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自考 > 正文

苏轼--杨万里

http://www.sina.com.cn 2006/09/28 22:46  北京自考热线

  游金山寺(我家江水初发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人耿介正直,才意超迈,旷达爽朗,随缘自适,关怀民生。

  ○创作成就:所作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由于他屡

  谪,作品往往流露达观放任、忘情得失的思想情绪。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的新风气;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对后世影响极深。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

  ○此诗描写了瑰丽幽奇的金山寺江景,抒发了作者由于宦海浮沉而产生的哀切缅邈的乡思归意。(对宦海浮沉的解嘲,乡思与归心,归隐不得而产生的痛苦和悔恨等难言的苦衷)

  ○结构特点:首二句概括了万里之行程,半生之经历,且接触了诗的主题:思归。以下十句写傍晚至深夜长江的瑰丽景象。最后四句写作者渴望归隐的心情。全诗景象开阔,笔法多变,或由奇入纪,或将无作有,或描写现实,或悬想未来,如纪昀所评“首尾谨严,笔笔矫健,节短而波澜甚阔”。

  荔枝叹

  ○苏轼,此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明确的针对性,体现了苏轼同情人民、勇于批判时政的进步思想。它尖锐指出统治阶级的开颜一笑,往往是建筑在人民“颠坑仆欲、惊尘溅血”之上的。用“君不见”转入现实批判,点名揭露当今权臣进贡茶叶和牡丹两事,从讽古变成刺今,表现了无私无畏的批判精神。

  ○结构特点:布局开拓,笔势腾挪,六十二句扣“荔枝”上,次四句扣在“叹”上,而“君不见”一段,百感交集。决不“就题还题”,代表了苏轼诗讲究才学和

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这些散句和议论加强了该诗的表现力。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

  ○苏轼,全诗通过怀渑池、感离别的描写和议论,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动荡先常的感慨,其中也蕴涵着诗人独有的乐观洒脱的精神。

  ○以议论入诗,概括深刻,意象新颖。从“雪泥”引发,变实景为虚拟,从而创造出“雪泥鸿爪”的典型意象。“飞鸿”不是具体的“物”而是表达诗人某种情感、理念的一个象征物。它是在“议论”的氛围中实现的高度概括的意象,是一个“抽象的形象”。实际上是诗人无数次人生体验的艺术表达,是诗人对人生漂泊不定感受的哲理性的升华和概括。

  江城子

  ○苏轼,将悼亡内容写入词中苏轼为首创。

  ○倾吐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情思念,表现了作者与亡妻感情之笃厚,也寄寓了作者宦海浮沉的人生感慨。

  ○艺术表现特点:想象丰富,结构簇复曲折。作者在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中驰骋想象,把过去与未来、梦境与现实、生者与死者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回环往复,曲折有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真挚深婉的情感历程。

  水调歌头

  ○苏轼,表现了作者由超脱尘世的思想转化为向往与追求人间美好生活的过程。“但愿人才久,千里共婵娟”充分显示出诗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和阔大,作者从个人的感情之中超脱出来,把一已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放在时、空、人生这一大的范畴中进行思考。

  ○写月亮形象想象丰富:“明月几时有”写月之初生,“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乃月之宫殿,“起舞弄清影”乃月之影,“转朱阁”乃月之行,“阴晴圆缺”乃月之变,“何事长向别时圆”乃月之情,“婵娟”乃月之形,月成为一个有寒暖流、有感情、有生命的艺术形象。

  ○写作者情感曲折委婉:写作者因不满现实而神往天上生活,是第一次转折;写他由神往天上生活转而留恋人间,是第二次转折;写作者因月圆人不圆而产生的怨月情绪,是第三次转折;最后写作者因感悟到“悲欢离合”与“阴晴圆缺”自古“难全”,对月亮同情与原谅,把人与月、古与今自然地融为一体,达到了人月同其命运的境界,这是再一次转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被贬黄州,曾两游赤壁,时年47岁,他深感年岁渐老,功名事业未成,宦海风波不断,遂借周瑜在赤壁之战建立大功的往事以抒发自己的怀抱,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沉郁低徊不失旷达豪爽的情调,最后跳出后的自慰:人生如梦,不论得失,且把千古兴亡之慨、早生华发之悲抛开,举杯以祭江心的一轮明月。

  ○艺术表现特点:①善于以精练的语言、多变的手法塑造历史人物,侧面初托、正面描写、反面烘托多种手法,把周瑜这个叱咤风去的历史英雄形象写得光彩照人。②以酣畅的笔墨,创造出一种恢弘峥嵘的意境。“大江东去”建立博大、开阔的空间意象。“千古风流人物”带出时间的长远,空间的长江水变成了时间的洪流,冲刷“故垒西边”的历史,拍打着“乱石穿空”的岩岸,映现出“雄姿英发”的身影,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小说家认为王氏女、温氏女而作,索隐派认为是政治讽喻词,“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

  ○格调清空,意境高远。上片写孤鸿所处之环境,下片写孤鸿之情态,幽景、幽人、幽思、幽情,构成一个幽远高妙的境界。

  赤壁赋

  ○苏轼,此篇为文赋。

  ○为苏轼在黄冈贬所所做,心境无限苦闷,诸多感慨。然作者不仅能“入乎其内”地深税感受到人类玩法逃避的忧患意识,同时也能“出乎其外”地深刻领悟到“物与我皆无尽”、“造物者无尽藏”的宇宙人生哲理。苏轼用二元的“变与不变”之我,战胜了一味“人生如寄”之我,这虽带有浓厚的老庄色彩,但这种在贬谪逆境中的旷达精神还是积极健康的。

  ○结构行文随作者感情、思想的变化而巧妙展开:第一段因写“乐”,故结合题意采用情景交融法,以自在潇洒、清丽动人的文笔,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秋江夜月图。从从舷歌声止、洞箫声起,触景生情,文情顿时发生由乐变悲的变化,而文笔也由写景转入抒情,其间悲喜交织,忧乐相寓。第三段的“自我解脱”因要依赖于哲学上的探讨和调整,所以文笔自然转为结合着水月形象的言理,尾声“相与枕藉”表现出真正的超然之乐的境界。

  ○骈散结合:适当运用对偶句式和押韵、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等赋体文章的基本特点。在文中引进了行云流水的散文笔调和优美如画的诗歌意境,使文章既有对偶声律的“赋”体之美感,也有情景交融的“诗境”之美,又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感;既有寓情于物的写景,又有如泣如诉的抒情,更有议论风发的说理。

  留侯论

  ○苏轼,应科考所做。留侯:张良张子房。

  ○史识:苏轼一反前人之论,从历史、人事的角度加以解决,认为:老人非神非怪,而是秦世之“隐君子”,“且其意不在书”,而是“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这是一篇史论。文意以“能忍不能忍”为全篇骨干,灵活地运用史料,议论纵横跌宕,苦断若续,变幻不羁。首段确立能篇主脑,继而,“不能忍则胜”是反面论证。“忍则胜”是正面论证。最后“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汉胜之,文章收束自然。

  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号涪翁,苏门四学士之一,为江西派宗师。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传世。

  ○创伤主张与特色:他的诗歌理论上有独到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主张,其重要手段乃在于“占铁成金”、“夺胎换骨”。作诗重视诗法,不乏瘦硬新奇、气象森严,以才学见长的优秀作品。可是过于强调步趋古人,搜寻旧典,这就自然地走上艰涩拗折、佶屈聱牙的道路。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皆受知于苏轼,史称苏门四学士。

  ○描写了登快阁时所见的清秋江山的壮美,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归隐湖山的雅志。

  ○灵活用典,化故为新:“痴儿”句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快阁东西倚晚晴”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句,却有出奇之妙。“落木千山天远大”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之句,“澄江一道月分明”用谢月兆“澄江静如练”句,熔造新的境界。“青眼聊因美酒横”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生动地表现出来。全诗无一句无来处,自然界自铸新意,了无痕迹。

  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

  ○黄庭坚,通过寄书不达、回忆相聚、赞友清廉、念友不遇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赞赏和惋情之情。

  ○善用典故,化故为新。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两句无一动词,全靠场景的跳跃转换来生发感情;亦无一奇语,全靠诗人的巧妙剪接来创造意境。桃李、春风、一杯酒的组合给人以丰富的相象。“江湖”二字让人透过朦胧的灯光看到诗人辗转飘泊、羁旅客乡的身影。“一杯酒”与“十年灯”是少与多的对照,相聚何其短促,飘泊何其漫长。“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则是“乐景”与“哀景”的反衬,从而起到了“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踏莎行(雾失楼台)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古,苏门四学士之一,词为北宋大家,有《淮海词》(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

  ○秦观词的艺术特点:以抒柔情与羁旅之悉见长,语言优美,音律谐畅,委婉含蓄,饶有韵味,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通过贬所孤馆凄凉环境的描写,抒发了他在这一特定境遇中的怅惘、失望和寂寞、愁苦之情。

  ○婉约风格的艺术表现:此词堪称秦观哀婉风格的典型。上片写景,景色凄迷而有情,词人用视觉的茫无所见来表现其心境的迷乱无主:故乡既遥远,桃源亦渺茫,作者精神上彷徨苦闷,无以自拔。继而更从感觉、听觉和视觉多方面来表现其无所不在、缭绕不去的愁绪。下片抒情,情思婉转而有味,借典抒情,一个“砌”字,无形变有形,寄情于景,一个诘问,无理而有情。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贺铸,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词风盛丽、妖冶、幽索、悲壮,是个笔调多变,风格多样的作家。

  ○此词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以望美人之不来、叹美人之迟暮来抒写自己幽居生活的孤恨清愁。

  ○善用博喻,意兼比兴:本篇主旨是写“闲愁”,作者通过巧妙比喻,把“闲愁”转化为一系列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一川烟草”喻闲愁迷迷蒙蒙,无处不在;“满城风絮”喻闲愁漫无边际天飞舞,杂乱纷敏;“梅子黄时雨”喻闲愁连绵不断,难以穷尽。把三个本来不相连属的意象,通过内在的愁情串联起来。它不再是单纯的比喻,而有着更为深刻的“兴”的启义。

  ○善用设问,章法别致:自问自答,以景作答。欲说孤独,用“谁与度”设问,以“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作答:原来只有无情之物与之相知、与之同住;欲写多愁,用“都几许”设问,然后以景作答:原来闲情如此之多、之广、之浩渺无际。

  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周邦彦艺术成就:北宋文人词之集大成者。词内容多写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在形式格律和艺术技巧方面有独到成就。多用长调,善于铺叙,精于结构,曲折婉转之中章法井然;写景状物,曲尽其妙。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作词格律精严,为后世词人轨范,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有《片玉词》(《清真集》)传世。

  ○因见夏日雨后荷花引起一段思乡之情。

  ○以白描写荷之韵、荷之梦:先是一个特写镜头,然后把镜头摇远、推高,居高临下,俯视整个荷塘。继之又把镜头拉下,转移角度,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下片诗人把镜头摇入梦境,虚写家乡成片的荷花,

  兰陵王——柳

  ○周邦彦,此为送别词。属典型的婉约风格。

  ○名为咏柳,实为借柳起兴,托物言情,表现由“送行”惹起的远离故土、倦于宦游的喟叹。

  ○布局特点:全词共分三片,每一片有两层意思(上片写柳,借柳叙别。后五句写倦游的心情。中片前四句写一次客中送客的情景,后四句逆想朋友别后的情景。后片前五句写朋友别后孤寂心情,后五句借回忆往日同游之欢反衬今日离别之苦。)全词布局井然,一丝不苟,且又波澜曲折,委婉多致。时而从送行者落笔,时而从行跳跃性。

  如梦令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能诗能词能文,尤工于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情感,其特色在于敏锐纤细,清丽自然。后期作品多写故土之思与身世之感,其特色可分为二:一是仍保有前期敏锐纤细的感觉,但在意境上较前期作品显得沉郁悲凉,低回宛转;二是突破了前期女性感觉的限制,在意境上达到了一种健举超逸的境界。有《漱玉词》传世。

  ○通过词人与侍女的对话,曲折表现出词人对百花的怜惜,对春风的珍惜,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构思新颖、造语精巧,形象生动。通过问答的形式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和神情,问者有情,答者无意。

  ○绿肥红瘦:形容雨后绿叶繁茂,鲜花稀落。词人在不经意中把“肥”和“瘦”如此浅俗的感觉形象点缀在“绿”和“红”如此鲜亮的视觉形象之间,语新意隽,韵律天成。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妙用比喻,写形传神:“人比黄花瘦”,此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和谐一致。这种突然、鲜锐、敏捷的联想的结合,把帘外之菊与帘内之人打成一片,把外界之景与内心之情打成一片。

  ○“莫道不消魂”的设问和“帘卷西风”的动感,这一问一答,一动一静,情景若即若离,行文跌宕起伏。全词的韵味由此增浓。

  永遇乐——元宵(落日熔金)

  ○李清照,晚年流寓临安所作。

  ○通过对中州盛日元宵佳节热闹景象和欢乐生活的回忆,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南渡后的凄苦之情。但是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词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忧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表现了对故国的眷念不忘。

  ○对比描写,倍增哀乐:上片着重写今,下片着重写昔。全篇以中州盛日的“三五”与眼前的“元宵佳节”对比,以昔日的欢乐幸福对比今日的寂寞悲苦,以乐景写哀情,借其哀情更显深沉、浓重。

  ○问句写心,深刻入微:明知流落他乡却偏问“人在何处”,写出词人物是人非的心理感觉。“春几许”之问既表达了词人晚年由于生活重创因而枯索黯然的心境,也表达了词人对于歌舞升平的现实的怀疑。“次第岂无风雨”之问表面上是写自然界的变化,实际上却隐喻着时代风云的变化,同时也恰切地反映了词人在饱经忧患后悲观疑惧的心理。三个问句,一振一跌,抑扬起伏,深刻入微地写出一个历经人世沦桑的飘泊者的复杂心理。

  声声慢

  ○李清照,《声声慢》又题作“秋情”,南渡后写成。

  ○通过描绘出残秋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患、家破人亡之后的悲痛和哀愁。是和民族兴亡之感交织在一起的悲哀和激愤。

  ○层层铺叙,结构精严:从“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可分为六层,(从气候的寒暖流学下来烘托心情的不能平静,一可伤;秋风凄厉,酒难御寒,二可伤;一见归雁,便触旧哀,三可伤;身心憔悴,无心赏花,四可伤;满眼牢悉日长难耐,五可伤;雨打梧桐,心烦意乱,六可伤。)总述六可伤之事与开篇十四叠字呼应,终于跌出一个“愁”字,结束全篇,感情有起有落,结构次序精严。

  ○善用叠字,声情并茂:起笔连用十四叠字,不仅由外到内、由浅到深、层次鲜明地写出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的心理过程,而且在音律上形成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节奏和旋律。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赵明诚《金石录》30卷,著录自一代至隋唐五代的钟鼎彝器和碑碣文字,共两千种,跋尾502篇。

  ○记叙文。叙述了《金石录》的内容及成书的过程;特殊爱好以及在金兵南侵的动乱年代国破、家亡、夫死、金石辗转散失的不幸遭遇。充满着作者对金兵侵掠的无比愤眼,对南宋统治者懦弱无能、仓皇奔逃的极大不满。

  ○文笔生动,形象鲜明如画。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词意境开阔,气势豪放,不事雕琢,是南宋初期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有《于湖词》传世。

  ○此词作于张孝祥任都督府参赞军事、北伐军在符离溃败、和议复起之后,上片描绘淮河沿线边备松弛、荒凉冷寂的景象,下片抒写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统治者软弱行为予以辛辣的讽刺和谴责,对中原父老盼望恢复寄予深切的同情。

  ○艺术特点:此词选用《六州歌头》词牌,句子短促,音节顿挫,适合表现悲凉苍劲的感情。作者选用典型的场景、细节来寄托情思。从视听两个角度写边防无备,前后对比写沦陷区,写壮志难酬这样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写金兵骄横,讥讽统治者,写遗民之盼,写行人之愤,形象与情感浑然成为一体,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初入淮河绝句(船离洪泽岸头沙)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为诗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最后无所依傍,自成一家,时号“诚斋体”。所作诗多脱口而出,不堆砌典故,语言通俗,风格浏亮、清新、活泼、自然,但意境往往浅俗。有《诚斋集》传世。

  ○诗中寄寓诗人对国势日益衰落的深深忧虑和民族屈辱感。

  ○构思巧妙:以北宋时的桑干河,与当今的淮河作比较:昔日的桑干河是北宋北边的疆界,而今南方的淮河却成了南宋极北的边界。其言外之意是谴责南宋统治者丧失了广阔的中原地区。

  ○语言及浅近通俗,语意却含蓄深刻,“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用极轻松的语调,表现作者极沉痛的心情。

  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雅)

  ○杨万里,此诗表现了理学家那种淡泊安和的生活态度。

  ○形象丰富而又画面清新。

  ○结句“闲看儿童促柳花”明写“闲”字,一“看”一“捉”,一静一动,不仅写出初夏鲜活之画面,更写出诗人通脱之胸襟,将深山古刹的静寂带入天真儿童的嬉戏之中,从而使平凡的日常生活具有了诗的意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自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