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正文

安徽合肥高考三模分析--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6/05/19 14:04  安徽商报

  历史篇

  合肥六中历史组王其林

  试卷分析:

  “三模”文综卷历史部分的总体感觉是平和而不平直,简约而不简单,灵活而有弹性,难易度适当,区分度明晰,热重点突出,学科的史鉴功能得到很好体现,为本学科高考前的冲刺复习起到了较好的校检、鼓气和导向作用,体现了命题者对高考方向的很好把握,对同学们阶段性应试能力的科学估量,理应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选择题共12道,第12-14题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题,考查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成就,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西藏地区公路交通的大发展,考查实际上涉及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代化、西部大开发等当下这些热点问题。第15~17题是以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各国应相互借鉴,和谐共处为主题,除了突出当代这一重大的国际关系热重点外,还突出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维护国家统一、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些热重点问题。第18-20题是以当今我国要“和平崛起”,不能回避,必须要面对和解决好的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来立意,涉及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印(度)关系等大国关系,这不仅是我国要处理好的最重要的双边国际关系,也是当今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中美、中日、中印关系都是从友好合作的角度来谈的,是积极正面的,和当今我国的国家战略———“和平崛起”、建立“和谐世界”相吻合,无疑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如再把这里中日改善关系与37题学科内大综合题国共合作相比较,自然能够得出处理中日关系的正确选择应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处理中美、中印、中俄关系也应遵循友好合作,和谐共处,面向未来的原则。此外,今年又是中国“俄罗斯年”,我只能为这一系列选择题击节叫好。第21-23题,考的是近现代史上三次最重大国际关系所涉及的重要问题,虽不能算高考中明显的热点,但却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第37题是学科内大综合题,通过60年前中华民族的全民族神圣抗战为历史大背景,反映了国共两党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携手合作、共赴国难、团结御侮,领导全国人民神圣抗战,保家为国,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夺取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不朽功勋。命题者在此是要以史为鉴,深刻地揭示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合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人民幸甚这一历史和时代主题。联系到去年春夏之交和时下,台湾国亲两党接连组织政治和经贸代表团访问大陆,两岸关系在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有力地打击了“台独”势力,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进程。这一题考查的内容虽是大家都能猜得到的,但确是非常值得模考的最热重点问题之一。

  第39题跨学科大综合题,考查的是欧盟这个当今世界上最有活力,最重要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也是我国最重视发展的国际关系之一。欧盟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欧盟的自身发展,统一的大欧洲的建立;关系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及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实现;也关系着我国在本世纪“和平崛起”、国家统一、民族复兴能否实现的核心国家利益问题,是最突出最重要最热的高考热点问题之一,必须引起同学们的高度关注。

  历史篇

  合肥六中历史组王其林

  该题的历史部分,通过揭示由欧共体发展到欧盟,是

二战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欧洲自身宗教、文化、历史传承和现实需要的必然选择和结果,昭示了欧洲统一,世界经济发展区域一体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影射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道题在设计上最有新意、最令人欣赏的是把近现代以来欧洲历史上所形成的不同类型集团进行集合,并就欧共体与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和北约、华约等集团组织在其历史影响方面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突出了当今国际形势的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

  复习建议

  读史使人明智,模考意在导向,从这次合肥市“三模”连同前两次模考,我认为在余下的四十来天高考复习时间里,同学们可采取下列一些对策:

  对策一:千方百计抓好主干知识。纵观历年高考试题,无论命题如何改革,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却是高考永恒的主题。常变的是命题形式,不变的是学科知识,这一点绝不可动摇。但随着近几年文综考试的改革,高考命题不再追求学科知识的覆盖率。针对这一新情况,过去那种从编章节目到大事年表,从正文到注释,从图表到材料……地毯式、拉网型的复习模式显然已经过时了,如今,正确的复习方法应该是着眼大字大事,立足主干知识。

  对策二:纵横捭阖提高学科能力。《考试大纲》2005年前就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主要表述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方面,2005年起则改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前面的三种表述既全面又通俗,而后面的四种表述既欠缺又深奥。我还是习惯和赞同“识记、理解、应用”这样的表述。大家还得注重这三种能力的培养。

  1、关于记忆能力。有人说:“历史考试没有窍,全靠课本背得好”,这句话说明识记能力在历史考试中的地位和作用。高考历史复习中,最最重要的也就是记住历史史实,千方百计只有一计,那就是司马迁的著作--《史记》(死记)。回顾恢复高考以来的历史试题,就能力考查而言,考查最多还是记忆能力或再现、再认能力。因此,提高记忆能力是提高历史复习效率的根本保证。

  2、关于理解能力。历史学科的理解,就是指能抓住历史事物的实质,从本质上把握历史知识。顾名思义,理解的主要表现行为是推理和解释(包括转换)。只要学生能够解释、转换和推断有关历史知识,就达到理解的要求了。

  解释即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历史知识的含义,包括概述一个历史事件、说明一个历史概念,解释一个历史问题、举出一个历史实例等等。对历史知识的解释要注意内涵的准确和外延的完整。

  在文综历史考试中,对理解能力的考查,根据不同的对象要求,可分如下几种:①对历史史实的理解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③对历史结论的理解④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⑤对历史进程的理解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理解”在认知领域居承前启后的地位。前承“记忆”,理解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上的,同时它对记忆有反作用,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无效记忆;后启“应用”,历史知识的应用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没有理解的知识是无法应用的。3、关于应用能力。应用,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使用所学的知识,前提是搬运以后使用,即迁移知识后使用,所以应用都是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在认知领域,高层次能力总是涵盖低层次能力的,同时,高层次能力是建立在低层次能力基础上的,并对低层次能力具有反作用。如果说“记忆”解决的是“是什么?”,“理解”解决的就是“为什么?”,而“应用”则是解决“做什么?”

  应用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同学们应有意识地着重通过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来培养提高。2000年--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都坚持了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主题即专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历史试题部分,则从与现实相关的历史问题切入,考查历史学科的主体知识和重点知识,突出体现了当前国家大政方针与时代发展要求,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世界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体现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

  因此,2006年历史专题复习应该选择那些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即历史学科的主体知识和重点知识),或与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专题复习的重点。如:

  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重大的政治改革;中国古代经济及经济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尤其是中国古代反侵略、反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如台湾问题,新教材突出了施琅将军,其地位似不亚于郑成功);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重执政能力);春秋战国、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科技成就及主流思想的特点及其原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及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国家主权与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中国近现代民族资本主义(含其它经济成分)的曲折发展;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中国革命道路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正反经验教训;现代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国共两党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重70年代和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与时俱进(孙、毛、邓、江的划时代历史性贡献);中国的近现代化(包括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的与时俱进等)探索历程及其启示;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与制度;"三农"问题的由来、现状和对策;海峡两岸关系。

  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史(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及今天的经济全球化;欧美反封建民主政治的建设与进步;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世界三股潮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过程以及对这一体系形成的辩证评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日、德、法等)发展史和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世界格局的几次重大变化、影响及重大国际关系;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反思及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20世纪世界的战争与和平(重德、日对战争问题的不同态度比较原因、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重大事件和历史启示);亚洲的重大民族解放运动与亚洲国家的崛起、第三世界要求建立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令人关注现实的问题--科学发展观问题、中部崛起问题、滨海新城、新农村建设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廉政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民族与地区冲突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