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咋适应 大一新生在大学找不着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11/21 15:57 大众网-齐鲁晚报 | |||||||||
湖北大学生周剑,2001年考入武汉大学,却因沉溺网络多次缺考被勒令退学。在此后的几年间,周剑共四次被名校录取,三次被学校劝退。当他第二次被学校开除时,学校给出的处理意见是“屡教不改”,周剑表示:“我觉得奇怪,怎么能叫屡教不改呢。后来我想了想,也不能怪学校,是我不适应那个环境。” 大一新生入学已近两个月,当陌生感和新鲜感逐渐消退后,大学生活的自主性和自觉
我和大学谁来适应谁 大一新生小王家住济南,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入学后,尽管学校为她安排了宿舍,她却做了名副其实的“走读生”,风雨无阻。王先生给自己的女儿“考了一个月的勤”,结果发现女儿住在宿舍的时间只有六天。“我没法跟舍友交流。”小王振振有词,“有一个舍友每天晚上捧着电话聊到半夜,还有一个整天不打招呼就用我的化妆品。我睡在靠门的下铺,她们整天坐在我床上吃饭喝水,赶都赶不走,害得我三天就要洗一次床单。我爸妈教育我要相互包容,可是我不能连一点个人空间也没有啊!” 虽然小王的事例有些极端,但对校园生活表现出种种不适应的新生不乏少数。饭菜不可口、供暖不及时、洗浴要排队,很多养尊处优已成为习惯的学生,面对这种很自然的集体生活,没有想到主动去适应,反而带着惯有的傲慢与偏见,等着身边环境来适应自己。我们曾经让一群即将毕业的高中生谈谈大学生活的愿景,他们普遍希望大学能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环境,却很少谈及自己的努力。 学生们长期以来所处经济背景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在大学集体生活中难免出现冲突。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常淑敏教授表示,“有些学生对大学周边环境适应较快,会先入为主地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对身边事物处处挑剔。特别是有些独生子女仍然想保留过去的个人空间,甚至干脆逃避集体生活。如果在心理上觉得高人一等,那么在言语中就难免对身边同学形成伤害,时间长了,反而会被集体所排斥。” 我的朋友在哪里 据报道称,多次退学的周剑几年来与同学几乎没有交流,同学也认为他“不可理喻”。山东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吴少怡主任分析说:“大学的评价体系与高中不同,高中时期,学生们唯一的目标就是拿高分,很多情感教育都被忽略了,直到上了大学,才开始学习人际关系。”山东大学每年都要开展“新生助跑工程”,主题就是如何让新生及时适应大学环境以及建立对大学生活的归属感。 很多大学生一面抱怨没有知心朋友,一面又刻意与同学拉远距离。“学校里那么多活动,随时都可以接触到新朋友,天天闷在宿舍里,怎么可能建立朋友圈?”吴主任希望大学生要学会适度开放,主动、真诚地与人交流,“有些大学生还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等于交朋友,你跟我做不成朋友我就不跟你好。包容、尊重与协作,才是校园集体生活的主旋律。” 我来大学要做什么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校园生活的格局也在发生转变。文学社、社会实践社,一度是各高校的明星社团,会员众多,但现在更多的新生则报名学习街舞和跆拳道,因为这更能发展个性。然而来自山师大社团联合会的信息表明,这些“有个性”的社团很少有坚持一年的,“玩到一半就不玩了”。 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省实验中学、山师附中的心理咨询老师普遍评价为:眼高手低。从高三到大一,学生们经历了从“人人为我”到“不用管我”的巨大转变,尽管很大程度上是他们主动争取的,但习惯了一切由人打理和监督,很多学生实际很缺乏自控能力。外面的诱惑太多,而大学生又是对新生事物最感兴趣的群体,没有正确的目标,难免步入歧途。正如一位大一新生所说:“现在最愁的是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以及做什么才是对的。” 还有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心理落差很大。本来怀有远大的抱负,但经历了几个月的校园生活后,感觉不少问题无法通过个人努力来克服,比如对宿舍生活的不适,或者专业学习疲倦。可能是触及了自身心理的敏感处,他们羞于启齿,绕开与辅导员或同学的直接对话,而直接到网络里发泄。 专家建议,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尽快进行社会角色的转变,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而学生也要脚踏实地,少说多做,不要荒废了宝贵的大学时光。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