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库:

第二篇 辩证法要点概括

http://www.sina.com.cn 2006/12/27 09:12  文都教育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三大规律”是辩证法的理论主干。“四对范畴”是对辩证法规律的补充环节。

  两大特征

  一、联系观点与系统整体性原理

  1.联系的观点

  (1)定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2)定义: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特点:

  ①客观性——不依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联系

  ②普遍性——(孤立事物不存在)

  ③多样性——内部外部;主要次要;偶然与必然;直接与间接的联系……

  ④条件性:(具体联系)

  (4)方法论意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系统的涵义

  (1)系统是由普遍联系而形成的事物的存在状态。

  (2)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的整体性原理

  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

  (1)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之中,而不是各孤立要素的简单相加。

  (2)要素的性质、功能要受所处的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离开整体,其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3)系统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结合方式即结构性。

  系统还具有层次性、开放性。

  二、发展观点与过程论原理

  1.发展观

  (1)定位: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2)机制: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变化是运动的一般内容,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

  (3)定义:发展是具有前进和上升性质的运动变化。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4)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2.过程论是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1)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过去、现在和未来。

  (2)把世界看做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把世界看做永恒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

  3.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和过程论原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

  (1)它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

  (2)它要求我们研究新情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三大规律

  一、量变质变规律

  1.涵义

  (1)质——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通过属性表现;把握质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起点。

  (2)量——事物的规模、程度等可量化的规定性;把握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3)度——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适度原则是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

  (4)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5)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6)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度。

  2.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3)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4)承认质变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重要标志。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是“激变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是庸俗进化论。

  3.方法论意义

  (1)坚持适度原则。

  (2)注意事物的数量变化(重视积累、防微杜渐)。

  (3)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4)注意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即构成事物统一体的对立因素(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

  另一方面,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理论意义。

  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形而上学割裂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导致思想方法上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5)实践意义。

  “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一国两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互利”,“共赢”的思想,都是对立统一学说的体现。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原理

  (1)所谓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指事物内部的对立因素又斗争、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2)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包含,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彼此相通,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3)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矛盾转化的原理

  (1)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矛盾的解决和新旧矛盾的交替。

  (2)矛盾转化既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确证,又是矛盾运动的最重要的表现。

  (3)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绝不是任意的。

  (4)创造有利条件促使事物向进步的方向转化是主体的任务。

  (5)否认矛盾转化,用凝固的观点看事物是形而上学观点。不讲条件,空谈转化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1)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2)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它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中的多个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自有其特点。

  即:不同矛盾有不同特点;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特点。

  (2)由于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多种解决形式: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在社会领域还有对抗形式和非对抗形式的区别。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①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即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事物)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②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即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③一般和个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意义。

  ①这一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具体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③分析矛盾就是分析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不仅是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

  6.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在一个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是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不论主要矛盾或者非主要矛盾,其对立的双方中总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成为矛盾主要方面;与此相应的便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非主要方面。

  (3)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即“两点论”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质

  一方面,它是有两点的重点论。即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另方面,它又是有重点的两点论。即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不能把两者等量齐观,更不能主次颠倒。

  (4)坚持两点论,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折衷主义均衡论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解决什么问题的?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②辩证的否定是这个规律的核心。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它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

  1.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3)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自我扬弃

  2.辩证的否定观方法论意义之一

  对一切事物都采取分析的态度,在肯(否)定中看到否(肯)定。摒弃形而上学否定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继承弘扬

传统文化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3.辩证的否定观方法论意义之二

  辩证的否定观是“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原理”的哲学依据

  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

  (1)新生事物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是适应了未来的发展条件应运而生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旧事物则相反。

  (2)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来说,新事物之所以成为新事物,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历史条件;

  (3)就社会领域而言,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阶级、人民群众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

  所以,新事物在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4.否定之否定

  (1)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其对立统一促使事物自身发展,由肯定阶段进入否定阶段。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通过否定获得了自我发展。但事物在否定阶段的发展既有合理性,也有片面性。

  (3)由于事物的内在矛盾,事物的否定阶段也必然被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扬弃了片面性,继承了合理性。实现了事物的自我完善。

  (4)事物经过两次辩证否定,三个阶段,矛盾双方都得到充分展开,扬弃了各自的片面性。达到了新(基础上)的肯定。

  这一过程在形式上是曲折的,在内容上是前进上升的。

  (5)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这一规律是坚持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

  自觉地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有助于进行辩证地思考,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的片面性、直线性和绝对化。

  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要防止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另一方面又要反对无所作为的循环论和悲观论。

  四对范畴

  1.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1)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2)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3)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4)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认识的深化,但不是认识的终结。(深层次的本质)

  2.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就是规律本身和规律的表现形式的关系。

  (2)一方面,要重视必然性、规律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另方面,不忽视偶然性,要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偶然性不仅表现必然性,而且对事物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4)要善于利用各种偶然性去推进工作。要重视“机遇”的作用,敏锐的发现并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3.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1)认识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同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

  (2)认识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和复杂性,避免形而上学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3)“凡事预则立”。正确认识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4.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1)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

  (2)区分几种不同的可能性

  (3)要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从而获得实践的成功。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