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库: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12/27 09:42  文都教育

  第一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法宝。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系统总结,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懂得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而且懂得了中国革命的方式、方法及中国革命中的各种联系,掌握了战胜敌人、夺取革命胜利的基本武器。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二、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一)长期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主要法宝。

  1926年11月,斯大林在论述中国革命的前途时曾指出:”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毛泽东非常赞成这一观点。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半争为主要形式。

  2.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也是异常凶残的,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3.敌我力量对比、各帝国主义之间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二)毛泽东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著名论断。

  (三)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并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

  三、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般的武装斗争,也不同于俄国的十月革命的武装起义。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1.中国的武装斗争的基本特点是“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站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2.“在中国,只要一提武装斗争,实质上即是农民战争,党同农民战争的密切关系即是党同农民的关系。”

  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在本质上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这是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所决定:

  (1)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

  (2)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不同时期的中国革命的武装力量,绝大部分是穿着军装的农民。

  (3)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广大农民所在的农村,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一)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成型、成熟过程。

  1.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深刻论述,其中核心内容是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和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2.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理论著作,从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特点和主要形式,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成熟。

  (二)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可能性和必然性,或曰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阐释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依据即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这些原因和条件是:

  1.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些中国的特殊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2.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这是因为国民革命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客观的条件。

  4.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

  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这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三)“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主要内容就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就是“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阐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时形成了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总概念。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2.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位一体”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农村根据地革命;只有建立革命武装,并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只有建设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坚实的基础,武装斗争才有可靠的依托。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毛泽东特别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3.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4.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意义。毛泽东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论述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4.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五、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

  (一)“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决议”在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特殊地位。

  (二)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的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是新型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基石和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也是人民军队生存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由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决定的。人民军队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忠实地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路线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通过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体现出来的。这三大任务是: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人民军队三大任务的执行,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进行。

  (三)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设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也是保持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

  (四)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即党指挥枪的原则的实现途径。

  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通过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领导来实现的。

  (五)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1.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

  人民战争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革命战争。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对人民战争的思想作了概括,其基本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有一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军队作为骨干,有一套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

  (1)人民战争必须深入发动人民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思想,他总是把革命战争的进行和胜利,建立在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

  (2)人民战争必须以人民军队为骨干,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中国革命的对象武装到牙齿,因此,必须拥有一支站在人民立场上的高素质的人民军队作为骨干力量;同时,由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因而必须有根据地作为巩固的后方。只有这样,才能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

  (3)人民战争必须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提出了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这样,就最大限度地把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组织到人民战争中去,壮大了人民军队的力量,发挥了人民战争的无比威力。

  2.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1)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②敌人的强大;③人民军队的弱小;④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2)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提出了一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主要是:①在战争的全局上,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为贯彻这一战略方针,要在战略防御中实行进攻战、战略持久战中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策略原则。②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三种基本形式,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③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适时实行战略转变。

  (3)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

  毛泽东于1947年12月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概括了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先取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后取大城市;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上有胜利的把握;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关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其中,最重要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原则。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一)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为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同一切可能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和集团在一定的目标下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二)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存在着内外部的多种矛盾。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的深重灾难之中。

  二、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来的。这是一个历史特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特点,而为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史中所没有的。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统一战线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是随着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一)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二)土地革命前中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三)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三、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一)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劳动者的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的策略方针和原则。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策略方针和策略原则。主要有:

  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2.必须坚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

  3.必须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是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又一条基本原则。

  (三)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和独立自主原则。

  2.必须充分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对同盟者的领导的两个基本条件:

  3.必须坚持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对资产阶级“又斗争、又联合”的路线、方针、政策。

  针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复杂情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就是放手发动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抗日斗争,积极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武装力量,广泛地发展共产党组织。进步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依托和支柱。因而,发展进步势力是有效争取中间势力和孤立顽固势力的基本条件,是三个环节的中心一环。

  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这三部分人。他们虽然阶级属性不同,对待土地革命与民主的态度和顽固派也有差异,但他们都可以与共产党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应当而且可以争取他们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中间势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统一战线时期的极严重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实现以下条件:①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②必须尊重中间势力的利益;③必须坚决地与顽固派作斗争,并取得胜利。

  孤立顽固势力,主要是孤立英美派大资产阶级,其代表就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是当权派,他们实行合作抗日和摧毁进步势力的两面政策。中国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手对付之,既要坚持团结抗日,争取他们留在统一战线中,又要同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进行坚决斗争。在对顽固派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一)中共十六大通过的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三)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

  二、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建设这项工程既有有利的条件,又有特殊的困难。

  三、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性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935年12月,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应该大量吸收的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这就纠正了在党的组织发展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左”的关门主义错误。此后,党的队伍不断扩大。

  思想建设问题是党的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它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去教育与改造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思想问题。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必须做到:

  1.必须普遍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2.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3.整风运动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形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到延安整风运动积二十余年的实践经验,终于找到了整风运动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好形式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来实现思想上建党。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整风之先河。延安整风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而其中以反对主观主义为中心任务。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整风就是要克服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在整风中,全党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集中时间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联系党的历史,反省问题,清理思想,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4.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

  (二)在党的政治建设上,必须坚持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相结合,使党在坚持正确路线、反对“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中锻炼自己的队伍,也是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经验之一。

  (三)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也是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经验之一。

  (四)在党的作风建设上,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经验之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建设问题上,始终强调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它提到世界观和党性原则的高度。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显著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主要标志,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待人民群众和对待自己及周围同志的正确态度。

  1.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也是党的一贯思想和作风。其实质问题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

  2.密切联系群众。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工作作风方面的体现。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生命力所在。

  3.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武器,它既是正确进行党内斗争的方法,也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不可分割。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