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时评:高考改革应避免“城市取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9/25 16:02 燕赵都市报 | |||||||||
近日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2007年新课标高考大纲近日出台,明年将率先在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实施。其中,音乐美术被列为广东、山东两省高考选考科目。(《北京晨报》9月21日) 不可否认,将音乐美术列为高考选考科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内含着对考生个性差异的尊重,是高考改革兼顾统一性和多样化的具体体现。但是,此举对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客观上存在不利于农村考生等弱势群体的因素,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在过去偏重考察知识面和记忆力的情况下,刻苦攻读也可取得高分,而当高考日益偏重于考测能力的时候,应该承认勤奋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的条件和环境所起的作用有所上升。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由此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极为不均,国家这种向城市倾斜的政策所形成的剪刀差,使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条件远不如城市学生。他们在高考中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同的起跑线上,农村考生明显处于劣势。如果不考虑起点的不公平,而只是片面强调机会的公平,就可能加剧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反观我国的高考,在制定政策时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不仅没有照顾到农村考生的利益,而且明显地存在着城市价值中心的倾向,在原本就已经不公平的起点上,又将政策向城市考生倾斜,这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考生来说就不公平了。 美国名校哈佛大学近日宣布,他们将从2008年秋季开始取消实行了30年的“提前录取”政策,因为提前录取使本身就有优势的人更占优势,而少数族裔和来自农村、外国以及教育资源贫乏的高中生则失去了这些机会。这种机制破坏学校学生的多样性,不利于贫困和少数族裔学生进入大学。 显然,与哈佛大学相比,我们的许多高考改革无论是在招生名额还是招生政策上,都更多地将优惠政策偏向北京、上海大城市,而忽视了贫困地区和寒门学子的利益。一项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农民、工人和下岗失业人员家庭的子女,必须考出高人一筹的分数,才可能考上大学,且大多就读于普通院校,选择较为冷门的、收费较低的学科;而具有更多政治、经济、社会资本的优势阶层的子女,则较多分布在重点院校和优势学科。上北大、清华的农家子弟越来越少,已经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教育为他们提供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是下层群体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桥梁,正是这个途径的存在,各阶层才有了融合的可能,社会也才能在相对的不平等之中得以稳定。所以,高考改革要尽量避免“城市取向”的价值偏差,应考虑到农村学生的生活,既要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也要让弱势群体在高考中有用武之地。(作者:黄杰)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