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正文

辽宁鞍山十三中学07年高三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10/24 15:22  星火英语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1页,三道大题,满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生只交第Ⅰ卷的答题卡和第Ⅱ卷。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50小题,其中1----46每小题1分,48---50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在军事上的表现不包括(  )

  A、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

  B、垄断了原子弹

  C、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

  D、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

  2、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

  A、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B、美苏依其实力划分势力范围

  C、重新确立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D、打破了大国操纵世界的局面

  3、面对“冷战”政策的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

  A、用战争手段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B、用联合资本主义国家的手段包围苏联

  C、用局部战争打击亲苏势力

  D、用经济手段援助西欧反对苏联

  4、下列哪项不属于“冷战”政策实施的内容(  )

  A、美国向希腊和

土耳其提供军事援助 B、实施欧洲复兴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 D、入侵朝鲜

  5、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共同之处是( )

  A、世界大战的产物 B、初期为美国操纵

  C、成员国包括了所有大国 D、后来发展为第三世界伸张正义的舞台

  6、20世纪70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美苏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B、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C、第三世界联合反帝斗争的变化 D、中美两国及中苏两国关系的变化

  7、二战后,新加坡、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经济显著发展事实说明(  )

  A、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B、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能促进经济发展

  C、必须使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

  D、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发展战略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亚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 )

  A、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 B、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发展石油工业 D、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

  9、从50年代到60年代末,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是( )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联邦德国

  10二战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最早摆脱苏联模式的国家是(  )

  A、波兰  B、匈牙利  C、捷克斯洛伐克  D、南斯拉夫

  11、东欧剧变前,导致其严重政治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

  A、党内出现了反对派      B、执政党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

  C、自身严重的经济困难     D、西方国家地“和平演变”

  12、两极格局结束后对中国的有力影响是( )

  A、给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B、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比过去增多

  C、有利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D、西方国家放弃了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战略”

  13、当代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孙迅速加强的根本原因是( )

  A、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B、各国经济发展的排他性

  C、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 D、联合国职能的加强

  14、第三次科技革命同前两次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 )

  A、科技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

  B、在各科技领域涌现出一批新技术成果

  C、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D、奠定了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15、“大皇帝君临万国,恩被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这段话反映了19世纪上半期清朝什么突出问题?(  )

  A、清朝国力强盛 B、清朝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C、清朝是“天朝上国” D、清朝皇帝、大臣闭目塞听

  16、近代中国某一时期流行这样一句话:农民“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天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增加了赋税 B、粮价大幅度下跌

  C、自银外流银价上涨 D、商人、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

  17、《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18、下列关于《天朝天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巩固太平天国的纲领或方案 B、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

  C、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D、后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方案

  19、太平天国之所以是农民战争的高峰,最主要因为(  )

  A、其规模和延续时间均属空前

  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

  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沉重

  20、中外反动势力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A、镇压太平天国 B、维护清朝统治

  C 、维护各自利益 D、 建立总统衙门

  21.洪仁玕与维新派的共同政治主张是( )

  A、实行民主政治 B、提倡以法治国

  C、强调自主外交 D、废除旗人特权

  22、清政府被迫同意在台湾开设通商口岸始于(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 B、中法战争时

  C、 甲午中日战争时 D、瓜分狂潮中

  23、“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超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这是哪一派的观点( )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顽固派 D、立宪派

  24.我国创建近代海军的舰船主要来自( )

  A、向英德两国购买 B、自行建造

  C、购买和自行建造 D、 购买和租借

  25、《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阻碍最为严重的是( )

  A、赔款白银二亿两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增开沙市、重庆等为商埠 D、开辟内河航运线

  26、以下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最初来源于一些官僚、地主、商人

  C、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两面性 D、始终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

  27、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时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28.近代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

  ①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②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派兵保护 ③开放天津为商埠 ④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A、①②④③ B、①③④② C、 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29、“清王朝的新政企图保存和扩大他们的实力,但却促成了王朝的灭亡。”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新政没有触及中国落后的生产关系 B、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C、 新政增加了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形成高潮

  30、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中没有涉及的问题是( )

  A、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驱逐帝国主义出国 D、土地纲领

  31.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反动统治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其主要历史作用在于( )

  A、阻滞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B、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2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 B、都是维护辛亥革命成果

  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最终都未取得成功

  33、表明各项民主制度被破坏殆尽,中华民国仅剩下一块空招牌的是( )

  A、袁世凯解散国民党 B、 《中华民国约法》公布

  C、《大总统选举法》的修改 D、袁世凯当上“中华帝国”皇帝

  34、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潮在实践中屡遭挫折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 B、人民群众尚未觉醒

  C、复古主义思潮盛行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35、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 )

  A、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思潮

  C、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掌握国家政权

  D、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36、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 )

  A、确定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37、新文化运动是下列哪些要求在文化上的反映?( )

  ① 推翻帝制 ②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③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 ④ 反对帝国主义的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 、 ②③ D、①③

  38.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

  C、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39、.儒家思想在“西学东渐”中历经沉浮,康有为“尊孔”,陈独秀“排孔”,

  两者的相同目的是( )

  A、借“尊孔”或“排孔”的舆论力量来发动民众

  B、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

  C、借此否定守旧思想,以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

  D、为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并借此掀起思想启蒙运动

  40、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同点是( )

  A、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都提倡民主和科学

  C、彻底批判旧制度 D、 都提倡民主与共和

  41、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儒家学说表现出了极为矛盾的观点和态度。出现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B、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的政治需求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D、统治阶级对儒家学说态度的变化

  42、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人民反帝情绪高涨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D、 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剧

  43、五四运动最主要的作用是( )

  A、促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B、促成中国人民的觉醒

  C、促使北洋军阀政府撤销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D、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44、“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里的“新”是指( )

  ①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② 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

  ③ 以无产阶级为革命的领导 ④ 以社会主义为革命的前途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5、中共二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基本上完成了党的创建工作,其主要依据是( )

  A、分析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B、提出了党的中心工作

  C、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6、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务是( )

  A 、分析中国社会性质 B、分析中国革命性质

  C 、制定党的最高纲领 D、 制定党的最低纲领

  47、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相比,新三民主义有的内容是( )

  A、彻底实现人民权利 B、八小时工作制

  C、中国民族自救解放 D 、彻底土地革命

  48、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史实 ( )

  ①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②国民政府迁到武汉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④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 ⑤消灭陈炯明反动势力

  A、①⑤④③② B、④②③⑤①

  C、①②③④⑤ D、⑤④①③②

  49、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

  A、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 B、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

  C、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50、大革命的失败,使我党得到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

  A、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和革命武装

  B、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C、要警惕统一战线内部的野心家

  D、要制定彻底的革命纲领

  第Ⅱ卷(非选择题)

  51、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1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

  ……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2 “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150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印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罪之……。兴宝藏。凡金、银、铜、铁、锡、煤、盐、琥珀、玻璃、美石等货,有民探出者准其禀报,爵为总领,准其招民采取。

  摘自《资政新篇》

  请回答

  ①材料1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的主旨是什么?材料2反映出《资政新篇》的主旨是什么?(4分)

  ② 有的论者认为《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补充,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6分)

  52、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1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 引自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2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提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致舆论发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孙中山1920年1月29《关于五四运动》

  请回答:①材料1中的“伪说”和“罢学风潮”各指什么?(2分)

  ②材料1中的“近因”指什么?“远因”指什么?(2分)

  ③材料1与材料2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

  ④材料2中,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大到全国的原因的分析是否完全正确?为什么?(4分)

  53、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1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致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

  二、革命以前,满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政府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摘自《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1912年1月

  材料2 本大总统深以履行条约,遵守成例,与友邦敦睦为唯一之基础。所有前清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条约、协约、公约必应恪守……(外国人)已享之权利并特权豁免各事,亦切实承认,以联交谊。

  摘自《大总统宣言》1913年10月

  材料3 列强只与北京政府打交道,而在废除条约体系方面都几乎无所作为。孙中山于1923年提出允许他的广州政府使用当地海关盈余款项的要求被断然拒绝,列强在广州集结海军舰只以防孙夺取海关。

  摘自费正清等著《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4 反革命之恶势力所以存在,实由帝国主义卵翼之使然……要求从(重)新审订一切不平等条约,即取消此等条约中所定之一切特权。……国民经济及一切生产力方得充分发展。

  摘自《孙中山选集》

  请回答:①分析材料1、2,比较孙中山和袁世凯对中外不平等条约态度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4分)

  ②袁世凯持此态度是出于什么目的?(2分)

  ③孙中山为什么要持此种态度?结合有关材料分析孙中山采取这种态度是否达到了他的目的?(3分)

  ④孙中山后来对帝国主义和不平等条约的态度有什么变化?(2分)

  三、问答题:(15分)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发生了哪几次重大变动?每次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历史试题答案

  1—5 DBADA 6—10 ADCDB 11—15 CACAD 16—20 CABCC

  21—25 BAACB 26—30 DABAC 31—35 DCCDC 36—40 DCDDA

  41—45 CDBDC 45—50 DCACA

  51、①答:《天朝田亩制度》的主旨是废除封建主义私有制度,建立一个绝对平等、平均、无私财的理想社会。《资政新篇》的主旨是鼓励发展资本主义。4分

  ②答:《资政新篇》不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补充,更不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2分

  因为《天朝田亩制度》要废除一切私有财产,而《资政新篇》允许“百万家财者”存在,鼓励发展私有财产。2分《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纲领,而《天朝田亩制度》则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纲领。2分

  52、答:社会主义学说、五四运动2分

  ①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十月革命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宣传十月革命,启发了青年学生的觉悟,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2分

  ②答:材料1诬蔑学生运动,材料2支持赞扬学生为爱国运动。2分

  ③答:不正确。因为五四运动之所以扩大到全国,是由于中国工人阶级加入斗争行列,推动了斗争的深入和发展。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4分

  53、①答:相似之处是都表示承认中外不平等条约和外国的各种特权。不同之处是孙中山仅表示暂不更改已有的条约和特权,袁世凯则以献媚的态度讨好帝国主义。4分

  ②答:获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以确保自己的统治和进而复辟帝制。2分

  ③答:希望帝国主义不干涉中国革命。未达到目的,帝国主义仍然敌视孙中山的革命势力,截留海关税收以从经济上扼杀革命。3分

  ④答: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发动势力的后台,是

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要求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的各项特权。2分

  54、答: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动主要有三次:

  ①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分

  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他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分

  ②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3分

  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从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分

  ③第三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

  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多极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3分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试题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