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中考 > 正文

部分高中压低预估线 南京中考高分落榜生增多

http://www.sina.com.cn 2006/07/12 14:55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记者刘家智戚若予

  【金陵晚报报道】 “我们学校一个学生考了625分,竟然还落榜了。”昨天,一初中学校校长忿忿地打电话给记者说,今年高分落榜的学生特别多,很多学校故意压低预估线,导致大量的高分考生败在了志愿上。

  这位校长表示,高分落榜的现象往年也有,但只是个别现象,而且往往是因为发挥失常,或不听老师劝告一意孤行。“但这种现象今年很普遍,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初步统计一下把我们吓了一大跳,近百个600分以上学生有十几个落榜,高分落榜率竟高达15%。”对此,该校长认为“这是部分高中学校在中招咨询时故意压低分数线造成的。”记者对照了市招办公布的投档线和相关学校在中考志愿咨询会上的预估线,结果发现,一志愿生源充足的第一批次录取学校中,除了省教院附中(29中) 的预估线比实际投档线高,其余学校的预估线都低于实际投档线,悬殊最大的一所学校少估了37分。

  在随后的采访中,几所学校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高分落榜生比往年明显增多。有校长指出,学校压低了预估线,实际录取线反而会高,因为填报的人多了,学校可以选择的范围就大,但录取是按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其结果就是,低几分的考生第一志愿分数不够,第二志愿学校在一志愿就已录满,从而出现高分落榜。

  一所完中校长说,其实他们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填志愿时也提醒过家长和考生,很多学校的预估线不可信,肯定比实际投档线低很多,但却被认为是截留生源,不想让本校的学生考到好学校去。

  高分落榜学生的增多造成了借读名额的“金贵”,有的家长问了好几个学校,得到的回答都是名额已满。据了解,由于高分落榜学生比往年多的多,学校5%的借读名额就显得“捉襟见肘”。但高分落榜也惠及了一部分本来难以招到高分学生的学校,他们纷纷开出优惠条件,减免择校费、进实验班,总之只要是高分的,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多招一点。有的学校甚至将线下20分20%的扩招名额全部拿出来,舍弃3万元一名扩招生的利润,用于招收高分落榜生。

  -记者手记

  用机制改变“故意压分”

  估分、估线、避险、扎堆、落榜。没想到今年南京中考考生也吃了“预估线”的亏,一如前几年的高考考生按所谓的“预估线”填报志愿吃了闷亏一样。

  无论中考、高考,填报志愿的方式想来就是那么几种:考前报、考后估分报、考后见分报。只要是估分,就难免有误差。今年记者见到的高考考生和中考考生中,估分分差在数十分的比比皆是。而由于高考和中考填报志愿的办法不同,高考可以不估分、即使估错了也无所谓,因为是见分填报志愿;而中考估错了,后果则可能很严重。

  对中考考生而言,不仅从心态上、而且从填报志愿的操作上,都要求自己准确估分,因为准确的估分是填报志愿学校的重要依据。然而,要做到估分准确实属不易:仅仅对照《标答》,考生若要准确回忆自己的答题步骤和每一步运算结果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文科的答题更难复忆。

  尽管估分难,可不管怎么说还是“自估”,正误全在自己掌控。可是,考生填报志愿还需要了解目标学校的投档线,并以此“定位”本人志愿。“估线”不比“估分”,考生和家长无法预估,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招生学校的预测。而由于投档线的产生只能在投档之后而不是之前,所以“预估投档线”本身就是一件极富风险的预测。

  从今年中考招生咨询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看,有的学校确实报出了低得令人吃惊的“预估线”。本报曾提醒过广大考生:“预估线”不可全信,且不排除有学校故意压低本校“预估线”以吸引生源的嫌疑。从前几年高考考生填报志愿的情况看,当“预估线”被广泛传播、且被许多考生作为填报志愿的指针时,必然导致“预估线”较高的院校少人填报、“预估线”较低的院校被争相追逐的状态。而这种带有普遍性的大众选择带来的结果恰恰与“预估线”相悖:“预估线”高的学校因为生源少、其实际投档线往往高不上去;而“预估线”低的院校由于生源众多,其实际投档线却居高不下,从而导致相对高分考生落榜。

  这就是被称作提升或拉下学校投档线的“无形之手”,它实际上是考生带有普遍性的志愿选项。理想状态它应该是散布的,最怕的就是“扎堆”,特别是高分考生挤作一团。所幸的是,从2005年起,高考填报志愿的办法改成了考后见分、见

分数线、见分数段填报,录取则是成绩优先、平行志愿,这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考生盲目填报志愿的风险,也极大地减少了高分落榜。

  中小学的生源竞争由来已久,在升学率指标驱动下,各校都想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优质高分考生。而在考生、特别是高分考生及其家长的心目中,对其目标学校也有自己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理想化的、像依次发牌一样均衡生源是不可能做到的;而简单依赖招生规则来实现生源均衡也是难以奏效的,就像今年的高分考生落榜后四处寻机扩招、借读一样,他们还是想去理想的学校,而只要他们做到了(政策允许的),还是不同学校存在不均衡的生源。

  至此,我们不妨深思:除了要求故意压低“预估线”的学校更加诚信之外,在招生体制、机制上是不是应该与时俱进、更有作为?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