利(对得分、对打动阅卷教师有利)

  (五)主观性试题的解后修补

  1、注意解题空间:只有几行的空间,不许使用涂改液,不许超出试卷的边距答题,所以,必须节省解题空间:字小一点,行距、字间距紧凑一点,为修改答案留出合理空间。

  2、适当多答:多答,只要不写反动的话,是不会扣分的。为什么要多答?因为我们不能保证我们的命中率,不能保证我们答的那几条和标准答案100%吻合。就像打仗,我们面对敌人,要多答几枪,以保证战斗效果。有时,我们答题后检查的时候发现,答题一点都不对。这时候不要慌,你要想一下你打出为什么这样答,你第一次答的肯定有你的道理,不要轻易把原先的答案划掉,最好加以补充

  三、备考技巧

  有人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是对的。决不能信奉功夫不负苦心人的教条。“有心人”指的是做事情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秩序性很强,能将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的人。我们准备高考,就要做有心的人,要掌握技巧。因为技巧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自己的学习潜能开发到极致,不浪费自己的点滴才智,必须掌握备考技巧。一般来说,备考技巧有四方面内容:知识的准备、能力的准备、心理的准备、技术的准备。这四方面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一)、知识的准备。包括对《考试说明》列举的知识点的梳理、记忆、理解

  1、梳理

  (1)搭建框架:宏观、中观、微观

  (2)科学排序

  (3)去伪存真(过滤)

  (4)全面细致,有所侧重

  2、记忆

  (1)科学记忆

  (2)准确记忆

  (3)全面记忆

  3、理解

  (1)理解概念的由来、归属

  (2)理解概念的本质和灵魂

  (3)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原理)

  (4)理解概念、原理的应用方向

  (5)怎样理解:听、想、懂

  (二)、能力的准备。能力的准备应该从高一就开始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基础年级的能力准备不足,被迫移植到高三。所幸的是,大家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还来得及。

  1、审题能力

  2、提取能力

  3、表达能力

  4、扩展能力

  5、迁移能力

  (三)、心理的准备

  心理的准备不能光靠考前一个月准备。那样的话,会造成越准备越慌张的局面。因为你意识到:我心理紧张了,需要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也不能搞突击,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克服心理问题,必须从高三一开始就进行。

  (1)、听课心理

  (2)、训练心理

  (3)、解题心理

  (4)、作息心理

  (5)、师生关系心理

  (6)、考前心理

  (四)技术设备的准备

  书、本、笔、钟表、解题速度测试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