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正文

教育不该掩耳盗铃:高中语文新课本大胆谈性

http://www.sina.com.cn 2006/07/21 10:53  时代商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虽然高中毕业已有十余年,但每当读到这篇散文,沈阳的刘洪青先生总能想起当年跟同学一起大声朗读的情景。

  昨天,听说《荷塘月色》、《荷花淀》、《祝福》、《药》等一些经典文章已经从今秋新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消失”,刘洪青有些意外、有些失落,他立刻上网找到这些文章并
下载下来。

  那么,除了本报已经报道过的《泰坦尼克号》影评等内容成高中教材新内容外,新教材还有哪些突破?为什么要对语文课本进行这么大的删减?对于这些经典文章的“消失”,市民们都怎么看?昨天,记者再次进行了采访。

  【更大突破】

  语文新课本中大胆谈“性”

  “教材不应该与时代脱节。” 沈阳市语文教研组教研员柳文波认为,“时代毕竟变了,许多与生活脱节的内容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得到预期的效果,钱甚至爱情……这些与时代生活贴近的东西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共鸣。”

  “比如穆旦的《春》,描写了青春期孩子生理、心理觉醒变化的内容。”以前人们认为这样的文章不利于学生成长,而现在入选,则认为该文对民俗、情感教育有一定的启迪与帮助。

  “教育不应该掩耳盗铃,而应该直面问题、正面引导。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孩子思想这么开放,你不说这些问题,就表示这些问题不存在吗?就表示孩子的思想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吗?不是的,语文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爱以及美好事物的追求。”柳文波认为,语文最迫切解决的尤其是中小学生最要迫切解决的,是需要充满教与学意义的文本。所谓充满教与学意义的文本,是指文质兼美且适合于青少年心理、生理的文本个例。课本是一个个例子,这种说法就是强调语言的运用。

  对于有些经典课文的落选,柳文波表示,虽然有遗憾,但中国的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好的报道可以是教材、学生好的作品也可以是教材。可以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尤其是处在现在这么一个文化多元发展的时期,选用怎样的语文教材,关键是要与正在推进的新课程改革相得益彰:要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要让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要让教材从知识传递转化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揭开疑问】

  探寻课本文章增删的背后

  这两年,每到开学时,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都会出一些“新闻”: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读本首次选入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罗大佑歌曲《现象七十二变》列在高教社新版《大学语文》的诗歌篇,刘翔奥运夺冠被写入上海市小学5年语文教材中。与此同时,人教社出版的语文新课本删除了《狼牙山五壮士》(后经教育部辟谣,这个消息有误),都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教材篇章究竟谁上谁下?沈阳市语文教研组教研员柳文波介绍,教材的出炉相当严格,虽然原则上来说,有能力的人都可以来编选教材,但过程非常复杂。

  一般来说,首先必须在相关部门立项,通过之后,出版社组织编写,然后送上去审查,只有审查合格了才能进入市场流通。在这一过程中,“淘汰率相当高”。

  语文教材文章篇目的选择更存在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语文课本的篇章,必须不断经受当代价值观念的苛刻的检验,要堪称经典。”省教科院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刘建琼说。而且,经典是和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的,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其被历史所遗忘是命中注定的。

  【经典分析】

  此次是改革中最大的一次

  已经44岁的李志东现在是沈阳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已经在语文教学战线上奋斗了21个春秋的他,经历了语文课程改革最大的三次变化。对此,他颇有感触地说:“从读书伊始到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共30多年时间,我读教的课本有好多套。从蹩脚的政治说教语录,到行为主义的知识灌输教本,再到追求语言艺术的新语文读本,一套课本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主流思想、人文追求,表现了一个时代的话语权力和言说体系。”

  李志东告诉记者,从1904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制度诞生以来,“语文”诞生已经102年了。1958年到1976年的中小学教材走进了一个怪圈,那不是从热爱母语的意识培养开始,而是一种崇拜需要。1977年到1995年是期盼革新的曲折时代,预示着一个语文教学理性时代的即将到来。但是,那时对语文课文的选择还不是运用的需要或者说是学习的需要,而是一种学术研究,是一种静态的语言学习。今年即将启用的高中语文教材则与时代生活贴近,更易获学生共鸣。教材中融入了更多时尚元素,是历届语文教材改革中力度最大的一次。“事实上,此次高中课改的变化,表面上是文章的变化,但实质上确是教学目标的变化,从原来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到现在注重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