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库:

第四章 资本的运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12/27 09:25  文都教育

  一、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1.产业资本的循环用公式可表示如下,在运动过程中,产业资本要依次经历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不同的资本职能。

  G-WAPm …P …W'-G'

  (1)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包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资本主义生产准备条件。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首先采取货币形式,是货币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即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

  (2)第二阶段是生产过程。资本在这个阶段让工人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出产品。资本在这里放弃了货币形式,采取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是生产资本,执行生产资本职能,即生产剩余价值。

  (3)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资本家把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这一阶段,资本采取商品形式,是商品资本,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即实现剩余价值。

  2.产业资本循环也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具有这样循环形式的资本称为产业资本。

  (2)产业资本循环也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三种循环形式是:货币资本循环G-W…P…W'-G';生产资本循环P…W'-G'•G-W…P;商品资本循环W'-G'•G-W…P…W'。

  (二)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1.产业资本要实现顺利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按照实际需要的比例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2.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空间并存性和时间继起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没有继起性就不能维持并存性。

  (三)资本周转

  (1)资本是一种不停的运动,而不是静止物。当资本循环不是作为孤立的行为,而是作为周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时,就是资本周转。

  (2)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分析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四)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1.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周转的快慢程度,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来表示。

  2.资本周转时间。

  (1)资本周转时间,是指总资本价值从一个循环周期到下一个循环周期的间隔时间,即总资本周转一次所需时间。

  (2)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其中生产时间又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劳动时间、自然起作用的时间三部分。其中,只有劳动时间实际生产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的流通时间又包括采购时间和销售时间。对于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来说,花费时间比较多也是最容易发生困难和问题的,是资本的销售时间。

  (3)资本的周转时间越短,周转速度越快。

  3.资本周转次数。

  (1)资本周转次数,指总资本价值在1年中周转的次数。

  (2)如果已知总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为u,用U表示1年时间,则资本周转次数 n = U/u 。资本的周转次数越多,周转速度越快。

  (3)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五)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

  1.划分标准。

  (1)划分的标准:按照生产资本的各个部分价值转移和周转方式的不同,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2)划分的意义:生产资本的结构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2.固定资本。

  (1)概念: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2)价值转移方式:这部分资本在物质形式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并且往往要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反复发挥作用,虽然它们在实际上会在生产中有磨损,但是直到报废以前,它们的使用价值仍然存在,而资本的价值则在多次生产过程中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中去。随着商品的每一次销售,这部分资本价值也会以折旧形式逐步地周转回来。

  (3)对“固定”的理解:这里的“固定”,不是指这部分资本的实物形式在地理位置上必须固定在一定点不能移动,而是指它在生产过程中能较长时间内保持其实物形式,从而在报废前总有一部分价值固定在其实物上。

  3.流动资本。

  (1)概念: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2)价值转移方式:其中,体现在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形式的生产资本和体现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在价值转移方式上是不同的,前者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价值被全部消费,价值也随之全部一次性转移到产品中去,后者即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也是参加生产过程的,但价值不是转移到产品中,而是由工人的活劳动再生产出来。尽管价值转移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在价值周转方式上是一样的,它们的价值一次投入生产过程,并从流通中全部收回,而不是以折旧的方式一部分一部分收回。

  4.二者的区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仅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不同,在物质更新方式和价值周转时间上也是不同的。从更新方式看,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在其有效期内可以不断使用,不需更新;流动资本在每一个生产过程中被全部消费,需要不断更新。与此相适应,固定资本比流动资本寿命长,因而周转时间也长,固定资本的一次周转中往往包含流动资本多次周转。

  5.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意义和内容是不同的。(见下表)

  (六)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

  1.基本概念。

  (1)折旧:固定资本的价值按其磨损的程度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的销售,不断以货币形式积累起来,这叫固定资本折旧。

  (2)折旧费:根据固定资本损耗程度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固定资本补偿金,即用于补偿固定资本价值的货币,叫折旧基金或折旧费。

  (3)固定资本的折旧在本质属于简单再生产,但资本家往往会把这笔费用来进行再投资,这就变成了扩大再生产。

  2.计算公式。

  (1)折旧费: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固定资本使用年限

  (2)折旧率:折旧率=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

  3.固定资本磨损。

  (1)固定资本的磨损分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2)有形磨损是指由于生产性使用或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固定资本在物质上的损耗,又叫物质磨损。

  (3)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价值贬损,又叫精神磨损。

  4.技术进步造成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的两种情况。

  (1)两种情况:一种由于生产完全同类的劳动资料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原有固定资本价值下降;另一种是由于出现了更为低廉的替代品,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贬值。

  (2)现实作用:无形损耗的固定资本价值是不能转移到产品中去的。正因如此,在技术不断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的今天,资本家往往通过轮班制和加快折旧来减少固定资本价值贬值。充分考虑无形损耗表现在实践上,就是必须适当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的折旧率,这有助于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设备的更新改造。

  (七)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

  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其一,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占多大比例;其二,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或周转次数的多少,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长短成反比;其三,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差异。

  (八)预付的总资本周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是不同的,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

  公式是:年预付资本总周转=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额/预付资本总额

  (九)年剩余价值率

  1.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可变资本的周转对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2.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1)概念:

  ①年剩余价值量就是资本在1年中获得的剩余价值。

  ②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2)意义:

  ①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可变资本才能产生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周转愈快,年剩余价值M愈多,年剩余价值率M'愈高。

  ②年剩余价值率反映预付资本一年中的增殖程度。

  (3)公式:①M=mn ②M'=M/v=m'•v•n/v=m'•n

  3.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影响。

  (1)可以节约预付总资本,特别是其中的流动资本。

  (2)可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剩余价值率已定时),提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4.资本周转速度快了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1)含义:由于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特别是其中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就意味着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这就可以增加资本所获得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2)启示:上述关于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因素的分析,关于加速资本周转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影响的分析,也可以用来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活动。社会主义企业加速资本周转,有助于节省预付资本,增加年利润总额,提高利润率。

  (十)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1.社会再生产按它的规模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2.基本概念:

  (1)简单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2)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当作追加的资本使用,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3.扩大再生产有两种实现方式: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前者指扩大再生产规模主要靠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后者指扩大生产规模主要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再生产的这两种实现方式,可以对应于我们常说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粗放型发展模式和集约型发展模式。

  (十一)社会总资本运动

  1.社会资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又叫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本相联系的运动叫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2.个别资本:是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是相互联系的个别资本的总和。

  3.二者的关系。

  (1)共同指出:社会资本与个别资本的共同之处是:

  ①它们的生产目的都是追逐剩余价值;

  ②它们的运动过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

  ③它们都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相异之处:社会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又存在区别,这不仅表现在数量或规模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内容上:

  ①单个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而不包括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生活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因为个人生活消费是在单个资本运动以外进行的;

  ②而在社会资本运动中,资本家和工人购买个人消费品的过程,也就是经营消费品生产的资本家出卖商品的过程,即把他们的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因此,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生活消费;既包括资本流通,也包括与个人生活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消费。

  (十二)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1.社会总产品:指社会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是总商品资本。

  2.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从社会总产品出发来考察社会资本运动,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又是如何补偿的。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运动过程,也就是社会总产品不断实现以及它的各组成部分不断得到补偿的过程。

  (2)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①所谓价值补偿,就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还要取得剩余价值。

  ②所谓实物补偿,就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价值的部分,如何重新取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价值的部分以及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部分,如何重新取得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③如果是扩大再生产,除了价值和物质补偿,还有价值和物质的追加。

  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原因有:首先,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前提,只有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都得到补偿,同时获得剩余价值,才能重新购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社会再生产才能重新进行。其次,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因为上一个生产过程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能够得到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最起码的条件。所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又是核心问题的核心。

  4.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把这一原理运用于经济运行的实践所必然得出的结论是:总量平衡必须以经济结构的合理为基础。

  (2)现实经济生活中之所以出现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平衡的状况,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社会不需要的产品在大量生产和积压,而社会需要的产品却没有充分生产出来。

  (3)因此,要解决总量平衡的问题,必须努力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使社会的生产、供给结构,与社会的需求、消费结构相适应。

  (十三)研究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1.由于社会总产品的补偿或实现包括实物与价值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就必须从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总产品和社会生产。

  2.从实物或使用价值角度看,社会总产品可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相应地,社会生产也可以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叫第一部类(Ⅰ),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叫第二部类(Ⅱ)。从价值角度看,社会总产品包含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

  3.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c+v+m三部分构成的原理,是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十四)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图式: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2.三大交换。在上面图式中,两大部类的产品是通过以下三大交换实现的:首先,是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和各企业间的交换,实现了Ⅰc部分的产品;其次,是第二部类各部门和各企业间的交换,实现了Ⅱ(v+m)部分的产品;最后,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了Ⅰ(v+m)和Ⅱc部分的产品。通过三大交换,全部产品都卖出去了,实现了价值补偿;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重新买到,得到了物质补偿,从而下一年的社会再生产就可以在原有规模上继续进行。

  3.实现条件:Ⅰ(v+m)=Ⅱc,这是基本实现条件,由此派生:

  Ⅰ(c+v+m)=Ⅰc+Ⅱc

  Ⅱ(c+v+m)=Ⅰ(v+m)+Ⅱ(v+m)

  (十五)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

  1.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1)内涵: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就是因资本积累使生产过程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

  (2)基本方式:扩大再生产包括两种方式:外延扩大、内涵扩大。

  2.基本概念:

  (1)外延扩大,是指在生产技术、劳动效率和生产要素质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增加投资,追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实现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内涵扩大,是指在不增加投资和保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生产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3)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外延扩大和内涵扩大往往是以一种方式为主而结合在一起的。

  (十六)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1.两个前提条件:

  (1)第一部类的全部产品除了补偿两个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为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作为两大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之用。即基本的前提条件是Ⅰ(v+m)>Ⅱc;

  (2)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除了补偿两大部类消费掉的消费资料外,还必须为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作为两大部类追加的可变资本之用。即第二个前提条件是Ⅱ(c+m-m/x)>Ⅰ(v+m/x)。

  2.图式:

  积累前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积累后 Ⅰ4400c+1100v+500m=6000

  Ⅱ1600c+800v+600m=3000

  3.实现条件:

  Ⅰ(v+Δv+m/x)=Ⅱ(c+Δc)

  Ⅰ(c+v+m)=Ⅰ(c+Δc)+Ⅱ(c+Δc)

  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十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实质和根源

  1.主要表现:经济危机期间,商品大量积压或被人为毁弃,大批工厂减产、停工或倒闭,生产急剧下降,工人大批失业,陷于绝对贫困,信用关系崩溃,许多银行、金融机构和商店破产,经济生活一片混乱。

  2.实质: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3.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十八)危机的周期性

  1.危机周期性及其原因:

  (1)含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的,而不是持续性的。

  (2)原因:经济危机周期爆发的原因在于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危机本身是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而危机又使被破坏的比例关系恢复平衡,逐步走出危机;但基本矛盾并没有消失,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必然孕育着新的危机。

  2.周期发展阶段:一般来讲,每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发展阶段。

  3.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产的更新。因为:

  (1)固定资产大规模更新,刺激了对生产资料进而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为经济复苏和高涨准备了物质条件;

  (2)固定资产大规模更新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的增长,使资本积累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为新危机到来奠定基础。

  4.

二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周期缩短、危机频繁;各周期界限不十分明显、复苏和萧条阶段不易区分;各国危机爆发的时间不一致;破坏性较小;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即滞胀。

  二、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一般考选择题,数量也不会太多;有时将其一些现象与我国在当前出现的表面相似的现象进行比较出材料题,考查考生对二者在本质区别上的把握)

  (一)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

  1.国有经济成分是指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的资本。它是国家经济职能加强的重要体现,又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

  2.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表现为三种形式:国有企业、国有私营企业、国私合营企业。

  3.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成分是通过收购私人企业或财政拨款投资兴办的,其目的不是使它们本身获得丰厚利润,而是为资本主义整个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并获得高额利润。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1)主要从事那些投资多、周转慢、风险大,私人垄断不愿经营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为私人企业提供服务。(2)国有企业和国家科研中心投资开发推广高新技术,对落后地区和部门进行技术改造,为私人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服务。(3)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还通过政府采购和定货,廉价地为私人企业提供各种支持,促进私人企业发展。

  (二)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和调节

  1.干预和调节的目标:维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干预和调节的方式:除了发挥国有经济成分的作用外,国家主要通过政策措施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为此,国家采取各种经济手段和经济杠杆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主要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

  三、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一般考选择题,数量也不会太多;有时将其一些现象与我国在当前出现的表面相似的现象进行比较出材料题,考查考生对二者在本质区别上的把握)

  (一)国际分工与生产国际化

  1.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越出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它是商品经济和生产社会化发展越出国界的结果。

  2.生产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越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这是生产社会化越出国界向国际发展的表现。

  3.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真正意义上的、发达的国际分工,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产业革命后出现的。二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国际分工达到一个新阶段,出现新特点:部门间的国际分工发展为更多的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更多的以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分工;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国别分工格局相对削弱,而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划分的分工格局日益突出;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类型由过去的帝国主义宗主国和殖民地附属国,变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二)垄断资本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

  1.资本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

  (1)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活动越出国家界限,在国际范围内不断运动的过程。

  (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国际化是与生产国际化同步发展起来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生产国际化是生产力的国际扩张,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扩张。

  (3)它们互相依赖互相融合,构成整个经济生活的国际化。

  2.资本国际化的形态。

  (1)资本国际化的三种形态: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和产业资本国际化。

  (2)商业资本国际化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商品资本在国际流通领域内的活动即商品输出。

  (3)借贷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将货币资本以按期还本付息的条件贷给别国。

  (4)产业资本国际化是指产业资本越出国界从事跨国生产,是资本在直接生产领域走向国际化,战后产业资本国际化成为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贸易领域、投资领域、货币金融领域。

  1.贸易领域的矛盾:主要是美国、西欧和日本围绕农产品、钢铁、汽车和新科技产品贸易引起的十分尖锐的争夺市场的矛盾,三家贸易斗争将是长期的。

  2.投资领域的矛盾:资本输出对输入国来讲,作用是双重的。既有利于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促进经济增长;又会使输入国陷于净债务国的不利地位。所以发达国对资本输入既鼓励又限制,既利用又排斥,矛盾和摩擦更加复杂。

  3.货币金融领域的矛盾:

  (1)为巩固或加强各自货币地位而展开斗争。

  (2)围绕不同货币之间的

汇率变动,不断发生纠纷。围绕汇率的斗争一直相当激烈。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

  1.激烈的国际经济斗争需要国际调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国际协调为本国私人垄断资本对外经济扩张服务。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经济调节的形式。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本国垄断资本对外扩张所采取的有关国内调节措施,它会影响到国际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2)通过国际经济组织进行干预,这类组织有:国际

货币基金(IMF)、世界银行(WB)、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

  (3)定期或不定期的首脑会晤、有关的部长会议。

  (4)通过各种一体化或区域化的国际垄断同盟进行调节,如欧盟。

  3.国际经济调节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对世界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各国都从本国利益出发,形成了不可克服的经济国际化与资产阶级国家壁垒的矛盾。特别是美国顽固推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成为引发世界各种矛盾的重要根源。这些矛盾的存在表明,在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全球经济中,国际经济调节有很大的局限性。

  (五)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协调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2.新殖民主义的特点:

  (1)以“援助”为名,行资本输出之实;

  (2)利用跨国公司大搞直接投资,掠夺、控制发展中国家;

  (3)利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不等价交换和对世界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垄断,从生产、贸易和金融方面剥削掠夺发展中国家。

  3.发展中国家反对控制和剥削的斗争:

  (1)掌握经济命运,维护经济权益;

  (2)争取改善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3)在平等互利条件下,积极争取外援;

  (4)发展中国家要求改造由发达国家独霸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

  本章与时事结合点: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矛盾可联系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的部分内容命题。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