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库: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http://www.sina.com.cn 2006/12/27 09:24  文都教育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一般考选择题)

  (一)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

  (1)商品流通公式:W-G-W

  (2)资本流通公式:G-W-G

  (3)区别:买卖顺序、媒介、起点和终点,流通的目的、数量变化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

  (4)资本总公式:G-W-G'

  ①矛盾:资本流通过程中遵循了等价交换原则,本不应发生价值量的变化,但却发生了价值的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②解决的条件: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而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③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条件的政治经济学含义: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在流通领域,而是在生产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原因是要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所有的劳动力;

  (2)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从而丧失生活资料来源,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和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特点:转化为生产劳动者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包括: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与其他商品比较,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即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2)使用价值的特点: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是这两个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属于资本家。

  3.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4.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5.剩余价值率。

  ①概念: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②公式:m'=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四)资本的本质: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在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五)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区分标准:预付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

  (2)区分内容: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①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人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上,不改变价值量,称作不变资本(c)。

  ②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而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其价值量是可以改变的,称作可变资本(v)。

  (3)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进一步明确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的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区别:

  (1)划分的标准不同;

  (2)内容不同;

  (3)意义不同。

  (六)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1.土地、设备、原材料等与具体劳动一起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离不开土地、设备、原材料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使用价值生产的物质要素和条件,所以它们和具体劳动一起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2.土地、设备、原材料等不创造价值,价值的源泉只能是劳动力。

  3.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参加对生产成果的分配,这种参与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七)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

  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而劳动根本不能成为商品。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2)基本形式:计时工资或计件工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八)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含义: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2)工作日长度的决定:最低界限是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和社会的道德法律界限制约。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3.关系:

  (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九)超额剩余价值

  1.含义: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2.条件:个别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之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3.来源:本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4.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十)资本积累

  1.概念:资本家不是消费全部剩余价值,而是把其中一部分转化为资本,这种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2.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原因:

  (1)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是其内在动力;

  (2)资本主义的竞争是外在的强制力量。

  3.实质: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4.影响因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大小。

  5.资本积累的源泉:

  (1)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2)资本积累源于剩余价值资本化,资本积累的规模与剩余价值的量成正比,与劳动者的工资相对量成反比。

  (十一)资本主义再生产

  1.资本主义再生产就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是指没有积累,生产在原有规模基础上进行的再生产。

  (2)扩大再生产是指由于有剩余劳动的积累,生产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进行的再生产。

  (3)资本主义的特征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因而总是伴随着资本的积累。

  (十二)资本有机构成

  1.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及其关系。

  (1)资本的技术构成:是从资本的物质构成上来看的,它是资本的物质形态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2)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从资本的价值形态上来看的,它是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3)二者的关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了资本的价值构成,而资本的价值构成反映了资本的技术构成。

  2.资本的有机构成。

  (1)概念: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它可以用c:v来表示。

  (2)变动趋势:从资本积累的规律来看,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3.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就业的影响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引起相对人口过剩。

  (十三)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1.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方式。

  2.概念:

  (1)资本积聚指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在生产规模上的扩大,表现为所支配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而生产资料的增加更大。

  (2)资本集中是资本通过吞并和联合而扩大,是资本个体独立性的丧失。

  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十四)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商品价值的三部分。公式:W=c+v+m

  2.成本价格:生产成本指生产单位商品的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3.利润。

  (1)含义: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形成:利润是观念的产物。

  (3)意义: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4)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①区别:它们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②联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这种现象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十五)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利润率。

  (1)概念: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叫利润率。

  (2)公式: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m′=m/v);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是利润率。利润率用p′表示,如果用C代表全部预付资本,则p′=m/C。

  2.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1)联系: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2)区别:

  ①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表示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②利润率在量上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为C>v,利润率掩盖了剥削程度。

  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原料价格的变动。

  (十六)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平均利润率是指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间竞争的结果。利润率平均化过程实际上是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十七)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的形成。

  (1)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k+平均p。

  (2)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形成为前提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2.生产价格在质上和量上都不同于价值。

  (1)从质上看,生产价格只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而价值同工人的活劳动直接联系。

  (2)从量上看,生产价格经常和商品价值不一致,因为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不同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不一定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恰好相等。

  3.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4.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5.超额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排斥各部门少数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因为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以每个部门整体为基础的,而同一部门各个企业的利润率由于生产条件不同仍有差别。先进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数,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仍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十八)商业资本及其职能

  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是商品资本独立化的形式,是专门在商品流通领域发挥作用的职能资本。

  2.商业资本的作用: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减少流通中资本的数量,扩大直接用于生产的那部分资本,从而有利于增加剩余价值,提高利润率。

  3.商业资本的职能:执行产业资本循环中商品资本的职能,即实现剩余价值。

  4.商业资本的运动公式:G-W-G'。

  (十九)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叫商业利润(h)。

  2.商业利润只能来自生产领域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3.商业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率。

  4.资本主义商业形式主要有:批发商业、零售商业、现期交易和远期现货交易、期货市场、消费信贷和分期付款、对外贸易等等。

  (二十)借贷资本及其特点

  1.借贷资本就是为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

  2.借贷资本的来源:职能资本即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本。

  3.借贷资本的特点:

  (1)它是一种资本商品,兼有资本和商品两重属性;

  (2)它是一种所有权资本或财产资本,即凭借资本所有权就可以直接取得资本收益的资本;

  (3)它具有自身独特的循环运动公式:G-G'。这个公式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因而借贷资本是一种最具拜物教的资本。

  4.借贷资本的作用:借贷资本的活动为职能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服务;借贷资本的利息受平均利润制约。

  (二十一)利息和利息率

  1.利息的本质和来源。

  (1)本质:利息是借贷资本家通过借贷关系从职能资本家手中得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2)来源:利息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2.利息与平均利润的关系: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分为企业利润和利息两部分。

  3.利息率的大小。

  (1)概念:利息率等于利息与借贷资本的比率。

  (2)变动范围:一般情况下,利息率小于平均利润率。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

  (3)影响利息率的因素:平均利润率与借贷资本供求状况。

  (二十二)银行及银行利润

  1.银行。

  (1)概念: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债权人与债务人借贷关系中介的资本主义企业。

  (2)银行资本的构成: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

  2.银行利润:银行利润是由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减去银行业务费用形成的;银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它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3.银行的作用:

  (1)加速了资本循环与周转及商品流通;

  (2)促进了资本转移和平均利润的形成;

  (3)促进股份公司发展;

  (4)加速了生产和资本集中。

  (二十三)股份资本和股息

  1.股份公司的内涵和属性

  (1)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

股票筹资经营的企业。

  (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股份公司是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发展的产物。

  (3)股份公司扬弃了个人资本的形式,采取了社会资本,即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的形式。

  (4)股份公司的本质是大资本利用和支配中小资本与居民收入的手段,是加速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

  2.股份公司的性质

  (1)股份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它本身并不代表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公司是公有还是私有。

  (2)社会主义企业为了提高效率,促进两权分离,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的实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可以并且有必要进行股份制改造。

  (3)股份公司从总体来看不反映不代表社会制度的性质,但是就具体某个股份公司而言,其性质主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3.股票

  (1)股票是股东(股票持有者)投资入股并有权获得股息的凭证。

  (2)股票和债券统称为有价

证券,它们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一种资本所有权和获得资本收益的凭证。

  (3)股票价格不是其价值的货币表现,因为股票本身没有价值。

  4.股息是股票持有者凭借股权从股份公司盈利中分得的收入。它实际上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5.股票价格不是股票的票面额,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二十四)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基本形式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1)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剥削收入。

  (2)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3)它反映了农业工人、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个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

  2.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资本主义地租根据它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区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3.级差地租

  (1)含义与本质:指和土地优劣程度相联系的数量有等级差别的地租;它实质上是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2)产生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

  (3)产生条件:土地优劣程度不同。

  (4)产生的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4.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

  (1)级差地租Ⅰ:是指因土地肥沃程度或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2)级差地租Ⅱ: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具有不同的生产率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5.绝对地租

  (1)含义:指因土地私有权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它由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2)产生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3)产生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4)产生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6.垄断地租

  (1)概念:所谓垄断地租,是指由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

  (2)形成条件:垄断地租的形成条件仅仅与特殊优越的自然条件的土地及对其产品的特殊需要有关。

  (3)产生的原因:垄断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某种特殊优越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4)资本主义的地租形式: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运行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地租形式则是:农业地租、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等等。

  7.矿山地租

  (1)矿山地租是采矿业资本家为使用矿山所在的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

  (2)在实际的矿山地租中,既包含级差地租也包含绝对地租,还包含某些垄断地租的成分。

  (3)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和垄断地租是实际矿山地租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8.建筑地段地租

  (1)建筑地段地租是指投资者为取得建筑用地而支付的地租。

  (2)在实际建筑地段地租中,也同样包含着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成分。

  (3)在建筑地段地租中,土地的地理位置起着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建筑地段地租中,级差地租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9.土地价格

  (1)土地没有价值,但有价格。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或者说是获得地租权利的购买价格。

  (2)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地租有上涨趋势,利息率有下降趋势,因而土地价格也有上涨趋势。

  二、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一般考选择题)

  (一)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二)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1.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集中;

  2.生产高度集中的趋势本身蕴涵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

  3.生产高度集中,垄断的出现就成为一种现实。

  (三)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四)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1.垄断并没有消除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2.不存在囊括一切部门的绝对垄断;

  3.由于垄断的统治,竞争反而更加激烈。

  (五)垄断利润

  1.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2.垄断利润的特点:一是高额;二是相对的稳定性。

  3.垄断利润的来源:一是垄断企业内部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二是存在于垄断企业外部,但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企业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六)垄断价格

  1.垄断价格的含义以及得以维持的前提;

  2.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3.垄断价格是市场价格。

  (七)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私人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一般考选择题。偶尔也出材料题,尤其是与社会主义一些经济现象的比较)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1.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

  (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1.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长期性。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它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可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社会制度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制度创造出较之旧制度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新制度能更快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3)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存在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庞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章与时事结合点:

  1.本章也是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出大的分析题的几率不高,与时事联系的习题也不多见。

  2.本章的垄断资本主义部分,有可能与我国社会主义相近的内容相结合,出材料分析题,希望考生注意复习备考,在概述了二者在表面上具有相似性之外,着重从二者的本质区别入手进行分析,这是答题的重点所在。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