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库: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http://www.sina.com.cn 2006/12/27 09:13  文都教育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般考单选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形态的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中的第三个历史形态。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对立点是:①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②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③是否承认矛盾是对立的焦点和实质。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

  2.联系的普遍性

  (1)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

  (2)每一事物都与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3)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

  (4)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3.联系的多样性

  按照联系的特点和性质可分为

  (1)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2)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3)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4)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5)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等等。

  4.联系的条件性

  联系的条件性指个别联系与普遍联系的相关性。

  (二)联系与系统(一般考多选题、材料分析题)

  1.系统是由普遍联系而形成的事物的存在状态。

  2.系统的主要特征

  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和要素的联系是深化了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

  ①系统的整体性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不是各孤立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

  ②处于某系统中的要素,其性质、功能要受该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

  (2)系统的结构性。系统的性质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结合方式即结构。系统结构对于系统的功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系统的层次性,系统的结构具有依次隶属的层次关系,不同层次地位和作用不同。

  (4)系统的开放性,系统与周围环境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3.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1)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事物的联系,科学的突破往往表现在发现事物新的联系。

  (2)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基础。

  (3)普遍联系的观点是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观点“协调发展”的哲学基础。协调发展即“五大统筹”,这正是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具体体现。

  (三)发展观和过程论(一般考多选题)

  1.发展的实质

  (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

  ①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②发展概括着事物上升的、前进的运动或变化,揭示着事物的生成过程。

  ③发展凝结着事物运动、变化的成果,反映着事物的新陈代谢的规律。

  ④因此,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的,而在具体环节上则表现为上升和下降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与发展观是内在统一的,

  (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和发展的。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

  (2)把世界看做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把世界看做永恒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

  (3)唯物辩证法过程论原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四)规律及其客观性(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规律是本质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2.规律性与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3.规定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自然现象规律的重复性显而易见,社会规律重复性的表现尽管复杂,但同样存在。历史事件独一无二,不可重复,但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并不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历史规律的重复性不等于历史事件的重复性,而是历史趋势的重复性。

  4.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

  (1)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

  (2)伪决定论是指神学目的论、宿命论等唯心主义决定论。

  (3)决定论又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

  旧唯物主义主张机械决定论,马克思主义主张辩证决定论。

  补充:唯物辩证法诸范畴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理论思维的逻辑形式。唯物辩证法的诸范畴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五)现象和本质(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

  1.含义

  (1)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深藏于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

  (2)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态。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2.方法论意义

  (1)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

  (2)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3)把握本质是认识的深化,不是认识的结束,要认识更深层次的本质。

  3.区别假象和错觉【难点】

  错觉是由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的范畴;假象则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属于客观的范畴。

  (六)必然性和偶然性【高频命题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的一个采分点)

  1.含义

  (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并非确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2)必然性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所决定,偶然性则由事物的非根本的矛盾和外部条件所决定。

  2.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规律和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关系。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3.意义

  (1)一方面,重视必然性;另一方面,不忽视偶然性。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2)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割裂开来会产生三种错误观点:

  ①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它表面上抬高必然性,实际上把必然性降低为偶然性,往往导致宿命论。

  ②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看成是纯粹偶然的,根本否认必然性,它既会导致唯意志论,也会导致宿命论。

  ③既承认必然性,也承认偶然性,但认为有些事情纯粹必然,有些事情纯粹偶然。它似乎既不同意机械决定论,又不同意非决定论,实际上兼有这两者的片面性。

  (七)原因和结果【高频命题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

  1.含义

  (1)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起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因果联系是一种包括时间顺序性在内的由某一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本质联系。

  2.辩证关系

  (1)原因和结果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反馈——结果对原因的反作用。

  (3)因果联系的多样性。

  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等。

  (八)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考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的一个采分点)

  1.含义

  (1)现实是指当下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它同必然性具有内在联系。

  (2)可能性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2.把握可能性的复杂情况

  (1)区分可能和不可能。

  (2)区分现实的可能和非现实的可能(抽象的可能)。

  (3)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

  (4)把握可能的量的方面,即或然率。

  3.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一)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高频命题点】

  1.质、量、度(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

  (1)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属性是质在一方面的表现,质是属性的总和。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

  (2)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可量化的规定性。量和事物不可分离,但不是直接同一,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认识量是认识的精确化。

  (3)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度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实践活动的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的一个采分点)

  (1)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一方面,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而且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只有质变才有新事物的产生和世界的发展。

  承认不承认质变,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重要标志之一。辩证法的发展观既与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激变论”不同,又与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的庸俗进化论相区别。

  (2)量变和质变的互相渗透

  一方面,量变中渗透质变,这是指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部分质变是指在总的量变过程中,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但事物的非根本性质或局部性质发生变化,表现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形。部分质变为根本性变化创造条件,是由量变过渡到根本质变的阶梯。

  另一方面,质变中渗透量变,这是指质变过程中包含着新质在量上的扩张。质变中的量变已不是单纯的量变,它每一步都是新质因素的产生。

  3.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唯物辩证法关于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2)掌握这一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它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二)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

  1.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

  (1)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

  ①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③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中断了发展。

  2.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过程,即“肯定——

  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内容上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在形式上是螺旋式上升、

  波浪式前进。

  (三)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的一个采分点)

  辩证的否定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观察分析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1.辩证的否定观启示我们要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扬弃的方法。必须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对待

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对待外来文化要选择吸收。

  2.辩证的否定观是我们坚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哲学依据。

  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

  (1)新生事物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是适应了未来的发展条件应运而生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旧事物则相反。

  (2)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来说,新事物之所以成为新事物,正是因其新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历史条件;

  (3)新生事物反映着社会进步的要求。就社会领域而言,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阶级、人民群众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

  所以,新事物在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般考多选题)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的其他规律、范畴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考点 难点】(一般考多选题、材料分析题)

  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1.矛盾和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即矛盾是事物统一体内部的对立因素之间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

  (1)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

  另一方面,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辩证认识的实质

  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才具有不可分性;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对立才有相反性质。列宁指出,就是要“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矛盾。

  (2)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把同一的事物区别开来和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从同一中发现和利用对立,从对立中发现和利用同一。既要重视斗争的一面,也要善于调和和妥协。矛盾的对立方消灭并非惟一的解决方式,通过调和妥协同样可以使矛盾得到解决。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是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我们党的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一国两制”方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思想以及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理念,正是对立统一学说的运用和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和谐的发展,在这种氛围中,原来许多对立和矛盾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化解。矛盾双方通过调和与妥协,实现了“双赢”的结合。这种结合不是勉强的、被动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主动采取的重大战略性决策。

  (二)矛盾同一性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新修订重点考点 难点】(一般考多选题、材料分析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1.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事物统一体内部的对立因素)又斗争、又统一,

  或者说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推动事物发展中各有作用。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事物统一体。只有形成事物统一体,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才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②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容之一。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发展的方向。发展是事物的转化,但并不是随意的变化,不是转化为别的东西,而是向着基于共同本质的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从而构成了事物的自我发展。

  (2)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促进事物的量变。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引起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质变准备条件。

  ②实现事物的质变。当矛盾双方力量发展达到了极限,斗争性则突破这一极限,使旧的统一体分解,新的统一体产生。这样,矛盾的斗争性就突破事物发展的度,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全面把握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重要意义

  斗争性和同一性都是矛盾所固有的基本属性,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矛盾转化的原理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1)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矛盾的解决和新旧矛盾的交替。(2)矛盾转化既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确证,又是矛盾运动的最重要的表现。(3)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绝不是任意的。(4)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进步的方向转化,向有利于人民利益的方向转化是我们的任务。(5)否认矛盾转化,否认转化,用凝固的观点看事物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不讲条件,空谈转化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原理强调

  (1)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2)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它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考点 难点】(一般考多选题、材料分析题)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①具体事物中的多个矛盾及②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自有其特点。

  任何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其中包括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解决的形式也会不同:

  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②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③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④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

  ⑤在社会领域有对抗形式和非对抗形式的区别。

  (3)矛盾解决形式的和谐与双赢

  双赢是一种解决矛盾的重要方式。然而不是任何一种矛盾都可以用双赢的方式予以解决的。解决方式既取决于人们对待矛盾的态度,更取决于矛盾本身的性质。

  矛盾双方是否能够相互调和、相互妥协,要具体分析。一般而言,具有冲突的对立的矛盾,由于双方利益的尖锐对立,难以用双赢的方式解决矛盾。在对抗性矛盾之间,是不能达成调和与妥协的。祖国统一和分裂的矛盾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具有发展的依存关系的矛盾,由于离开了对方,己方就无法发展,因此一般来说是要用双赢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只要维持这种关系比失去这种关系对双方都更为有利,那么这种矛盾是可以用双赢的方式得以解决的。

  对于竞争性的对立来说,若在原有矛盾统一体(在原有的关系内或以原有的实体形式)内竞争比在可能形成的新矛盾统一体内竞争对双方更有利,那么也应以双赢的方式来解决。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有机统一。

  (1)“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共性不能脱离个性,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即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

  (2)“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个性体现着共性。特殊性也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特殊性、个性而没有普遍性、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

  (3)一般只是大致包括个别,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一般只包括了个别的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共性不能代替个性,个性具有共性容纳不了的内容。

  (4)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毛泽东认为这一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即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2)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研究矛盾的普遍性,才能发现事物发展的一般原因,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能弄清事物存在的特殊本质。从而认识事物。

  (3)全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因为理论是共性,而具体实践则表现为个性。

  (四)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高频命题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的一个采分点)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这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这就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

  2.矛盾分析方法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的应用

  广义的矛盾分析方法,就是应用对立统一规律,即辩证认识的实质。狭义的矛盾分析方法则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的应用,其通俗表述称为“两点论”分析方法。

  (1)一方面,它是有两点的重点论。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2)一方面,它又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不要把两者等量齐观,更不能主次颠倒。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以重点论为补充。

  坚持两点论,才能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坚持重点论,才能反对折衷主义均衡论。

  (五)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新增考点】(可能考多选题)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发展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科学发展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动力,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

  2.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正是辩证法的全面观点的体现。

  3.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正是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协调矛盾各方关系的辩证法方式;

  4.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适应和良性循环。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