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正文

江南时报社论:高考改革方案如何应对民意反馈

http://www.sina.com.cn 2006/09/23 14:34  人民网-江南时报

  高考改革的趋势不可阻挡,高考改革的方向不能悖离。不管是出于保持新课改的“与时俱进”,还是出于现行体制弊端约束人才遴选的迫切需要,高考改革都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一旦改革,就必须顺应民意,体察民生。因为改革的终极目的,大而言之,应该是让高考真正成为一个遴选人才的最高平台,让民众尽享改革之成果。

  千呼万唤始出来,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考方案终于浮出水面。方案甫一露面,便以其
“新锐、超前”的姿态引起各方的极大关注,以及由此而生的褒扬与批评,质疑与反对。然而,江苏高考相应法规的出台尚未“尘埃落定”,改革的步伐仍在稳步推进,此前的院士建言与市民反馈,此时的媒体关注与社会评价,都亟须厘清一点,就是在高考改革中,该如何面对这些“争鸣”的声音,是充耳不闻,我行我素,置之不理;还是体恤民情,采言纳谏,优化立法;或是人言可畏,全盘照收,打退堂鼓?

  事实上,在这场争论中,江苏高考改革的最大亮点应在于首次实现高考改革方案向社会公示。正如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所言:“高考当方案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对操作性的配套性工作也作了些探索研究,但仍然是初步的,我们诚挚希望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使高考方案得到进一步完善。”这一论断恰恰说明了江苏省高考方案在动态的改革之中,基于此所产生的争鸣将是一次良性的民意互动。

  同样,也正由于高考的重要性,以及改革的迫切性,职能部门出台政策必须慎之又慎,不仅要在改革的主体上创新,更须在程序上进一步规范。当大家都在关注高考改革的每一个细节,或者说是民众的目光都投放在高考改革的“形式之争”、“内容之争”、“情理之争”时,却忽视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高考改革的“程序之争”,而这则可能是最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因为所有领域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须遵循一个科学的程序,程序的正义与公平将直接影响到法规的合法性、科学性与适用性以及公众的接受程度。

  当然,高考改革不能被看作是领导政绩,更不能当成政府行政的试验品,它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维系社会发展、直指民族素质的“百年之计”。因此,频繁改革也许会被视为“政绩饥渴”,开拓创新将不可避免有“执政浮躁”之嫌,这一切必须给予辩证的评价。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看到,在此次江苏高考改革中,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公示”结果,也即如何处理民意反馈。假如一片喝彩,当然方案通过没什么麻烦。如果一片喝倒彩,或是反对的声音占大多数呢?这就需要有一套业已成形的应对措施——因为“民意”也需要科学地分析和梳理。当国情还处在“一考定终身”、“应试指挥棒”的阶段,期望以家长为主体的“民意”全都站在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和现代文明的较高层面去接受一个前瞻性的高考方案,是不现实也是没必要的。但评论员相信,江苏的这个高考新方案,一定代表着时代性、进步性,符合国家利益和绝大部分民众特别是绝大多数孩子的利益。一味拒绝公众挑刺,固然不对,对来自民意的合理部分和可操作部分,方案可进一步修改,以达成最大程度的共识。但也切忌误读民意,缩首畏尾,停止甚至收回改革的步伐。因为任何改革都是打破旧的秩序,触及当代一些人的利益,阻力是难免的。如果遇阻废改,求稳复旧,这样的结果比不思改革还要可怕。

  一百年前,当中国传统的科举制被废除时,当时不习惯、不理解、不赞成的声音也不在少数。所以,检验江苏新高考方案,不要仅仅着眼于未来几年。也许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之后,方能显现出它的积极意义。但改革,必须向前。(本报评论员)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