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北大清华要甘当二流 才有机会成一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 17:39  南方都市报

  两个月前,我在《南方都市报》上撰文提出“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大学扫成二流”;之后又写了系列文章,指出北大清华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领导地位将被香港的大学所取代。六月三十日,香港的几所大学向内地三千名学生发出了面试通知书,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媒体为之震动。内地精英考生,也显然把香港的大学放在优先选择的地位。与此同时,香港立法会也在讨论让香港成为区域高等教育中心的方案,明确提出香港的大学可以培养未来中国的国家领导人。香港的大学取代北大清华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头羊的势头,已经很难阻挡。

  面对这样的挑战,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内地一流大学应该怎么办?我的回答是,要甘当二流,当好二流;这样日后才有成为一流的机会。

  首先,香港几所主要大学在教育质量和学术上超过北大清华的势头,是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发展中形成的。香港是东亚金融中心,信息流动自由,社会开放,财力雄厚。这些外部环境当然更有利于大学的成长。北大清华要在短期内扭转目前的弱势是不现实的。我们过去一直觉得北大清华代表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流,只不过是因为信息流通不畅,外面的情况知道太少太晚而已。我最近撰写的一系列文章,实际上就是捅破了这层遮蔽大家眼睛的窗户纸。

  第二,香港是中国的领土,在

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香港又是中国最发达、最开放以及法治最健全的地区,可以培养未来的领袖。内地的精英学生涌向香港,不是内地之失,而是内地之得。所以,我们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让人才流出去,接受更先进的训练,并且在外面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然后回来为内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我特别需要指出,未来二十年,中国经济要维持现有的

竞争力,就必须拥有一批国际一流企业或跨国公司。它们必须步日韩企业之后尘,占领国际市场。这些企业需要一大批懂得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法律规范、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的人才。而目前北大清华等内地一流学府,在这方面完全不胜任。比如我早就指出,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市场,而中国内地大学里却没有像样的美国研究。如果北大清华不能培养这样的人才,就应该让一部分优秀人才走出去,到包括香港的大学这样有质量的地方接受教育。

  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应该为香港的大学进军内地而欢呼。这并不是中国人才的流失,而是高等教育的升级:香港在我们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之上,创造了更高一级的大学。同时,我们还必须防止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以香港的挑战为借口,向国家要求追加投资,加剧中国内地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北大清华不可能通过烧钱来获得培养上述那种全球化人才的能力,而必须要靠更健康的教育制度和理念以及更开放的大环境。以目前的情况看,这些条件都不具备。烧钱也是白烧。

  那么,北大清华应该怎么办呢?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为内地培养人才为主要使命。香港的大学今年在内地发放了三千份面试通知,过几年可能会招三千名学生甚至更多。就算有三千名最好的学生去了香港,内地还有许多考生,许多人才。内地的教育成本,还是比香港低得多。北大清华,应该利用成本上的优势,降低教育费用,培养更多立足服务于本地的草根型人才。

  具体而言,北大清华要一反前几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那种好大喜功的做派,不要花大钱去外面请一些明星教授来撑门面,更不要投入大量资源来充实博士课程;而应利用现有师资集中精力办好本科生教育,缩小课堂规模,保证教授和学生有个人之间的交流,把资金尽可能地以奖学金的方式交给学生,解除他们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优秀学生日后可以到香港或美国读研究生。博士也未必一定要自己培养。事实上,现在内地的博士越来越多,越培养越烂,浪费的资源越来越大,教育费用不断上涨。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失去在教育成本上的优势。当年张维迎鼓吹衡量大学水平要看其博士课程的水平,这不仅暴露了他对西方高等教育的无知,而且误导了这些年内地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各大学争相上马博士课程,博导和博士点一大堆,却忽视了大学最基本的使命:本科教育。乃至北大一个系的名牌教授竟不认识一个本科生。

  一旦北大清华放下“一流”的架子,以平常心为学生服务,而不是烧钱寻租,反而容易办出一些特色。毕竟内地的教授们更了解内地学生。有了本科生教育的坚实基础,日后内地经济发展,资源充足,北大清华就会有和香港的大学分庭抗礼的机会。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