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库:

07赛尔考研心理学模考大赛第1期答案及获奖名单

http://www.sina.com.cn 2006/12/26 16:07  赛尔教育

  第一期赛尔心理学模考大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5名:

  杨莉、刘维、yangufeifei、仲晶、caogx123

  二等奖5名:

  程奇、刘洋、liupengfeiterry、huangmin099、魏岚

  其他所有邮寄电子答卷的考生将获得参与奖!

  谢谢各位考生的参与!我们会尽快与各位考生联系奖品事宜。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D 5.C 6.D 7.B 8.A 9.C 10.D 11.A 12.B 13.A 14.B 15.D 16.A 17.A 18.D 19.C 20.D 21.D 22.D 23.A 24.C 25.D 26.B 27.A 28.D 29.B 30.C 31.A 32.D 33.A 34.A

  35.D 36.B 37.D 38.A 39.A 40.C 41.A 42.B 43.B 44.A 45.D 46.C 47.B 48.C 49.C 50.C

  51.D 52.B 53.D 54.D 55.B 56.C 57.A 58.C 59.A 60.D 61.C 62.C 63.D 64.C 65.C

  二、多项选择题

  66.ABCD 67.AC 68.ABCD 69.ABC 70.ABC 71.BCD 72.ABC 73.AD 74.AC 75.ABD

  三、简答题

  76.答:三山实验是皮亚杰设计的用以表明前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是自我中心性,即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实验过程中有一个包含三座山的模型,三座山以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一座山上有间房屋,另一座山顶上有一个红的十字架,第三座山上覆盖着白雪。让儿童坐在桌子的一边,桌子放着这个模型。实验者把一个娃娃放在桌子周围的不同位置,问被试,“娃娃看到了什么?”幼儿很难回答。在第二个实验中,向儿童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三座山”的照片,让儿童挑出娃娃多看到的那张照片。第三个实验则给儿童三张硬纸板,要儿童按娃娃所见把三座山排好。实验结果发现8岁以下儿童一般不能成功完成任务。大多数6岁以下儿童选择的照片或搭建的模型,与他们个人的观察角度一致,而不是娃娃的。据此,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采纳别人的观点。也有一些研究者通过改进实验,提出当场景是儿童熟悉的,问题也容易让儿童理解时,幼儿是能够考虑到别人的观点的。

  77. 答:(1)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表现和知觉中的形象具有相似性。心理学将表象看作已经贮存的知觉象的再现,或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Neisser认为,表象活动就是应用知觉时所用的某些认知过程,将表象看作是由相应的知识所激活的对知觉的期待。Kosslyn将视觉表象看成类似于视知觉的人脑中的图画,或者类似图画的信息表征。这些观点都强调表象与知觉的等价机能。

  (2)其不同点在于:①知觉形象鲜明生动;表象形象却比较暗淡模糊。②知觉形象持久稳定;表象形象不稳定、易变动。③知觉形象完整;表象形象不完整。

  78. 答:(1)减法法: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是有唐德斯首先提出的,又称唐德斯减数法。

  优点:减数法的反映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作业反应,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这种实验在原则上是合理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认知心理学也正是应用减数法反应时间实验提供的时局来推论其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的。

  缺点: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有精确的认识,并且要求两个相减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这一般是很难的,这个弱点大大限制了减数法的广泛使用。

  (2)加因素法:斯顿伯格推出加法原则,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实验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效应分别独立,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优点:①实验者可以通过操作变更阶段的持续时间,完成这项工作的自变量就称之为因素(不止一个)。②这些因素又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影响反应时间的附加因素,亦为非交互作用的因素,这类因素称之为影响反应的附加因素;另一类因素为影响同一阶段的因素,为交互作用的因素。因此,斯顿伯格认为,一旦找到交互作用和附加因素的模型,心理学家就揭示了加工阶段是怎样相关的。

  缺点:因为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是以信息的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工为前提的,因而有人认为其应用会有很多限制。加因素法并不是对减数法反应时间的否定,而是减数法的发展和延伸。

  79. 答:相关系数是两列变量间相关程度的数字表现形式,或者说是用来表示相关关系强度的指标。作为样本间相互关系程度的统计特征数,常用r表示,作为总体参数,一般用p表示,并且是就线性相关而言。事物之间的相关不能直接做出因果关系的解释。有时,相关被解释为两种特征相伴随的变化。

  (1)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一1.00≤r≤1.00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表明:

  ①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介于-1.00至+1.00之间,它是一个比率,常用小数形式表示。

  ②相关系数的“+、一”(正、负)号表示双变量数列之间相关的方向,正值表示正相关,负值表示负相关。

  ③相关系数r=+1.00时表示完全正相关,r=一1.00时表示完全负相关,这二者都是完全相关。r=0时表示完全独立,也就是零相关,即无任何相关性。

  ④相关系数取值的大小表示相关的强弱程度。如果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1.00与0之间,则表示不同程度的相关。绝对值接近1.00端,一般为相关程度密切,接近0值端一般为关系不够密切。

  (2)在对相关的强弱程度做具体判定时,尚须考虑计算相关系数时样本量的大小。如果样本量较小时,受取样偶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很可能本来无关的两类事物,却计算出较大的相关系数。例如,欲研究身高与学习有无关系,如果只选3~5个人,很可能遇到个子愈高学习愈好这一类偶然现象。这时计算出的相关系数虽然可能接近1.00,但实际上这两类现象之间并无关系。

  因此,在判定相关是否密切时,要把样本量大小与相关系数取值大小综合起来考虑,一般要经过统计检验方能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另外,若是非线性相关关系,而用直线相关计算r值可能很小,但不能说两变量关系不密切。

  80. 答:运用F检验进行的方差分析是一种对所有组间平均数差异进行的整体检验。进行方差分析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数据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基本假定条件,否则由它得出的结论将会产生错误。

  (1)总体正态分布

  方差分析要求样本必须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

  (2)变异的相互独立性

  总变异可以分解成几个不同来源的部分,这几个部分变异的来源在意义上必须明确,而且彼此要相互独立。

  (3)各实验处理内的方差要一致

  各实验处理内的方差彼此应无显著差异,这是方差分析中最为重要的基本假定。在方差分析中用MSw作为总体组内方差的估计值,求组内均方时,相当于将各个处理中的样本方差合成,它必须满足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各实验处理内的方差彼此无显著差异。这一假定若不能满足,原则上是不能进行方差分析的。

  四、综合题

  81. 答:我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抑郁者和非抑郁者对消极词汇的回忆能力是否有差异。

  研究假设:大学生抑郁者和非抑郁者相比,对消极词汇的回忆成绩高,在中性词汇上的没有差异。

  研究方法:问卷筛查;实验部分。

  问卷筛查是指通过测量抑郁的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施测,然后根据问卷得分,筛查出高分组(27%) 和低分组(27%)。高分组是在抑郁量表上得分较高的学生,就是抑郁者,低分组就是在抑郁量表上得分较低的学生,就是非抑郁者。

  实验部分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材料、仪器、实验过程。

  实验设计:被试类型(抑郁者、非抑郁者)×词汇类型(消极词、中性词)的两因素混合设计。被试类型是组间因素,词汇类型是组内因素。

  实验材料:根据大辞典,选取高频次的消极词和中性词各20个,共40个词。然后将这

  些词随机排序。在实验过程中随机呈现给被试。

  实验仪器:采用电脑,用ppt的方式将实验材料呈现给被试。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时,告诉被试这是一个记忆实验,然后呈现40个词汇,每个词呈现时间为2秒,两秒后自动呈现下一个词汇。呈现完所有词后,进行30秒的分心作业,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然后呈现指导语要求被试回忆所有词汇,不用考虑顺序,时间为4分钟。

  计分:将消极词和中性词的回忆成绩单独进行计分,如果回忆出一个消极词,消极词回忆成绩记1分,如果回忆出一个中性词,中性词回忆成绩记一分。然后统计出每个被试的消极词汇成绩得分和中性词汇成绩得分。

  数据处理: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可以检验被试类型、词汇类型的主效应,还可以检验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如有交互作用再进行进一步简单效应检验。

  82. 答:(1)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和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他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他认为人类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作用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机能发展的过程。同时,他着重研究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并提出恶劣以下三个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提出了“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思想。维果斯基是智力发展内化学说的最早提出者之一。

  (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最有影响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高中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3)维果斯基和皮亚杰都注重个体内外交互作用。前者更注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后者主要强调个体对外部信息主动的建构。前者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后者提出了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两种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4)对教学实践的启示: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启发我们要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要探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由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皮亚杰的理论启发我们要对儿童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建构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儿童所处的不同思维阶段来设计教育训练活动。

  83. (1)答:根据题意,可以采用相关样本t检验来检验方法A是否显著优于B。具体检验过程如下所示:

  首先计算出两组对应值的差(di)、 和 。

  经计算所得实验组的平均数 = 87.72,对照组的平均数 =78.36,di的方差S2d=11.03。

  相关样本t检验公式如下所示:

   

07赛尔考研心理学模考大赛第1期答案及获奖名单

  根据上面公式,得到t=2.816

  由于 ,计算所得t>t0.05/2,所以分析结果表明在0.05的水平上,方法A是否显著优于B。

  (2)答:根据题意,从事某项作业所需花费的时间服从均值为80分钟、标准差为10分钟的正态分布。根据正态分布进行估计。

  根据正态分布规律,90分钟正处于均值上一个标准差处,所以90分钟以下的比例为84%,16%的人所需时间要超过90分钟。所以100×16%=16,即估计有16个人无法按时完成。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