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正文

迅速把握主旨 应对高考语文阅读

http://www.sina.com.cn 2006/05/26 14:24  新闻晚报

  从1998年以来,高考大阅读考查的都是散文,因此考阅读也就是考散文。它分值重,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也高。因此散文已是高考应考的一个难点。

  散文阅读考试命题往往在四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二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三是理解文章的主旨;四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从这几
年高考题评卷的情况来看,散文阅读相对于其他阅读题得分率比较低,少数考生甚至得了零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考生没把散文读懂,即不明文章主旨,摸不准方向。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宗者,旨也,即文章的主旨。有了中心,做题就不会“离旨万里”了。散文主旨的把握,是做题的基础和关键。明确主旨,好比是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船只确定航向,方向对了才有可能到达目的地;方向错了,答题就会不着边际,只会劳而无功。明确文章主旨的方法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从文章的题目明主旨

  有些文章,它的题目本身就揭示了中心思想或是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把这些回答连接起来,就概括出了中心思想。如:2004年春考卷《想北平》,2004年《乡土情结》、《我看舞蹈的美》,2005年《阳台上的遗憾》、《回望昨日的感伤》等就是如此。因此阅读材料有题目是理解文章内容和答题的重要“已知”条件,切不可“视而不见”。

  在开头结尾处明主旨

  一篇好的文章,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题旨,通常在开头或结尾处,有点明中心的句子或段落。一般来说,在开头有总领文章的作用,在文章的结尾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分析好这些开头和结尾就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如:2005年第六题的文言文语段的结尾:“此则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这一总结性的语句一看就知道本段文字讲的是“避实击虚之法”,且采用的是类比的方法。

  从关键句中明主旨

  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直接点明中心思想。找准了中心句,就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是要归纳某一段的大意,要学会找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或段尾,有的则在句中,甚至有的在下一段的段首,如果是下一段开头的句子,此句必定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把握文章的主旨,还要找出并读懂那些蕴含着作者观点、感情倾向的语句。这需要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把它作为一种阅读习惯来培养,形成一种敏锐的捕捉语言的能力。

  用一句话概括明主旨

  概括从思维的角度说,就是从分析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的角度说,就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及发展规律;从表达的角度说,就是以简驭繁、化繁为简的语言运用过程。中心思想的概括是阅读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一篇课文的关键。读到一篇文章一定要养成良好习惯,学会把“一大片”文字变成“一条线”,即把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如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描写)了……表现(抒发)了……品质(感情)”。论说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主要通过几个方面(角度)来阐述”。说明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说明……”。童话、寓言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

  分辨散文类型明主旨

  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三种类型: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主要看作者所写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看画龙点睛的句子,赞扬了什么精神,讽刺了什么现象,鞭挞了什么世风。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主观感情为主的散文,主要看作者抒情的方式,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还要看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还要看流露了什么感情,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如四套全国卷的散文:《大地山河》的中心是对西北高原的礼赞;《老家》的中心是思念家乡但又不想再回去;《快乐的死亡》的中心是对那种浑浑噩噩的生活方式的批判。

  作者:□交大附中特级教师 李支舜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