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名师指点你考前4天 破解语数150分密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6/13 12:01 新闻晨报 | |||||||||
【语文】用真情实感描绘美丽生活 □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陈兆施 2006年中考语文学科,语文卷总分扩展为150分,阅卷方式由各区县独立操作、纸面阅卷改为全市统一组织电脑阅卷。但考试时间仍然维持100分钟,试卷总体阅读量和答题量不变
密码1 电脑阅卷,回答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考生在答题时,不必因为今年试题分值增加就盲目多答,尤其今年采用电脑阅卷,受切割线制约,答题的位置空间有限。考生在答题时可适当关注试题分值,如果题目的分值是2-3分,意味着这题有一个答题点;如果题目的分值是4-6分,则这题至少有2个答题点。 今年H、S版考生的《教学基本要求》(俗称“考纲”)没有出新的版本,考试范围内容与去年基本相同。建议使用老教材的考生在临考前几天浏览2006年版二期课改新教材的《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实验本)》。因为新教材附有近5年的考试真题和相关解说,考生可以借此对近几年的考试题型、答题要求、得分点有个感性认识。 在复习文言文时,考生首先应该关注考试篇目范围内的重点课文,掌握好课文中的常用实词、重要语句和文学常识。历年中考背诵默写的诗文重点是流传广泛的名句和一些涉及诗文主旨、体现诗文写作特点的语句(包括成语出典)。加点字解释题,则要求考生不但关注120个常用字的基本意思,还要注意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义项表述。 密码2 现代文阅读要关注鉴赏评价类试题 做现代文阅读时,考生要有较强的整体意识。有些题目的题干只涉及文章某一部分,而答案则可能涉及文章其他部分。记叙文内容概括要注意表述的完整性,如果试题没有对答案作字数限制,概括情节内容的文字则应该包含“什么人在何种情景下做了什么事”这些要素。 现代文阅读分析还要关注鉴赏评价类试题。这类试题时常会给考生一个相对宽泛的审美范围,由考生自主决定鉴赏评价对象。完成这种试题需要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切入口。切入口的选择依据首先是文本的特点,其次是考生自己的擅长。一般情况下,记叙性文字比较容易从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角度切入进行赏析。作品的社会意义,也属于鉴赏评价的考试范围。 完成鉴赏评价类试题,通常一开头就要精炼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展开时也不能脱离阅读材料。为了答好鉴赏评价题,考生可以在考前研究一下各区县的模拟考试题。此外,在现代文阅读复习中还要关注语句补写、仿写等语言运用类试题。 密码3 作文题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认识和感想 从以往的传统看,中考作文题往往和学生自己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如2005年作文题“充满活力的岁月”。今年各区县模拟考作文题中“美丽”、“美好”、“阳光”类词语出现频率非常高。如南汇“美丽的景致”、虹口“美好的情感”、闵行“美好的时光”等,都要求学生审视自己的成长环境,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认识和感想,这类试题在写人记事时,要倾注自己真挚的情感。文章内容必须充实,切忌假、大、空。 【数学】得基础分得“天下” □上海实验学校东校余金辉 结合近两年的中考试卷,会对中考试卷的难易程度设置,整体要求把握,知识点的分布情况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尤其应当关注试卷的变化和出题方向。如分值安排、难易比例、考查重点等等,对于近年来未曾出到而大纲中又提到的知识点,也应多加留心。 密码1 强化基础训练今年的中考试题仍将忠于教材。在复习中如果抓住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也就抓住了中考的重点,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难题和怪题的研究上。做题要关注思路、方法和技巧。注意在仿真度较高的题目中发现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1.概念清楚复习中对基本概念要进行梳理,及时对常用的数学思想、重要的解题技巧和思路进行归纳总结,以课本为主,对那些平时尚未掌握的知识点要搞懂。还应把知识“串”起来形成网络体系。 2.作图正确图形对于几何、函数、三角等题目的解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图一定要力求正确,才能既快又准地解题。 3.推理精炼复习中有意识强化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特别在解解答题、综合题、探索题时,推理的步骤要精炼到位,准确表达出你所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4.灵活思维代数中以字母表示数为基础的方程思想,代入、消元、换元、配方等基本方法,几何中的图形变换(翻折、平移和旋转)添加辅助线等基本思想都是非常重要的。 密码2 特别注意基础题和中档题的得分 今年150分值中,基础题占到了110分左右,所以还是应当特别注意基础题和中档题的得分。 对于填空题和选择题,注意灵活地运用解题技巧,如选择(单项选择)可代入尝试、特值法、数形结合等等。对于解答题,要注意书写的规范性和完整性。相对较难的综合题、探索题,近几年来都会以函数为主或函数与几何等融合的题目,对于此类题目应首先读懂题意,以往有考生没看懂题目就盲目套用公式,这是不足取的。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