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库: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http://www.sina.com.cn 2006/12/27 09:34  文都教育

  第一节 近代中国社会与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

  近代中国社会(1840-1949)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

  1.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这些矛盾斗争及其尖锐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基本特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是一种特殊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科学分析:

  (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3)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在沦陷区,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傀儡的统治。

  (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在沦陷区,则一切被日本帝国主义所独占。

  (5)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下的,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6)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中国的广大农民,尤其是贫民,日益贫困化乃至大批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有的。

  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之相互关系。

  三、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在近代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人民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统治秩序下,它们竭力保护和维持传统的、落后的、反动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逐步加深,近代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上层的统治阶级已经不能照旧维持它的统治秩序,下层的被统治阶级也不愿照旧地生活下去。正是帝国主义侵略的日益加深和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卖国嘴脸日益暴露,正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两对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空前激化,为革命创造了条件,酿就了革命的形势;而中国新兴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诞生和发展,为中国革命的发生准备了阶级条件。因此,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革命是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逼出来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斗争及其尖锐化的结果。正如毛泽东所指出:这些矛盾的斗争和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中国革命,正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四、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

  1911年爆发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为二十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

  (一)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最终赶走了皇帝,推翻了清王朝,宣告了在中国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二)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辛亥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这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性巨大进步,它的直接目标是推翻清王朝,是一场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由于清政府已经是“洋人的朝廷”,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这场革命实质上具有反帝的性质。

  (四)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伟大功绩是不可抹煞的。辛亥革命虽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革命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五)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

  2.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

  3.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中国国内封建势力和国际帝国主义所不允许的。

  4.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5.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

  五、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二)中国革命由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的主客观因素。

  (三)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

  江泽民在200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即“七一”讲话)中指出:1921年,在中国各族人民反帝反封的壮阔斗争中,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澎湃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完整的科学表述。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的二者的关系。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1.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选集》的第一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的政党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真正的敌人。

  2.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最凶残的敌人。

  3.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反动势力。

  (二)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新民主主义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官僚资产阶级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但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大部分,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而官僚资产阶级依附于帝国主义并为帝国主义所豢养,则是革命的又一对象。

  2.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因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

  3.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推翻的敌人,只是和必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些敌人的集中表现,就是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对统治。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的“人民大众”,就是指的革命动力。弄清革命动力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策略问题。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无产阶级和地主、资产阶级占少数,最广大的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社会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但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产阶级人数比较少,单凭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力量是难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的。无产阶级要实现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要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和阶层。

  (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二)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三)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和无产阶级不可靠的同盟军。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1.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是中国革命的要求所决定的,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2.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所决定的。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

  1.无产阶级必须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

  2.无产阶级必须通过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来实现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3.必须反对在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

  4.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和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这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革命领导权的关键;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这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柱石;必须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建设,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同盟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概念,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毛泽东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的敌人”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区分这两个不同阶段的根本点,就是“主要的革命者”的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革命者即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革命者即领导力量却是无产阶级。

  2.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表现。

  (1)从革命的领导阶级看,不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

  (2)从革命的阵线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已不再是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3)从革命的指导思想看,不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

  (4)从革命的前途看,不再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而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1.中国革命的具体步骤。毛泽东根据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犹如文章中的上篇和下篇的关系,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关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2.在中国革命的“两步走”的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在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有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并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两种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毛泽东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由各阶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力量,必然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成的基本成分,而无产阶级是领导。因此,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既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3.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近代中国社会进行革命的过程中,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国家形式。它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但是由于有无产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军队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等保证条件,使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成为历史的必然。

  (三)党在根据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

  国家政权问题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1.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建立革命政权的认识。

  2.土地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政权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工农民主专政,是中国历史上最大限度的代表人民群众利益、让工农兵普通群众第一次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革命政权,为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3.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

  由工农民主专政转变为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抗日民主专政。政权组成人员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各占三分之一。

  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特殊阶段和特殊形式,是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它的形成和发展,为争取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4.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公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宪政和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与实践。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指出的——“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1、中国革命的历史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2、国家政权问题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的基本内容。

  (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

  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为了回答“建立一个怎样的新中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坚持主张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国家。毛泽东在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报告中提出,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1948年12月30日,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毛泽东第一次公开使用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为了更加系统地回答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各阶级在这个国家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个国家内外政策以及发展前途等问题,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完整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科学地阐释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完全形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用国家根本大法的方式,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是新中国的根本国家制度,是新中国的国体。

  (2)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②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者和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工农联盟。

  ③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

  ④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

  (3)人民民主专政的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

  (4)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践。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及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和支持。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当于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已全面付诸实践。

  三、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进一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一)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之一。

  2.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路线成型、成熟的历史过程。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这是正确处理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土地政策。

  (2)解放战争时期,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越来越成熟。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土地工作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彻底的比较完善的土地纲领。针对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的偏差,毛泽东在1947年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上强调,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两项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二是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即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1948年秋,中国共产党已在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农民获得彻底解放,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并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翻身的农民参军支前,使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足以保证夺取胜利的人力、物力,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具有双重的革命性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开展的惟一一项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

  (三)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将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并采取不同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的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上是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的。

  (四)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经济构成主要包括封建地主经济、官僚垄断资本、民族资本、个体经济和外国帝国主义在华经济等。经过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实施,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构成,这主要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新民主主义经济应在国营经济领导下,使五种经济成分统筹兼顾、分工合作,以共同促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经济由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但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只能是一种过渡性的经济,但它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的。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和《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进行了具体分析。

  (五)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这个总目标,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为基本的经济政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十六字方针”简称为“四面八方”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以后正确处理新民主主义社会五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

  四、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一)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给予政治和经济以伟大的影响和作用。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

  新民主主义文化既不同于封建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2.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五、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一)最低纲领。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宣言开始把自己的纲领区分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认为最低纲领是“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阵线”。这个规定虽不完善,但有重大意义,因为它指明了当时的革命任务。

  (二)最高纲领。

  无产阶级政党关于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的基本纲领。相对于“最低纲领”而言。1922年7月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阵线。”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自己的纲领区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虽未使用这个名词)。

  (三)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辨证统一。

  江泽民在200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即“七一”讲话)中指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