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库: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12/27 09:18  文都教育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社会规律及其特点【高频命题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的一个采分点)

  1.社会规律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

  (1)从形成机制上,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2)从作用方式上,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

  (3)从表现形式上,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统计学规律揭示的是必然性和多种随机现象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2.恩格斯“历史合力论”。(1993年考过主观性试题)

  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它是无数创造历史的个人相互作用的“平行四边形合力”,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重点考点 难点】(一般考多选题、材料分析题)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所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相应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赖以存在的社会形式,体现着人们的经济利益,影响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影响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表现在:

  ①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时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

  ②但无论如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底还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性质也是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因此,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它对生产力适合与否,不能脱离生产力的状况孤立地看待生产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矛盾运动

  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不适合时,基本适合时都有矛盾,只是矛盾的性质不同。这个矛盾运动过程,就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人类社会五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基本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这一规律表明,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发展,生产关系是否需要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

  4.正确认识这一规律具有重大意义

  (1)理解社会历史的钥匙。(2)揭示了杜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启示人们看到生产的社会化、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最终实现的历史联系。

  (3)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最根本的客观依据。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重点考点 难点】(一般考多选题、材料分析题)

  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思想上层建筑通过政治上层建筑来保证。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

  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而它必然在上层建筑中也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经济基础变化了,上层建筑也要随之改变;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政治变化快,意识形态变化慢,这就决定了文化领域里新旧斗争的长期性。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①从服务的方向上,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

  ②从服务的方式上,通过法律、政策,思想等手段来调控。

  ③从服务的效果上分促进、阻碍两种情况。

  (3)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上层建筑中的核心政治力量,其先进性的发挥,就集中表现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它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的总趋势。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基础,但作为超经济的力量又有相对独立性,这就使上层建筑不会完全适应经济基础,它们之间总会有矛盾。表现在:

  ①新建立的上层建筑总有不完善之处;

  ②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

  ④当经济基础不适合时,仍然维护陈旧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就成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矛盾就趋于尖锐化。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基本内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4.正确认识这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1)是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

  (2)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据。

  (3)对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引起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对于保护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作用 (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

  1.社会基本矛盾的构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两对基本矛盾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3.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机制

  社会的进步,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由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根本动力的动力系统推动的。

  社会的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

  (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 (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

  1.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中,生产力是主导的方面,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力标准是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的体现。

  3.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般考多选题)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一般考多选题)

  1.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2.社会改革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方式,它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以解放生产力,是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所以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五)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般考多选题)

  1.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

  (1)科学与技术的含义

  科学是关于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社会建制。技术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

  (2)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①始终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依据,以实践为准绳。

  ②始终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

  ③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具有特有的社会建制。

  (3)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①认识功能。

  ②生产功能。

  ③经济功能。

  ④文化教育功能。

  ⑤社会政治功能。

  2.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伟大杠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3.马克思主义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但从来不赞成技术决定论。

  (六)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命题热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的一个采分点)

  1.科学技术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危及地球生命和社会的全球问题。

  2.“全球问题”的实质

  “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科学与价值的矛盾。“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

  3.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义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内容:

  ①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的发展。

  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①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

  ②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人类在自己的发展中,一方面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但同时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类的主体价值尺度和自然界的客观尺度统一起来。

  三、历史的创造者

  (一)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重点考点 难点 命题热点】(一般考多选题、材料分析题的一个采分点)

  1.在社会历史中,人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

  (1)历史的“剧作者”是指人们创造历史的能动性。人们在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

  (2)历史的“剧中人”是指人们创造历史的受制约性。人们的活动绝不是随心所欲的,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也同样要受到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

  2.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统一。

  (1)社会发展规律的形成和作用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但是人的自觉活动不能否定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2)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3)将二者割裂会导致唯意志论或机械论、宿命论。

  (二)历史的参与者与创造者【难点 易错点】(一般考多选题)

  凡是社会中从事一定认识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社会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决定者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的创造者当然是历史的参与者,但历史的参与者不一定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一区分的根据在于,历史是“社会”的历史,它包括了“人”的历史,但并不等于“人”的历史相加之和。有了这个区分,就不会从马克思说过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正确命题中得出“人人创造历史”的简单结论。

  唯物史观确定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l)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凡直接间接为物质生产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就是历史创造者。

  (2)历史终究是前进的,凡以自己的活动或多或少地推动历史进步的人,就是历史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考多选题)

  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主体,因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从量的规定性看,人民群众是居民中的大多数;从质的方面看,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四)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难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的一个采分点)

  1.杰出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1)杰出人物的产生和社会作用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的因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是物质性的,决定性的方面。因此,属于历史必然性的因素。杰出人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即历史必然性而产生的,即“时势造英雄”。任何杰出人物能够产生及其作用都是历史必然性的产物。

  (2)具体的杰出人物的出现也取决于偶然因素

  具体的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作用则取决于个人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主观条件、机遇。

  2.历史人物的作用和社会制约性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是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