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正文

四川成都理工大学建校五十周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10/12 10:34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一、历史铸就辉煌

  在天府之国的省会,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沪蓉高速公路的起点,有一座美丽的校园,那便是始建于1956年,即将迎来50岁生日的省属重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该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956年的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该
校经历了三次更名: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成都理工学院与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成都有色地质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成都理工大学。三次更名,犹如三次跨越,在该校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新中国首批建立的高校中,该校具有起点高、实力强、发展快的特点。第一,1956年建校即是本科院校;第二,1960年即招收研究生;第三,1980年即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第四,1983年即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五,1989年即建起“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地质灾害防治与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第六,1991年即建起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第七,1998年即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第八,1999年即设立两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第九,1999年即获得工程硕士授权单位。

  仅改革开放以来,该校就独立获得1991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2006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同时作为主要参与单位,还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大奖中的二、三等奖12项,省(部)级奖数百项。就获奖级别、获奖项目、获奖人数论,该校在全国地方高校中属于优秀,在四川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今天的成都理工大学,已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哲、农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有1个省级研究生院、17个学院和教学单位、2个全国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西南石油大学合建)和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有2个工学、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0个硕士点,12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60个本科专业。校本部有各类在校学生28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800余人。在累计8.5万名毕业生中,有大量杰出人才和成功人士。如大庆石油局前局长丁贵民,藏族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率领中国登山队勇攀珠穆朗玛峰的副政委邬宗岳,著名极地研究专家、我国首次南极科考队队长颜其德,著名极地研究专家刘小汉等。如今,在高山大海,荒原戈壁,有该校校友的足迹;在亚非拉美,极地大洋,有该校校友的身影。

  在地方高校中,成都理工大学的相对优势在于:第一,拥有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长江学者特聘岗位、全国重点学科等所有高端办学层次。第二,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专业实验室等高端科研机构。第三,独立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奖。第四,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其中有国家杰出人才基金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4人,教育部骨干教师4人,

国土资源部百名跨世纪人才8人等。第五,拥有一座藏有“合川马门溪龙”等世界级化石珍品原件的博物馆。第六,拥有大批高水平的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成果,如在全国“挑战杯”等国家级竞赛中,先后获得包括一、二、三等奖在内的奖励上百项。第七,拥有广泛的教学与科研合作,如与中石油、中石化等特大型企业,与四川地勘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与攀枝花、
南充
、达州等地市,以及与30余所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和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两所全国一流的独立学院。第八,有主办或联办的学术期刊6种,其中核心期刊4种,《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多次被评为全国“一级期刊”。

  二、教研颇具特色

  该校素以“科研强校”为宗旨,高度重视科学研究。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该校的科研实力业已形成如下独特的优势与特色。

  第一,早期介入,大量参与。该校的科研,主要是承担国家尤其是西部的能源、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因此,成都理工大学总是在国家和西部大型建设正式立项之前,就先期进入那尚属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与戈壁沙漠。该校教授、著名工程地质专家张倬元,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随军进西藏搞科研;该校教授、著名地质学家常隆庆,则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独自发现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今天,在西部开发的几乎所有重点工程中,都有该校科研人员先期进入和深度参与。第二,优势明显,特点突出。该校的科研之所以能在国家尤其是西部开发中有所作为,关键在于该校的科研有着突出的优势与特色。尤其是在工程地质、油气藏开发、能源资源勘察等方面,该校在西部高校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国高校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第三,基础厚实,效益突出。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以沉积学、青藏高原研究、稀有贵金属矿床的成因和成矿地球化学等领域为代表;在工程应用研究方面,以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大型水电站的坝基和边坡稳定性、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等领域为代表;在能源开发研究方面,以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油气藏工程等领域为代表;在技术方法研究方面,以金属物探、深部地球物理、核技术、“3S”技术等为代表;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以地学核技术开发、应用化学、旅游地学等学科为代表。第四,依托坚固,起点较高。在省属高校中,该校是极少数同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者,以这两个“重点”为依托,该校在油气藏地质勘探、油气储存综合研究、含油气盆地整体动态和定量研究、油气藏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和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研究,取得了大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成果,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科研的强力推动和促进下,该校的学科建设也已形成明显的优势与特色。

  第一,以两个全国重点学科为骨干,形成具有优势与特色的学科专业群。全国重点学科“地质工程”,紧密结合西部地质环境特点和大开发的

  需要,开展复杂地质条件下岩体稳定性研究,为大型工程建设的规划、选址、设计与修建服务;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为防灾减灾、地质环境保护及国土资源合理利用服务。全国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以国家战略资源如油气和铀矿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诸如复杂油气藏的形成理论及勘探评价技术方法、核技术和核仪器的研制及开发等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第二,科研推动了专业的更新、改造和建设。该校依据对石油地质勘探趋势的把握,在全国率先对石油地质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将其由单一的“地质型”改造为“地质—物探复合型”。凭借从科研中形成的油气藏地球物理技术方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方法、矿产勘察技术与方法等,推动该校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并开办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凭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研究方法,推动岩土工程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创办勘察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凭借地学核技术方法,创办测控技术与仪器、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专业;凭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的成果,创办应用化学专业;凭借地球物理勘察技术的研究,创办地球物理专业等。第三,科研推动了高质量的教材建设。该校教师自编或以其为主编纂的《沉积岩石学》、《沉积岩石学教程》、《石油地质学简明教程》、《油气田地质》、《工程地质分析原理》、《铀地球化学教程》等教材,在全国同行业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沉积岩石学》和《沉积岩石学教程》,至今仍被国内高校广泛使用。刘宝珺院士所著的《沉积岩石学》,是我国地学界公认的反映现代岩石学研究最高水平的经典教科书。张倬元教授的《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则是我国工程地质领域的权威著作。第四,科研推动了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高水平的科研,使该校教师得以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能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该校就根据对石油勘探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在国内率先对石油地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提出努力培养地质与物探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教改模式。此项教改获得1989年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传统凝成精神

  在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该校逐渐形成了“不甘人后,敢为人先,艰苦奋斗,奋勇登攀”的校园精神。“不甘人后”,就是努力以“靠后”的位置,做出“靠前”的业绩。“敢为人先”,就是以超前和开放的意识,把握转瞬即逝的发展机遇。“艰苦奋斗”,就是身居艰苦不畏苦,志在苦中创佳绩。“奋勇登攀”,就是努力追求卓越,拒绝平庸。1988年,国家首次开展全国重点学科申报时,著名工程地质学家张倬元教授,做完胆囊手术仅三天,就带着尚未拆线的伤口,飞赴北京参加答辩。成都理工大学的精神感动了“上帝”,实力得到了肯定,从而在首批全国重点学科申报中,一次就拿下两个。这在当时,是包括重庆在内的四川所有非重点高校中的唯一。1989年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时,著名石油地质专家罗蛰潭教授等,克服重重困难,一些老师甚至不顾车祸造成的伤痛,忘我地投入到申报中,使该校最终争取到的那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至今仍是国土资源系统院校中的唯一、全国地方高校的少见。1983年我国首次设立博士学位授权点,该校就一次获得4个,在当时包括重庆在内的四川所有高校中,是仅有少数几个。

  50年来,在青藏高原,在戈壁荒漠,在寒冷的极地,在浩瀚的海洋,到处都留下该校师生的足迹;在高山峡谷,在“生命禁区”,在充满危险的地带,到处都活跃着该校师生的身影。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该校多数优势专业属于艰苦行业,因而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思想培育和吃苦耐劳教育,用“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在艰苦行业中创造突出业绩”激励学生,用行业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用专业的浩瀚深邃去激发学生,用“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活动,去教育学生。该校学生科考队发现并论证四川彭州市银厂沟的事迹,曾被《中国青年报》整版报道;在成都市成华区丛树乡的扶贫助困活动,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门介绍。“不甘人后,敢为人先,不畏艰苦,奋勇登攀”的理工精神,已成为该校广大师生自觉遵守的信念、文化和传统。这种精神和文化,犹如骨骼和血液,深深融入该校师生的精神世界。

  过去的半个世纪,该校已创下不俗的业绩。未来的岁月里,该校必然会登上新的高度。成都理工大学已经制定出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出宏伟的发展目标,向着“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研究教学型多科性大学”迈进。

  50载辉煌成历史,未来的历史刚开篇。该校的过去告诉未来,前人昭示来者:成都理工大学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成都理工大学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成宣/文)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