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资格考试 > 正文

公务员备考技巧:申论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要决

http://www.sina.com.cn 2006/10/23 15:26  中公网

  只有阅读完了,阅读好了,阅读透了,才能了解文意,理解其中的思想,掌握其中的信息,也才能着手去写,去形成文字来传达自己所领悟的精神主旨。那么,怎样才能读透材料呢?那就必须完成对材料从文字的认读理解到把握。这个过程在整个作答过程中是基础性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来谈一下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要素。

  一、认知材料

  申论的具体过程就是从认知材料开始的。认知材料是阅读过程中最基础的阶段。要想了解材料内容,就必须先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认知才能领会它所表达的意义。

  认知材料就是认字、读字、识词、解句的过程,即通过文字符号的认读和词义的感知,来了解字词所包含的意义,进而感知材料表达的内容的一种能力。就申论考试的程序来说,也是从认字、识词、造句开始,然后进入答题、写作的阶段的。就一组材料而言,字是组成词的因素;词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句是组织段落的基本部分。因字组词,以词成句,合句成段,缀段成篇,形成有组织的书面语言——材料。字、词、句按照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才能组成篇章,这就强调了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基础作用,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就不能忽视认读能力的培养。另外,仅仅是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从中领会它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二、理解材料内容

  阅读材料不能仅是局限在阅读过程中生动、具体的认知上,还必须进一步过渡到对材料内容的抽象理解上,以获得全面、深刻的理性认识。理解材料内容就是对材料阅读的悟意明理的过程,是由认字识词的感性阶段到理解内容的理性阶段的深化。理解是阅读的深化,是阅读的关键,是阅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种阶段。

  理解材料内容需要经过由形式到内容,由外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多层分析过程。我们在阅读申论材料时,要理解材料的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就必须把整体分解为局部,把集中的内容分散理解,这就是分析;就必须由部分到整体,由分散到集中,这就是综合;就必须由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这就是概括;就必须由此及彼,温故知新,这就是联想。分析、综合、概括、联想等,都是思维能力在阅读中的表现。所以,阅读中理解实际上就是对材料加以分析、综合。从分析到综合,既是阅读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消化过程,也是阅读中思维活动的整体性表现。通过分析与综合,我们才有可能达到对材料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的把握与理解。具体的说,首先要研究材料的段落结构,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综合,概括出本段的内容;然后,要研究段与段之间、各段与全篇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了解各层次的意义,达到认识上的系统化;最后,通过整体的抽象概括,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理解性阅读又叫分析性阅读,它是以理解材料全部内容为中心的一种阅读活动,是认识性阅读的必然延伸,是阅读的理性阶段。理解性阅读要求从材料的立意构思、篇章结构、语言运用、表现技巧等多方面入手,对材料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刻理解。

  考生对申论考试提供的材料必须进行一定的评判,否则在回答各部分问题时,就不会有基本的立场和观点。评判材料,是指对材料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全面评价和深入品评,它是阅读的各个过程中较高的一个层次。

  在阅读过程中,考生与材料的关系总是表现为双方的双向运动和交互作用。一方面,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总要积极作用于考生,通过情感的或逻辑的力量要考生去赞成它、同情它、接受它;另一方面,考生又不是被动地接受或顺从,而是从自己的立场、观点、价值标准出发,对材料作出赞成、反对、喜爱、嫌弃、接受、排斥等能动的反映。这就能动反映的理性化就是对材料的评判。

  评论性阅读是对材料进行全面、深入的阅读;是对材料进行正确评论,提出自己见解的阅读。以分析综合为主要特征的理解性阅读,是偏重于对材料的全部内容、材料的观点及材料所介绍的知识的一种阅读。但阅读的目的不只是理解,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材料的评判,受到启发和教育,获得经验和知识,从而对反映的问题有本质的理解,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为达到此目的,就必须由理解性阅读上升到评判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与评论性阅读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多偏重于形象的直觉,是以理解材料内容为目的的,其对象主要是材料本身;后者多侧重于理性的认识,主要在于清楚命题人提供材料的初衷,对其进行全面、深入、正确的评价,这样做之后才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加以概括并分析对策。

  在评判性阅读中,考生既可以评价材料的思想、材料的内容,还可以评价材料的形式。在这种评判材料的思维过程,是考生在长期以来按照自己的思想观点认识事物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所以每个考生对材料这种意义的理解、评判总是不尽相同,或者有着很大的不同。要提高对材料评判性的理解能力,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发展科学的认识结构,辩证的思考问题 。

  本文选自《中公网公务员考试的BLOG》,点击查看博客原文,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