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高考广东卷历史题型示例:非选择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10/24 13:52 星火英语 | |||||||||
(二)非选择题 1.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年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一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14分)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2分)。 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生活(4分)。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2分) 阐述“兼爱”、“非攻”的积极意义,按以下三个层次评分,不得累计,即最高分为6分 第一层次:墨子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是进步的。(2分) 第二层次: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掠夺战争,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是进步的。(4分) 第三层次:墨子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2分)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2分)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潮流。(1分)墨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1分) 2.(15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救亡主张不尽相同。例如:维新派大力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说:吾既自居于弱味,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义和团的一份揭贴则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回答: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维新派和义和团持何种不同点?(9分)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6分) 答案要点: 维新派认为造成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是在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 国家贫弱.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义和团认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9分) 维新派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社会改革,中国才能从根本上求富强和独立,但它不主张正面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体现了了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含进行社会改革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6分) 3.(14分)18世纪中后期,清政府主持编修了《四库全书》。同一时期,法国的狄罗主编了《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 请回答: (1)分别简述这两部巨著出现的社会背景。(4分) (2)编纂(撰)这两部巨著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 (4分) (3)这两部巨著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分) 答案要点: (1)18世纪中后期,清朝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国力强盛;文化思想高度专制。(2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资产阶级已经成为重要力量,为推翻封建统治掀起了启蒙运动。(2分) (2)编纂《四库全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2分)编撰《百科全书》的目的是为了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2分) (3)《四库全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古籍,是对古代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对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3分)《百科全书》全面批判了封建意识形态,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思想主张,提倡科学技术;使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3分) 4.(14分)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它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请回答: (1)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10分)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4分) 答案要点: (1)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10分) (2)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采取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度。(4分) 5.(12分)阅读下列材料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高收入国家中三种类型 全世界 高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65年 2003700 1413280 163040 698900 317570 91290 所占% 100 70.53 8.14 34.88 15.85 4.56 1993年 23112566 18247536 990262 6259899 6279762 4214204 所占% 100 78.95 4.28 27.08 27.17 28.23 根据世界银行1991年和1995年的发展报告统计的数字 回答: (1)说明1965一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7分) (2)分别说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这种变化对三者之间的经济格局有何影响? (5分) 答案要点: (1)1965一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4分)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差距在扩大。(2分)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1分) (2)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90年代已相对衰弱:(1分)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1分)日本和美国的著距缩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1分)这种变化使原来美国独霸的经济格局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2分) 6.(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一一摘自《礼记》 [材料二] 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 [材料三] 羹之有菜者用木夹,其无菜者不用木夹。(木夹,筷子) ——摘自《礼记》 [材料四] 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或摘抄原文) 答案要点: 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分) 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族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分) 评分说明: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第一层次,要求考生从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答对5个要点给8分,答对4个要点给6分,答对3个要点给5分,答对2个要点给3分,答对1个要点给2分。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本层次总分不超过8分。第二层次,要求考生在第一层次信息基础上,通过分析,找出信息间的某种联系。答对3个要点给5分,答对2个要点给4分,答对1个要点给2分。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本层次总分不超过5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本,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动力。” [材料四] 鲁讯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 (2分)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3分) (3)材料四中鲁讯揭露了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3分)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2分) 答案要点: (1)战国。生产(或采玉)、导航、迷信活动(或看风水)。(2分) (2)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3分) (3)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3分) (4)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2分) 评分说明: (1)第1问的“生产、导航、迷信活动”中,写出2项即给1分。 (2)第4问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等方面,提到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视为正确,但整个答案的意思不能改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至于二十一条、l 9 1 8年中日关于山东的换文,以及英法等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山东的协约,均因欧战爆发所致,此次和会理应予以变更。中国代表团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 日本代表宣称:胶州湾自日本占领后,事实上已为日本领属,而且中日对于胶州租借地和铁路问题已有成约:如果山东问题不能圆满解决,日本将不在和约上签字。美国代表提出:中日先于1 9 1 5年就山东问题换文,1 9 1 8年又有续约,且英法同日本也有协定承认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和会须维持各项条约的神圣性。英国代表则提出山东问题两项解决办法:或按照中日协定条约,或使日本继承德国权利。 一一据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总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摘自《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 [材料三]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之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摘自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 要求:内容应包括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经过、结果及其评价。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 80字以内。 参考答案: 评述要点: 目标:直接收回山东权利。 经过:驳斥日本无理要求,顶住英美压力,以各种方式据理力争。 结果:交涉无效,拒签和约 评价: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止义立场,不畏强权,捍卫民族尊严,顺应民心,应充分肯定。 评分说明: 1.评述基本完整,观点正确,条理清楚,给10—12分。 评述不够完整,观点不够确切,表达尚通顺,给5—9分。 对材料理解有错误,要点缺漏较多,文句欠通顺,给0—4分。 2.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酌加1—2分,但总分不超过12分。超过180字酌扣1分。 9.(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 一一摘自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垦荒、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 年份 开垦荒地(万亩) 耕地面积(万亩) 谷物产量(万担) 皮棉产量(万斤) 1941 39.0 121O.5 147 58 1944 l28.8 1467.5 175 3OO 一一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39—1941年)》、《陕甘宁边区建设概要》提供的资料 [材料三] 可以给人以这样一个印象,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1940一1941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粮食作物的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荒的结果.纺织品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因为有了这样的进步,边区政府能在1 94 3—1 94 5年间很好地达到了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平。 一一摘自(美)施兰(《陕甘宁边区生产的发展》 回答: (1) 据材料一,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4分) (2)据材料二,比较1941年和1944年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 (3)材料三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请结合材料二和你的认 识对它加以鉴别并简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和评分说明: (1)当时,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和国民党包围、封锁之下,一切都必须自力更生,首先要解决抗日军民的吃、穿问题,才能生存下去和坚持斗争,其他各业也要依靠农业才能发展。(4分) (2)开荒、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都有明显的增K,其中皮棉产量的增长幅度最大,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2分) (3) 评分说明: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 第一层:评论正确,符合大生产运动的实际情况。(3分) 第二层:评论正确,材料二提供的数字可以证明,根据地渡过困难的事实更是证明。(5分) 第三层:评论正确,他根据事实充分肯定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成绩并承认它达到了目标,同时也指出这是就极端俭朴的水平而言的。(6分) lO.(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 单位:户 雇 农 贫农 中 农 富 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O 7 一一据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 949—1 956年的中国社会》 【材料二】 1 9 5 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一一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三】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得很不适应。宪法 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一一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 9 8 3年) 请回答: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 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 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6分)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是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它为 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4分)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 答案要点: (1)土地改革。 (2分) (2)小农经济经营分散,与国家工业化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求急剧增加的矛盾。(3 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分) (3)人民公社(1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分)。 (4)①合适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体制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起破坏与阻碍作用。 (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方面作出正确同答,亦给分)(1分) ②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合适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体制。(1分) 11.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l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工厂法上的第一个条例。它规定,车阍的墙壁和 天花板应每年用石灰刷白两次;每个学徒都应得到两套齐备的衣服;工厂必须为男女两性儿童安排分别的宿舍,并有足够数量的床铺;工作时间决不允许超过十二小时;在学徒的头四年中,教育是必须做的事;视察员发现工厂有传染病的话,他们有向保安审判官所属的郡法院提出报告的任务…… 这项法令创立了一个在英国1 9世纪期间起了很大作用的制度,而且各文明都采用了这种制度,即对工厂的监督。必须承认,这项法令的实施效果几乎等于零,即使认真实行,也只不过提供一点微乎其微的补救而已。 一一据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二] 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这是一种带有劳动改造性质的规定,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院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 一一昊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马克思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资本的积累、城市的扩展和‘美化’,灾祸越来越严重,以致在1 847年到l 864年间,仅仅由于害怕那些对‘上流人士’也决不留情的传染病,议会就制定了不下十项卫生警察法令,在某些城市,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地,吓破了胆的资产阶级还通过他们的市政当局来进行干涉。不过,下蒙医生在他的l865年报告中仍然大声疾呼:‘一般说来,这些灾祸在英国还没有控制住’。” 一一王珏:《世界经济通史》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英国工人工作和生活的哪些信息? (不得摘抄原文)(5分) (2)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英国政府制定1802年工厂法条例和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的原因。(3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评价英国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为。(4分) 答案要点: (1)卫生状况差;传染病流行:居住条件差。工作时间长:学徒和童工受教育机会少:失业情况严重。(5分) (2)工业革命在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劳资矛盾加剧,失业情况严重等;工人阶级不断抗争: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采取相应措施。(3分) (3)①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英国政府进行更多的社会改革和福利立法来处理经济和社会问题。(2分) ②英国政府出台各项法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工人是政治和经济权利并未得到实际保障,其他社会问题也未得到有效解决。(2分) 12.(32分)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图7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示意图 (1)读图7,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材料一: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 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2)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8分) 材料二: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3)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从中受益的主要是哪些国家。(1 O分) 材料三: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10分) 答案要点: (1)范围不断扩大:摆脱相对孤立,联系不断加强。 (2)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3)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英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 (4)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丁各国经济的互补,加入经济全球化是 各国发展经济之路:但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居丁有利位置,使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