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正文

大学生就业艰难 高校专业设置应该改改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09/11 14:40  山西日报

  记者在山西人才市场举办的一次招聘会上见到山西工商学院应届毕业生张银康时,他那张年轻的脸上写满了焦虑和疲惫。小张已经记不清自己毕业前后究竟赶了多少场招聘会,只记得无论到哪里应聘,自己所学专业都是人满为患,每次均无功而返。而3年前,小张被山西工商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录取时,所有人都认定他考上这个热门专业后,将来就业一定不发愁。

  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尽合拍

  2006年上半年山西人才市场数据调查显示:一度时期就业面相当宽的计算机、财会、文秘、医药、广告和师范等6类专业人才,今年上半年却明显供大于求。无独有偶,新浪网考试频道刚刚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高校所设热门专业大多遭遇尴尬,前几年还热得烫手的法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等专业,这次却分别排在就业“滞销榜”的3—5位。张银康难觅称心工作,只是当前高校热门专业遭遇就业寒流的例证之一。

  诸多热门专业为何“黄花”不再?细究原因,固然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有着很大关系,而更主要的是,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二者之间不尽合拍。一些高校为了吸引生源,社会上什么专业热就一窝蜂地都设什么。这样一来,本来在社会上供不应求的热门专业,需求量很快逆转为供大于求,热门也就变成了冷门。专业趋同带来了高校无特点、人才无特色,培养出的大学生无明显优势、就业

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不管毕业生是否好找工作,专业设置多少年岿然不变,每年该招多少还招多少,这是高校专业设置不科学的又一表现。记者了解到,我省一些高校,有极个别老化专业迟迟不肯退出“舞台”,比如Windows早被广泛应用,有的却还在天天讲Dos……如此这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知识严重滞后,出现“就业难”也就在所难免。

  高校专业设置须做到“产销对路”

  有这样一个比喻:在就业市场上,高校是厂家,大学生是产品。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的确就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高校培养大学生也存在着一个“产销”是否对路、供求平衡与否的问题。只有所学专业具有足够的社会需求,大学生才可能找到称心工作;一旦所学专业在社会上严重供大于求,势必就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尽管一些高校存在着个别专业设置“落伍”的问题,但客观地讲,我省多数高校近年来已将就业率视作了专业能否办下去的重要标志,纷纷淘汰掉那些严重滞后于当前社会需求的专业,什么专业热,便新增什么专业。然而,这种做法表面看来是按就业市场规律办事,实则却是“今天下雨,明天打伞”,在设置专业上总是慢半拍,赶不上社会的需求。

  山西人才市场信息联络部副部长杜晓华认为,专业的热与冷之间其实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增加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这样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他还认为,政府也应尽快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向高校随时发布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专业设置供求不平衡给高校以警告。

  当前,打着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口号,有的以专业性见长的高校在朝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农业大学增设了艺术专业,理工大学新增了文艺类专业……但由于教育资源和教师知识结构的不相匹配,这类专业的设置往往难获成功。这股在专业设置上急功近利、盲目攀比之风须“急刹车”。

  正确处理当前就业需求与长期社会需求的关系

  采访中,我省教育专家指出,高校专业设置的“产销对路”,主要指的是高校所设专业与当前就业市场之间的“对路”,而同时也应当包括有高校所设专业与长期社会需求的相互“对路”。

  省教育厅的一名官员告诉记者,应当说,高校所设大部分专业的社会需求都能够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得到明显反映,所以,就业率必须成为审视高校专业能否办下去的重要标志。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仍然有一些专业,虽然也有着社会需求,却很难在就业市场的需求曲线上得到反映,甚至根本没有反映,如考古、训诂等人文研究领域的冷僻学科等。假如我们完全以就业率高低作为高校专业设置与否的导向,那这些学科就必然面临被削弱,甚至是被取消的命运。这样,这些学科的发展与学术的延续就会面临危机,我们的教育就成为了跛足的教育。

  鉴于此,科学的态度是,高校考虑专业的设置时,既不能无视市场需求,也不能惟当前的就业率是从,应当科学确定就业率在专业设置中的分量,在重点关注当前就业需求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长期社会需求。

  诚如我省一位教育专家所言,高等教育承担着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任,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站的高、看的远。对于一些目前虽看不到市场需求的专业,但只要有社会价值,就应当办下去,为社会、为未来储备优秀人才,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

  本报记者范非 实习生郭玉琴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