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正文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35年发展历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08/04 10:22  西藏大学网站

  三十五载岁月沧桑,三十五载春华秋实。

  35年前,西藏农牧学院所在地还是一片卵石遍布、杂草丛生的沼泽地;35年后的今天,这块荒地上已经建成了一所设施齐全、环境幽美的高等学府。35年来,西藏农牧学院的发展,倾注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凝聚着社会各界的支持,渗透着一代又一代农牧学院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心血和汗水。

  每一页历史,都是一段难忘的记忆;每一步跨越,都是一首催人奋进的歌……

  筹建创业时期(1971 年—1978 年):一段艰难的岁月

  1971 年5月16日,西藏自治区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发出《关于恢复西藏民族学院若干问题纪要》文件,决定正式恢复以前撤销的西藏民族学院,并决定将校址从陕西迁回西藏。同年7月,西藏民族学院党委成立了“西藏民院迁址筹建处”。

  1972 年5月3日,西藏自治区革委会批准了“西藏民院总体规划”,规划规定了学院总体规模为:在校师生员工2000 人,基建面积37500 平方米,总投资800万元,3年基本建成。学校暂设预科、政治、藏文、农学、畜牧兽医、卫生、财会、机电8个专业。1973 年5月,校舍房建工程正式开工。

  1974 年12月3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西藏民院继续在陕西咸阳办学,西藏林芝筹建处改为“西藏民院林芝分院”,属地级事业建制,并于当月任命组建了分院党委。分院党委在“边迁校、边建设、边办学”的思想指导下,制定了“根据西藏建设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人才”的办学方向。同年,由西藏民院总院迁来了首批学生,到年底,分院在校生达282人;1975 年,又从陕西转入技工专业班、农业会计大专班等班学生约100人。至此,计划搬迁的西藏民族学院有关专业转移完毕。

  1978 年西藏民院林芝分院校舍第一期工程建成,建筑面积31440.79 平方米;当时共有在校生524人、教职工420人。设有农学、畜牧兽医、林学、农机水电、财会5个系、9个专业及化学、物理、生物、金属材料4个实验室。

  经过筹建者们几年的艰苦奋斗,尽管在师资、设备、校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毕竟在尼洋河畔的乱石滩上,建起了一所初具规模的高等院校。

  在这一时期,筹建者们在黄沙漫卷、满目苍凉的沙石滩上建校址、平校园、造菜地、开果园、筑围墙、搞绿化……全院师生员工边生产、边建设,边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这种艰苦创业、自力更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无私奉献精神,凝聚成“筹建精神”,为学院的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筹建过程中,学院有两名职工献出了宝贵生命,3名职工身体致残。

  巩固发展时期(1978 年—1994 年):一首奋进的诗篇

  1978 年4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正式更名为“西藏农牧学院”。9月4日,学院隆重召开了正式成立大会。从此,西藏第一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所高等理工学院在西藏正式诞生。

  这一时期,学院继续发扬“筹建精神”,进一步绿化、美化校园,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979 年,学院自己动手设计施工建造了教学实习水电站;

  1985 年,建立了高原生态研究所和3569 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大楼,购进各种大中型教学仪器、设备5000 多台,装备了33个实验室;

  1988 年建成一座面积4000 平方米的图书馆;

  1991 年,原国家农牧渔业部投资修建的干部培训中心落成,随后,学院又先后建起了电教中心,扩建、完善了原来粗糙简陋的工厂、农场、牧场、果园、苗圃等,使教学、科研条件大为改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拨乱反正,学院工作重心集中到了教学方面。

  1984 年,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原国家农牧渔业部、林业部、水利电力部和西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对口援助西藏农牧学院办学。

  1985 年,学院根据西藏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方向。同时,学院科研工作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工作逐步走上正常发展轨道。稳步提高时期

  (1995 年—2000 年):一曲昂扬的乐章

  在这一阶段,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也加大了对西藏农牧学院的支持力度,为学院改革、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学院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难得机遇,从农业部、水利部、林业部引进了一批专业干部到学院工作。从此,西藏农牧学院步入了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快车道”。

  为加快西藏农牧林水电科教事业的发展,配合自治区实施“科教兴藏”、“科教兴农”战略,农牧学院党委对学院的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

  第一牞农牧学院必须面向西藏这个特定的环境,把教育与大农业这两个战略重点结合好,培养出西藏大农业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必须坚持面向西藏农业,面向西藏农牧区,面向西藏农牧民,坚持为西藏的农业现代化服务;

  第三,努力发挥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新的工作思路是坚持“1234 工程”,即坚持服务“三农”(农牧林区、农牧林业、农牧民);强化教学与科研两个重点;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个关系;加强领导班子、师资队伍、管理、德育四个系统建设。

  在“筹建精神”的号召下,学院党委带领全院师生员工因地制宜、深入细致地开展各项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宏观办学机制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四大系统工程,即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高起点、低重心、重实效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拓展了“内引外联”的兴校强校路子;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建设工作。

  在教学工作上,师生逐步树立了改革发展观、大农业观、新农牧区观、复合型人才培养观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学院按照“强基、改老、拓宽、创新”的思路,调整优化了专业结构,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充分利用内地兄弟院校大力支援的机遇,通过援藏教师的“传、帮、带”和“送出去、请进来”,鼓励在职自修,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在科研工作上,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转变观念、调整科研方向,学院的科研工作实现了从“自发、封闭型”向“主动、开放型”转变;从“单兵作战”向“合理组配、群体攻关”转变;从“单纯为科研而搞科研”向“面向农牧林经济发展找课题、搞科研”转变。

  在开门办学的实践中,国家各部委和内地兄弟院校成为学院深化改革的坚强后盾,为学院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人才支持。学院先后与西藏金珠集团、广东省科委等企业、科研部门合作,与拉萨市、山南地区等地以及林芝地区部分县联合办学,不断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和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

  这一时期,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机遇+实干+精神”是最突出的特点,是获奖级别较高、数量较多、综合效益较好的时期。学院在教学、科研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建设等方面共获各项奖励40多项,其中国家级7项,自治区级34项;教师发表在各类期刊上的论文150余篇,获奖23篇;出版著作、科普读物、乡土教材20余种。

  开拓奋进时期(2001 年至2005 年):一首豪迈的劲歌

  这一时期是学院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学院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教育理念,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员工实施“科教兴藏”、“人才强区”、“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深化改革,教育改革与各项事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深化教学改革。一是提出了学科建设的框架性意见,完成了生态学等11个重点学科和生物技术中心等11个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二是加强了课程建设,共确立32门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和13个教学研究项目。三是积极申报新增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大力调整专业设置,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布局,突出特色、优势,提高办学层次。研究生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到2005 年拥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在校硕士研究生人数达19人;本科专业也从2000 年的9个增加到2005 年的28个。四是遵循“强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原则,多次修订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增设了70多门校级公共选修课。五是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共制订或修订了27个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推进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六是进一步推行教师聘任制,严格实行“试讲制”。七是进一步加强了教研室建设,注重发挥学术骨干的核心作用。八是严格实行“考教分离”,学风、考风明显转变。九是加大了学生教学实习及实验力度,积极探索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新模式。十是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对教学质量实行全面监督、指导。十一是召开教学工作大会,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十二是按照国家统一学科大类,2005 年完成了系部及学科专业调整。

  师资队伍建设。一是紧紧抓住援藏契机,充分发挥援藏干部和本院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实行导师制,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同时,与对口支援院校合作开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二是鼓励教师通过单考单录、全国统考和国际合作等途径攻读硕士以上学位。三是积极选派人员进修、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四是采取积极措施,引进硕士以上的高层次人才。五是通过自学和集中培训,加强了教师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六是积极引进对口支援院校本科以上毕业生,极大地改善了学院教师的学缘结构。七是鼓励支持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在实践锻炼中提高综合素质。

  基础设施建设。学院千方百计争取建设资金,切实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的重大困难,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一是在国家有关部(局)和对口支援单位的大力援助下,继续加强了作物良种繁育试验基地等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9个实验室。二是在自治区教育厅的直接关心下,投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室、实习基地及食堂、图书馆等内部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国家有关部(局)和对口支援单位还为学院捐赠了大批图书和现代化办公设备,改善了办学和办公条件。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上级对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达6721.08 万元,共新建校舍46014.66 平方米,校舍总面积从2000 年的76114.54 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104693 平方米。五是落实老校区改造项目经费1604.65 万元;落实新建实验室仪器设备投资、15个实验室改造和实习基地建设投资共计2896.55 万元。同时,积极申报并完成了学院“十一五”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自治区将在教育“十一五”规划项目给学院投资建设资金2亿元;积极申报完成了重点实验室建设五年计划,投资图书馆设备项目599.215 万元。

  科研、科技开发。学院坚持“产、学、研结合,教学科研并重,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基本工作方针,一是立足西藏农牧林水电生产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了科研方向,加强了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服务性,努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以国家有关部(局)、对口支援院校、科研院所为强大后盾,开展横向交流与合作,多领域、多渠道申请项目。三是先后制订或修订了《关于加强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师生科学素养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科研工作文件,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突出了质量、注重了效益、提高了效率。四是进一步加强了科研“硬件”建设,科研设施和科研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五是通过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加强,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发展。通过积极努力,共有70项科研项目获得立项,科研经费1174.86 万元,平均每年14项,到位资金234.97 万元。获各类科技进步奖8项,公开发表论文3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在争取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立项方面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6个项目获得资助。

  学生教育管理。学院始终坚持严格管理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制度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宏观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三个坚持相结合”的管理工作方法,确立了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念,注重学生潜力发挥和个性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注重学生政工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与管理,制定并完善了学生工作目标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提高了学生工作的质量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水平。二是加强了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先后制定或修订完善了学生收费管理办法等52个规章制度,建立完善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促进了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三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学生“推优”工作,开展共青团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社团管理,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四是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暑期“三下乡”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五年中,共有8283 人次参加寒假社会实践调查。五是建立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实施“奖、贷、助、补、减”政策牞确保每一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六是加强学生技能培训,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和招生工作。

  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院充分利用学科和专业优势,积极为西藏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一是围绕农牧林水电生产的实际,积极主动地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实际生产单位合作,深入生产第一线,先后研究解决了一些生产实际问题。二是先后完成了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如藏东南可食性生物资源调查研究等,承担并完成了优质青稞生产基地建设等多个项目的设计规划,先后参与了工布江达县林业局古树鉴定等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解决了技术难题。三是利用成熟技术,开发特色资源,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功研制并长期生产了西藏野生桃汁、沙棘汁等系列饮料和“抗雪灾压缩饲料”等圣浓系列饲料等科技产品。四是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努力为地方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据不完全统计,5年中,学院先后为有关单位和部门具体承办各级各类培训班30个,累计培训各级各类人员2533 人次。受援工作、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五年中,学院累计吸收援藏建设项目13项,资金327.7 万元;援藏干部承担科研项目28项,到位经费237.68 万元。与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一步巩固或建立了合作联系,与学院建立合作联系的高校、科研院所达21所。2003 年9月,学院成功召开了首次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1995 年对口支援以来学院受援工作的经验,研究了下一步的对口支援工作计划和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等事宜。2004 年,首次承办了“林业领域重点学科建设研讨会”等较高规格、较大规模的国内学术研讨会。学院还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林肯校区、挪威—中国·西藏大学合作网签定了合作协议。派出到国外留学、培训、学术交流和洽谈合作人员19人次,美国、挪威等国外专家、学者和项目官员共19人次先后到学院讲学、洽谈合作事宜。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努力创造和优化培养、引进、稳定和用好人才的机制以及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工作环境。二是继续推行聘任制,实行竞争激励机制,推进科级干部的考核、竞聘、续聘工作。三是对部分中层干部进行了轮岗交流。四是制订完善实施了攻读研究生管理办法,鼓励教师攻读硕士以上学位,提高学历和业务素质。五是制订了2003 —2005 年干部培训计划,稳定干部队伍,提高干部素质。六是在稳定现有人才的同时,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和途径。七是制定职称评审、聘后管理办法,完善了职称评审、资格认定、职称聘任工作机制。八是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学院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深入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九是持续推进校务公开、财务公开,扩大公开范围,加强群众监督,依法科学推进学院的各项工作。十是进一步加强了学院财务管理,强化预算和决算管理,切实加强审计和监督,确保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十一是制订完善学院成人教育管理办法和各类产业管理,逐步推行成本核算,提高办学效益。十二是以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不断挖掘内部潜力。十三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后勤服务实体实行了企业化和半企业化管理。十四是进一步加快后勤产业建设,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学院现状:一幅恬美的画卷

  农牧学院坐落在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地区八一镇,这里森林茂密,气候宜人。学院占地1300 余亩,东临碧水长流的尼洋河,西倚苍翠葱郁的觉木山;校园集自然之秀、汇人文之灵;依山傍水、满园苍翠;鸟语花香、幽静雅致。

  经过35年的建设和发展,西藏农牧学院发展成为集农牧林水电学科于一体、具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高等理工院校。学院现有教职工397人,专任教师218人,教授、副教授77人,讲师、实验师等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42人,其中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36人牞另有51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全日制在校生2100 多人。

  学院现设植物科学技术系、动物科学技术系、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水利电力与土木工程系、公共教学部、成人教育部和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等7个教学科研业务单位。有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预防兽医学、森林培育学、水利水电工程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28个本科专业、19个专科专业,涵盖理、工、农、经、管五大学科门类,广泛涉及农、牧、林、水、电、生态的各个领域,与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建设紧密联系。

  学院拥有国家级野外定位站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5个、重点实验室10个。学院校舍11万平方米,拥有配备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的多功能教学楼、远程教育大楼,标准化体育运动场和标准化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图书馆藏书24万册,订有中外期刊5100 余种;学院编辑出版《西藏农牧学院学报》、《西藏农牧学院校报》、《农院青年》等刊物;面向西藏、湖北、四川、云南等14个省区及驻藏部队招生。

  35年来,西藏农牧学院已为西藏农牧林水电行业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000 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技术、管理、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骨干,为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一五”展望(2005 年—2010 年):一支奋进的号角

  西藏农牧学院将继续立足西藏,服务“三农”,遵循“博学为农、精业兴藏”的校训,树立“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以本科教育为主,以培养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以智力和技术支撑西藏经济发展为己任,以农林学科为重点,农、理、工、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把西藏农牧学院办成教学与科研水平在区内一流的教学型大学。

  西藏农牧学院的各项工作,将围绕“六大工程”展开,即:实施“龙头工程”,推进学科建设;实施“中心工程”,推进教学和科研发展;实施“基础工程”,推进人才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创新工程”,推进教育改革、体制创新、机制优化;实施“素质工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人文素质、道德修养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教育;实施“保障工程”,推进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共卫生与公共安全,构建和谐校园。

  到2010 年,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达到5000 人的办学规模,生师比稳定在15∶1的水平,师资结构更趋合理;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科研项目层次与到位资金、科技成果转化有质的飞跃,对外交流与合作达到一个新水平;教学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学生管理和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稳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共卫生与公共安全等机制不断创新;学院综合

竞争力、社会影响力整体提升,逐步发展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适中的区内一流大学。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起点上,西藏农牧学院将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2007 年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弘扬“老西藏精神”和“学院筹建精神”,努力奋进,开拓创新,促进学院各项事业的腾飞,促进学院在新的起跑线上迈步跨越!

  回顾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百倍。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牧学院将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个个栋梁之才将从这里意气风发地走出去,成为西藏建设的中流砥柱……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