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正文

湖北各科阅卷老师指点:高考答题如何少失分

http://www.sina.com.cn 2006/05/30 10:17  武汉晨报

  语文:注意书写合要求

  受访\江国明(省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2005年参加高考阅卷)

  去年考生失分主要在两大块:

  阅卷方式、命题变化

  2005年我省开始实行网上阅卷,书写类题目扫描后评阅。有些考生答卷笔墨太浓,扫描后字迹变成小黑点;有些笔墨太淡,扫描后很不清楚;还有学生字挤得太紧,这些都给阅卷带来难度。碰到这些,阅卷老师都不会刁难学生,总想方设法耐心评阅,但一些关键性地方,一些考生没注意导致失分,如名句名篇默写和翻译阅读,字迹太差,错了一点该题就不能得分。考生一定要注意选笔,字迹清晰,不要写得太挤。

  另外,有些考生答题位置不对,没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答题,扫描后看不到,不能得分;还有的答案超出规定界限,写出框外,电脑上答案不完整。考生一定要把卷面的大、中、小题号对应好,防止答案错位。

  去年高考语文命题发生一些变化,如把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合起来考,有些考生只知名句却不知作者和篇目;语言运用题看

漫画写题目和广告词,平时训练不多;作文选材脱离以往给话题的命题方式,要求自拟标题,很多考生审题没有方向感,这些都反映出复习准备不足。

  不良态度和习惯

  有些考生审题不认真全面,漫画题要求回答对内涵的理解,而不少考生叙述情境;还有一个空要求回答不超过8个字,有考生写多了;写广告词要求把三峡、武当山、黄鹤楼都概括进去,有不少考生只写了其中一两个。

  阅卷中发现,很多考生答题过程非常无序,阅读题不是先看文章再做题,而是先看题目,再到文中找答案,结果文章没看懂,题目也做错了。还有一些作文忘了写题目(

高考作文题没写,直接扣两分),或字数明显不够,这些无谓的失分太不应该。

  考试时要有整体感,从头到尾看一下试卷,再答题,答题过程中不要贪多求全、想什么都做好,或碰到难题就绕过去,避免丢掉能得到的分数。

  数学:不要留白,蒙题也有胜算

  受访\孟昭奎 李建国(华师一附中高级教师,2005年参加高考阅卷)

  考生在考场上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读题不认真失分多,应做到看题慢做题快。

  2.解题格式一定要按课本要求,否则会因不规则答题失分。

  3.计算能力差失分多。会做能做的,一定不要放过,不能一味求快,如解概率题,要给适当的文字说明,不能只列几个式子或单纯的结论。

  4.不要放弃任何试题,特别是小题,即使是蒙,最少也有25%的正确率。大题也不要轻易放弃,这些试题通常起点低,可拿步骤分。

  5.难题不会做,可分解成小问题,分步解决,如最起码能将文字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设应用题未知数、设轨迹的动点坐标等,都能拿分。也许随着这些小步骤的罗列,还能悟出解题的灵感。

  6.做题要避免“全而不对”和“对而不全”,表达不规范、字迹不工整等非智力因素会影响阅卷老师的“感情分”。

  英语:别犯低级错误

  受访\文健武(汉口铁中英语高级教师,2005年参加高考阅卷)

  1.英语阅卷主要是书面表达,反映出很多考生书写上问题最大。有些考生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给评卷老师第一印象很不好。部分考生甚至犯一些低级错误,如答题时超出边界,扫描后看不到完整答案;还有单词拼写连写太多,扫描后看不清楚。老师阅卷时间有限,考生尽量少用连写和斜体,力求字体清晰可辨,以免造成不必要失分。

  2.文章没条理。有些文章就一段,混在一起没层次,让评卷老师感觉似懂非懂,按评分要求也会扣分。

  3.审题不严,导致内容不全,文章意思不完整,甚至一些关键信息点都漏掉了。

  4.词数明显不够。按评分要求,一般字数应控制在80--100词之间,少于80词或超出范围会扣分。

  5.做题不冷静,太仓促。出现的问题是中式英语很多,表达不连贯不地道。建议在时间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先打草稿,最起码要打腹稿,还要特别注意书写清晰和卷面整洁。

  物理:最好不写连等式

  受访\郑建设(华师一附中高级教师,2005年参加高考阅卷)

  高考失分主要在三方面:

  1.审题不准确。考生不能理解物理情景、不能抓住物理特征和过程、把握不住物理含义,如去年理综卷23题,不少考生将“竖直高度”和“加速距离”混淆。还有的没有理解题目要求,如计算结果要求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考生没有做到。

  2.表达不规范。一是符号混乱,如前后设置的符号矛盾或与题目所给符号矛盾,书写随意,将电子电量e写成q等。答案正确倒还好,一旦结果有误,可能牵连前面所列方程式也失分。

  还有考生喜欢写连等式,但从阅卷要求上看,如果连等式有一点错误,方程就不能得分,所以建议考生不要用连等式,方程一个个地写,即使出错,也只扣一处的分。

  3.答题不完整。如果计算出现错误,阅卷者会考虑前面所列方程是否也有错,所以计算过程一定要完整。

  考场上,首先要认真阅读理解考题,找出关键词;其次一定要规范表达,前后协调,计算结果准确。

  化学:专有名词别写错别字

  受访\刘信芳(武汉市第十二中学高级教师,2005年参加高考阅卷)

  以2005年高考理综卷Ⅰ第28题为例,该题是一道实验熟题,在各地平时模拟训练中都出现过,它考查托盘天平、干燥管等一些基本仪器的使用情况,一些基本操作是否规范等有关问题,也考查了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得分率低。

  由学生的失分,可得到以下启示:

  1.2004、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测试中都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因此,学生要会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规范化学用语,专有名词一个也不能错。该题中的“砝码、托盘天平、过滤、中和滴定”等专用名词,不注意时就会写错别字。

  3.实验始终是化学学科的主要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必考之内容。

  4.实验复习应立足于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的掌握。

  生物:实验假设 不可模棱两可

  受访\吴建阶(华师一附中高级教师,2005年参加高考阅卷)

  考生失分主要体现在审题和作答上。

  审题不严,往往是没有把整个题目看完、题目的意思也没有完全领会,不明白问题与题干的关系,也没有把题干和所学知识内容衔接起来。

  作答时,考生往往不能用正确的生物术语答题,对课本上的生物概念、原理、规律及图形,不能在试卷上正确地表述;其次,不少考生的语言缺乏逻辑关系,有时跳着写,会跳过一些得分点,自然分数也拿得少,应该在试卷上把正确的逻辑关系推理顺序一一写出。

  对于实验题,考生要注意在设计实验中,实验假设不可模棱两可,否则得不到分。不能将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混淆,实验步骤在控制变量时只能设置单一变量,否则难以得出实验结论。

  最后,在解简答题时,一定要注意前后的因果关系,明确设问的几个问题间层层递进或互为因果的关系。

  政治:口语化严重得分低

  受访\师光山(武汉中学政治高级教师,2005年参加高考阅卷)

  从去年阅卷情况来看,除了题干简短、试题本身有一定难度等客观因素,考生的失分集中在审题、基础知识储备和心理因素上。

  1.有些考生审题不清,甚至不看材料和题干,仅靠记忆的书本知识答题,因此得分不高。考生必须认真读懂材料并归纳出中心思想,抓住关键词句,分清题目的思想层次;

  2.答题要点不清晰,有些考生不注意抠关键词和要点,答案笼统,没有抓住得分点,建议考生答题要有层次感,格式上尽量要清晰地把要点用序号标出来。

  3.答案不规范,口语化严重。有些考生盲目堆砌观点,不结合材料,要点答得太多,得分却很低。语言上,一些考生用口语而不是政治学科语言答题,既不简洁也不规范。

  历史:答得多不一定得分高

  受访\徐凯(武汉一中历史高级教师,2005年参加高考阅卷)

  从去年高考历史学科阅卷来看,除知识有盲点、理解出现偏差、审题不准等原因外,考生失分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表达不清。有些考生答得很多,其实没有必要,并不是越多越好,回答的点要多,面要宽,话要短,没有必要分析得很深。最好将答案分成段落要点并排序,不要写成一堆。

  2.答题不规范。材料题有些考生抄写材料原文,缺乏提炼和概括,还有学生则用自己的大白话表达,而不是历史学科语言。

  地理:不会用专业术语不给分

  受访\程远会(武汉二中高级教师,2005年参加高考阅卷)

  考生的主要失分表现在:

  1.答题层次混乱,条理不清,让阅卷老师找不出关键词。

  2.错别字多,特别是专业术语写错字,该题一分也得不到。

  3.区域判断错位,会完全得不到分。

  4.答题意识到位,但没有运用专业术语,阅卷老师也不会给分。

  5.有些考生畏惧地理,往往遇到大题不动手,留空白题,事实上,只要动动脑筋、动动笔,一定能得到分。

  6.试卷做完后,检查时欠思考,轻易地否定自己,随意涂改,将正确的答案改错,许多时候让阅卷老师看着惋惜。

  7.书写不规范,让阅卷老师看不清,得分不会高。

  8.作答时,将政史地三科的答题位置错位,冤枉失分。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